看來,元老院的行動越來越多的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只不過歷史上改海運的事情一直受到的很大的助力,這次居然如此的順利,顯然有某些他不知道的因素起了作用。
沈廷揚的談興很濃,看得出這些年來他的抱負主張終於有了得以嘗試的機會令他興致極高。從他口中,趙引弓大致知道這次從江南直接轉運糧餉到遼東是兵部尚書熊明遇的提議--這位熊尚書由於元老院的干涉,在整個登州平叛中顯得果決能幹,因而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尚可,雖然受了一個處分,卻沒有象舊時空那樣丟官罷職。繼續混在兵部尚書這個愈來愈難混的位置上。
熊明遇這個一貫唯唯諾諾的滑頭官僚為何突然會提出如此大膽的建議,在趙引弓看來不足為奇--他現在急於要挽回「聖心」。只有冒險出招來顯示自己的「才幹」,讓皇帝認可他還是「有用的」。此次登州事變,造成的後果絕不是「平定」能夠彌補的。在登州善後的孫元化忙得累死累活,到現在依舊背著「革職」處分--崇禎是不會輕易原諒他們這些主要責任人的。
不過,熊明遇之所以能提出如此大膽的建議,顯然是有人給了他很大的信心。這個人恐怕還不止周延儒、徐光啟這樣明面上的閣老這麼簡單,必然是朝中極有勢力的人物在後運作的結果。
莫非是通天教主張溥麼?趙引弓覺得這是最有可能的。自從上次自己親自去了次太倉,鼓吹廢漕改海的主張之後,當時就覺得這位張相公對此很有興趣--復社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南直縉紳地主為主的群體的利益,而漕運一直是他們最有煩言的一項負擔。因而他們是最有動力的。
熊明遇的上奏因為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沈廷揚因為早就在京城中運動此事,熊明遇便將他推薦上去,又進呈了他的《海運書》和《海運圖》。廷議之下,皇帝和大臣們都覺得可以一試,以解遼東的燃眉之急。便授他內閣中書的虛銜,全權辦理此事。
「若是此事能成。今後漕糧改海亦有可能了!」
只要這次能從江南直接運糧到遼東,也就證明了海運是可靠又廉價的,再談太倉的白糧改海,甚至擴大的廢漕改海,就都能一步一步的循序漸進的實施下去。
趙引弓知道事情沒這麼簡單,習慣的力量和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使得任何改革都會遇到很大的阻力。歷史上沈廷揚的海運試驗是獲得了圓滿成功的,結果漕運依然走效率低下的大運河。
不過。歷史既然已經由於他們的到來而有所改變,這一改變勢必會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蝴蝶翅膀云云也不是隨便說說得。
趙引弓適當的露出了「歡欣鼓舞」之色,附和的說了幾句話,只等對方開口。沈廷揚特意請來自己商談,自然有具體的合作要議。
然而沈廷揚的愉快的表情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就凝重起來。「實不相瞞,愚兄此次特意請賢弟來上海,有些要事相商。」
「有用得到弟的地方,一定效勞。」趙引弓連連點頭,神色很是鄭重--下面才是關節所在,沈廷揚一定是覺得有某些事情辦起來棘手,才會特意來找自己。
既然來找自己。不用說這門買賣招商局也得沾邊。如果能夠藉著這個機會把沿海航線拉到招商局的手裡,自家公司就是名正言順的「大明官船」,在沿海地區那真是走私販私,幹什麼都理直氣壯了。想到這裡,趙引弓不由得有些小興奮。
沈廷揚這才說到此次輸糧餉的細節問題。
這次運往遼東的糧餉是供應關寧鎮的是糙米五萬石。這點運量對沈廷揚的海運力量來說負擔並不沉重,一艘全新的大沙船,載重大約四千石,用十三四條大沙船就可以滿足需求。沈家的沙船足有一二百艘之多。其中有不少船已經航行在北洋航線上了。要完成運糧任務綽綽有餘。
但是事情往往並沒有看上去這麼簡單,沈廷揚在得到熊明遇的支持上書之後,雖然很快得到了試運糧餉的旨意。接下來的問題卻讓他感到十分棘手。
這五萬石糧食要從江南調撥--數額從江南今年的漕糧中扣除。
這原是一個公私兩便的辦法,但是沈廷揚去布政使司衙門經辦的時候卻碰了一鼻子灰。
布政使衙門不肯撥給糧食,說去年南直許多州縣遭遇水旱災荒,各地存糧不足,開春又亟需大量的種糧。藩庫實在無糧可撥云云。
「兄原以為這不過索要人事的陋規而已。沒想到主事的老爺油鹽不進,不管誰去關說,連人事亦不肯要,只說無糧。非要折現撥給。」
「折現?」趙引弓一怔,折現顧名思義,就是不撥糧,按照糧價撥給銀子。這在明清是很常見的,因為銀子比糧食運起來容易,也容易使用,對於路途遙遠,交通條件惡劣的地區來說,折現納銀比運輸糧食成本低得多。
折色牽扯到銀子成色、火耗等等花樣,比起運輸糙米可以舞弊的地方也不少。最關鍵的是,貪污之後少了變現的手續,因而很受官員們的喜愛。
「……你也知道,現在正是所謂五荒六月,外面的糧價是斗米三錢。一石米,即使找糧商大盤買入,也得二兩多銀子一石。而且現在的糧價正是往上走得時候,恐怕還不止這個價。」
趙引弓這會已經明白了:多半布政使司折現是按照「官價」,他問道:「官價給多少?」
「一兩二錢。」沈廷揚一臉苦笑,「一兩二錢,大盤也就買六七斗米。要湊夠五萬石米,至少要貼進去四萬兩銀子。」
布政司折現的價格是按照一兩二錢,但是實際向戶部報銷的時候卻是按照二兩一石的價格。一來一去,這四萬兩就成了經辦人的好處了!
比起這四萬兩來說,區區幾百兩的「常例」、「人事」算得了什麼。難怪要用這麼冠冕堂皇的理由
趙引弓暗罵當官的不要臉,實在貪婪的有些過分了。
「這可如何是好?總不能季明兄自己貼銀子去辦。」
「正是。」沈廷揚悻悻道,「兄也算半個生意人,天下的生意門路千奇百怪,唯有虧本的生意是不能做得。此次承運關寧糧餉,愚兄雖然是意在報銷朝廷,也不能拿自家的錢去塞那幫子貪官污吏的狗洞。」
若是在往日,沈家既然是航運世家,商業上的網絡也是有得。不拘哪裡的水路糧食碼頭,只要有價格便宜糧食就可以大筆收進,不但不會虧損,說不定還能賺些小錢。
但是這回沈廷揚遇到的卻是更頭疼的事情,原來在京師負責接洽糧餉運輸的關寧鎮的師爺們暗中已經放出話來,說關寧這邊絕不會要「糟朽不堪的陳年倉米」,指明要折現的銀子。
「這樣難題豈不是迎刃而解了?」趙引弓不解。既然關寧軍要得是銀子,直接把六萬兩銀子運去豈不是省事,還免去了差價的羅皂。
沈廷揚苦笑著搖頭:「賢弟,你對這官場的花樣還是知道的太少呀。戶部這邊報銷是二兩銀子一石,關寧軍怎麼肯收一兩二錢的折色銀?」
不管怎麼算,承辦這次海運的沈廷揚都要虧錢。這還只是「正項」上的虧損,其他各種「花銷」、「打點」林林總總加起來也不是一筆小數,要在往日的,只要「漂沒」一部分就可以抵償掉這部分花銷,還不無小補,但是這次正項上的缺口實在太大,沈廷揚也覺得束手無策。
「況且這次海運,朝中大佬出力的甚多,亦得一一有所表示。」沈廷揚一想到這龐大的後續開銷,不由得愁眉不展。
這些人事費用是絕不能少得,否則他恐怕連海運的折色銀都沒法按時拿到--衙門裡要刁難起人來,法子是一套一套的,絕不會讓你挑出錯來。若無朝中大佬說項,自己這第一關就過不去。
原本按照他的想法,這次海運糧餉原是為朝廷出力,即使一時半會賺不到錢也不打緊,只要能把費用打平就好。將來若是能夠廢漕改海,於國於己都有莫大的好處,眼前這點利益大可放一放。
沒想到這次的海運糧餉的旨意一出,他發覺自己陡然站在了風口浪尖,各路人馬似乎都認為他得了一個天大的肥差,都虎視眈眈的要把他擇肥而噬。
「沒想到,要辦些事情居然這麼難!」沈廷揚說到這裡,不由得長歎一聲,「不知道賢弟有無良策?」
趙引弓在他說得時候已經動了幾個念頭了。他想起自己看過得對外情報局給他的《大明政情社情彙編》中資料和這一年多來山海五路收集來的各種商業情報,心中已經有了對策。
他輕輕咳嗽了一聲:「依弟的見解,此事亦不是不可為……」
沈廷揚似乎就是在等他的這句話,目光凝重的注視著他:「還請賢弟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