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節海關
「這不是潤世堂的貨物嗎?」馬甲問。
「是衛生部的貨物,潤世堂現在是衛生部的聯營企業了。」劉三理直氣壯的說,「這樣事關人民健康的,群眾福祉的貨物,還要收稅?」
「沒聽說過。」馬甲搖頭,季安也搖頭。衛生部和潤世堂聯營的事情,雖然已經得到執委會的批准,還得到了外交商務委員會的備案,但是還沒有正式行文到各機關。海關自然也不知道。
「你打電話到外商委吧,我們備過案的。」
電話打過去,備案被證實了。不過雙方就合營企業是否具有全部免稅的問題起了爭論。執委會迄今沒有就此做過專門的說明。不過,婦女合作社屬下的各家企業目前都是繳納營業稅和所得稅的。馬甲認為,據此例子可以認為:執委會對包含有私人股份的企業是不免稅的。潤世堂有土著的一半股權,自然應該繳納進口稅。
劉三當然不肯,提出雖然貨物有一半所有權和盈利是屬於楊世祥的,但是本質上,潤世堂是專門為穿越集團提供服務的,對其課稅,會影響商人們的經營熱情。
季安則是第三種看法,他覺得既然潤世堂是和穿越集團聯營的企業,一般的藥材又是為了保證大眾健康的,所以無需課稅。但是人參鹿茸這樣純粹的補藥,奢侈品應該堅決之行高稅率政策。建議對這部分徵收較為高的稅率。
三個人三種看法,一度還爭論的面紅耳赤,幸虧楊世祥去找工人監督卸貨了,沒有親眼目睹這番爭執。
最後,一番交涉之後,在執委會的協調下,決定還是以優待客商為主,免收全部關稅,滿船的藥材順利的入關。不過根據馬甲的堅持,貨主必須自付裝卸費--穿越集團的的碼頭工人,服務私人要收費的。
馬甲雖然簽字放關,但是對劉三的行為頗為警惕。最近穿越集團慢慢的出現了一些歪風邪氣,從海軍私辦俱樂部,陸軍馬上跟進開始,各個部門都在搞自己的小九九。這所謂的聯營,不會是衛生部的創收用「三產」吧?
楊世祥倒是毫不在意--本來他就沒覺得自己付裝卸費有什麼不妥。
貨物卸下,他叫個小廝去打聽下,附近可有腳夫可用。劉三道:
「不必這麼麻煩,中午有牛車去百仞城,到了百仞城,運哪裡都方便。」
為了便於貨物運送,在軌道交通還沒正是接駁兩地之前,交通部門在百仞城-博鋪之間開通了牛車貨運業務。這項業務是大批從昌化堡運來的牛引發的。崔雲紅等人在黎區搞來的五十多頭牛正在分批運回臨高。
比起嬌氣又數量不足的馬,牛可算是吃苦耐勞了,而且貴在數量眾多。很快車輛廠的四輪貨運馬車就改裝了下結構,變成了由兩頭牛牽引的四輪貨運牛車。這種走起來晃悠悠,但是載貨很多的牛車立刻成了公路運輸的主力,要不是車輪的問題始終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牛車的數字還能進一步增加。
藥材被運到了臨高縣城裡。他原本打算是把藥材運到製藥廠去--現成的場地和設備,用水用電方便不說,還有不少現代的藥材加工設備可用。當然,原來的中藥車間比較小,生產規模不夠,不過擴建一下也非難事。
但是因為這次收購行動從原本的全部收購變成了入股收購。雖然少花了三分之二的錢,但是就牽扯到人員可靠性問題上了。畢竟製藥廠是要害部門,把一二十個土著工人安排進廠在安全方面就堪憂了。
劉三下船之後先和時裊仁在電話裡溝通了一下,時裊仁也認為把他們安排在製藥廠是不合適的。
「那怎麼辦,運回縣城去嗎?」
「眼下恐怕只能這麼辦。」時裊仁說,「潤世堂不是我們百分之百的控股企業。你那個楊掌櫃當然有權力隨時進到你的中藥車間來吧?」
「這是個問題,不過在縣城裡生產的話,水電都不方便。很多機器設備怕沒法用。」
要說條件的話,其實潤世堂還算是不錯的。潤世堂藥鋪裡有專門的粗貨、細貨的倉庫,儲存條件不錯,還有寬敞的院落,有足夠的面積用來製藥。就算現在多了十幾個夥計,空餘的屋子也足夠他們睡覺了。
「只好如此了。反正中成藥在手工條件下也製造了幾百年。沒自來水沒電也不礙事。暫時還是維持在潤世堂生產吧。等規模再擴大之後我們再想對策。」
「這可是很快的事情。」劉三警告他,他毫不懷疑,用不了多久避瘟散和行軍散在廣東的銷售量就會急劇增加,到時候再在縣城裡手工製造怕就沒戲了。
「莫笑安等人最近在執委會會議上提出了一個新提案,估計很快就會通過。」時裊仁說。
所謂的提案,就是在百仞城外的輕工工業區內,單獨劃出「民營企業園」,專門吸引民間資本和技術的投入,採用穿越集團提供土地、做好三通兩平的模式。必要的話還提供部分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生產和經營則由民間資本來進行。
這樣的模式下,可以吸引一部分臨高、瓊州、乃至廣東的商人來投資實業,這些實業一半是輕工業,不存在關鍵技術,穿越集團將提供技術設備和合格的產業工人。
「臨高有這麼多的民間資本嗎?」會上有人提出異議。
「臨高沒有,不等於大陸沒有。」支持這個提案的文德嗣說,「我們要作為一個穩定、繁榮的樣本,到時候自然就會有大陸上的民間資本,為了安全來這裡投資了。」他想了下,「不恰當的說,我們要當大明民間資本的避風港。」
大明的亂世即將拉開序幕,很多地方的有錢人會跑路--不僅是有錢人,也包括那些靠著自己的手藝或者學識混個衣食不愁的小康之家的人士。穿越集團打得就是這些人的主意。引進流民是為了提供勞動力和士兵,吸引他們則能帶來財富、技術和知識。
「這個方法不錯吧?」時裊仁說,「最近還在熱烈討論,等通過之後,你的規模也上去了,就在這民營企業園裡投資蓋廠房,乾脆單獨開辦家中藥成藥廠好了。」
於是藥材就全部運到了臨高縣城裡,楊世祥召集劉本善和夥計們,宣佈自今日起,劉三就是字號的店東了。大伙自然沒什麼異議。
當晚,劉三就留宿在潤世堂裡,這鋪子是宅、店、工場、倉庫四合一的建築。楊世祥請了一頓家宴,由老婆親自下廚。飯桌上把老婆孩子都叫了出來拜見了這位「叔叔」,自此之後就算是一家人了。這一家人的態度很是嚴肅,把個只是把結拜看作手段的劉三搞得很不自在。
劉三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他指出:現在縣城內的人流量日漸減少,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應該在東門市建立分號,便利去東門市的人買藥。
「賢弟說得是。」楊世祥點點頭,「這我也想過,只是這開設分號並非叱詫可辦的事情,買地皮,蓋房子都要花錢。這藥鋪的房子還不比尋常,講究的就是屋架高大,為得是能通風去濕,用料也必須是上好的。以大哥的實力,一時半會置辦不起來啊。」
劉三原想說:「這筆費用我來。」轉念一想,如今成了合股關係,自己再投進錢去,這股權的事情怎麼說?便暫時不提起。他想了下:
「照我看,倒有個辦法,可以少花錢把事情辦了。」
「哦?兄弟有什麼法子?」楊世祥現在對這個結義兄弟是言聽計從了。
「大哥大約知道:兄弟是在澳洲人的醫局工作的。」
「略有所知。」楊世祥說,「不瞞兄弟說,你們來了之後,大哥只去過一次東門市而已。」
「醫局正預備著在全縣施診看病--」劉三把衛生部的計劃大體說了下,「第一個診療所就打算開在東門市,如今屋子已經有了。我們的分號,可以設這在個診療所裡。」
派二三個夥計帶些常規的藥,招牌掛出去就能做生意了。一面治病一面賣藥。
「屋子怕不合適吧?」楊世祥知道澳洲人造房子的風格,都是地皮用得小,但是樓層多。而且最近這個趨勢是愈演愈烈了,聽人說四層的房子都蓋了出來。
「樓上行醫,我們樓下賣藥,有何不可呢。」劉三說。
「可是炮製、煎藥就沒有地方了……」
「這些還在總號裡辦就是了。分號不用準備許多藥,只要常備的各置備一些就是了。」楊世祥說,「大不了多回縣城拿幾次,也沒多少路。」
楊世祥同意了,大家議定:診療所門口大家各掛一塊牌子,坐診的醫生由澳洲人派出。潤世堂每個月支付若干房租給衛生部--可以用中成藥折價支付。
「待到幾批貨物交了,自然就有銀子,」劉三說,「到時候再起屋自己修個大鋪子。」
「就承兄弟吉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