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臨高啟明

第一卷 啟航 第四十二節 船隻(二) 文 / 吹牛者

    第四十二節船隻(二)

    「用不上了?!」不少人面露失望之色。華麗的鐵甲多炮塔鐵甲戰列貨船就這麼煙消雲散了?

    「為什麼要坐灘呢?」有人提出異議,「船一旦坐灘擱淺之後,再浮起來不就很難了嗎?現在是沒有足夠的船員,暫時開不動,不等於以後不能用麼。」

    「就穿一下,然後就當旅館用?太浪費了!我等穿越眾沒有無敵戰船,如何和海盜浪戰?」

    「有了這船,什麼鄭芝龍,劉香、荷蘭、英國,統統都是渣!」

    「能不坐灘麼?」文德嗣問道,「海南西部有不少良港的,光臨高就有好幾個深水港開發區。是叫金牌港吧?還在廣州搞過招商。那裡應該有足夠多的深水泊位。」

    「沒那麼簡單。」

    蒙德知道大伙對海運、港口設施的瞭解基本上都是空白,對此先稍做了解釋

    近代以前,除了極少數地理水文條件特別優越的港口,大型船舶能夠直接靠泊岸邊之外,世界上多數的港口,大船都得下錨在港內水較深的地方,再用躉船和小艇逐一將船上的貨物和旅客轉運到岸上。一直到近代,許多大型港口內還要專門配備供旅客上下大型郵輪的港內渡船和貨物躉船。這樣的效率當然很低。所以現代港口內要修築各式各樣的碼頭配套設施,即使是最簡單的配備,也得有幾條棧橋。

    穿越眾打算登陸的臨高,處於海南島的北部地區,瓊北地區的港口,東起木欄頭,西至兵馬角,沿岸有一系列向內陸凹入的港灣岸段落,自東向西有鋪前灣、海口灣、澄邁灣、東水港、花場港、馬裊港、紅牌港以及後水灣。

    沿著這些海灣,大大小小的港口不計其數。但是多半屬於小型的天然港口,只有些漁船停泊,明代海南島雖是中外海上貿易的重要中途站,許多商船都會在這裡停靠避風和補充食水,但是本身的海貿卻並不發達,而且主要集中在瓊山的神應港。臨高境內各港灣幾乎都保留著原始的面貌。

    「明代的這些海南港灣裡不會有什麼港口設施。而且瓊北地區的港口,水深普遍不大。文總說的金牌港開發區,實際就是紅牌港,該港港區經過一期的開發疏浚,也剛剛形成5000噸雜貨輪的停泊能力。」

    這番話引起了大家的竊竊私語,許多人一直以為紅牌是個天然良港。事實卻並非如此。紅牌半島向北突出在開闊海域,岬角岸段常年受到風浪的強烈侵蝕,形成浪蝕陡崖和海蝕平台。被侵蝕的熔岩碎屑隨波流運移到半島西側堆積,形成一片礫灘,而比較細的泥沙則向紅牌港內運移,灣內成為中、粗砂堆積的灘地。半島西側的紅牌嶼是玄武岩海蝕平台,其前緣海域水深條件較好,多為5米以深的海域。而紅牌港港內的受到沿岸漂沙淤淺,水深只有2-4米了。

    本來執委會計劃選擇金牌港(即紅牌港)作為船隻停泊的港口,蒙德的這番話完全打消了他們的計劃。2-4米的水深條件,別說萬噸輪,二三千噸的船都很困難。

    「而且港內形成的大量灘地,將使我們的卸貨工作變得很困難。」

    「在臨高的這些港口,水文條件最好的是後水灣地區。在灣內鄰昌島東西兩側都有10米水深的深槽向灣內延伸,該島南部的波影區為泥沙堆積的淺灘,水深仍有7-8米深。沿岸都是珊瑚岸礁,抗侵蝕能力強,海灣內的泥沙來源較少,岸灘的沖淤已趨向穩定狀態。應該說後水灣地區是臨高最好的天然深水港。對穿越者來說,後水灣有鄰昌島作為天然的港口屏障,在上面建造炮台可以有效的對海面攻擊進行防禦,比紅牌嶼這樣的小礁嶼要強得多。」

    什麼是專業,這就是專業!不管是優秀的軍隊組織還是高效率的社會生產組織,合理分工--在工作崗位配製專業化的人員都是基礎和前提。執委會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會議室裡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氣氛。

    「看來這個世界上的事情不能想當然啊!」馬千矚發出感慨。

    「我們把港口基地選在後水灣?既然此地的條件優越。」

    「不,不行,」文德嗣連連搖頭,「後水灣作為港口很好,作為登陸基地條件不合適--沒有水。」

    臨高的後水灣地區在古代沒有較大的天然河流,是縣內比較乾旱的地區,該地區附近的村落長期受缺水的困擾,一直到解放後,才打了深水井,開鑿了多條灌溉渠道,解決了該地的缺水問題。

    沒有足夠的淡水,做什麼都很不方便。而且這個地方離臨高縣城和未來穿越者的主地基也都嫌遠了點。聯絡運輸起來不大方便。

    「那你的建議呢?」此刻的詢問的語氣已經從隨意變得尊重起來。

    「未來的主基地設在哪?」

    「百仞灘。在文瀾江的下游地區。」

    「想要最近的話就是博鋪港好了。」蒙德想了想,「博鋪港實際就是文瀾江的河口,在港口分類上是河口港,這裡長期是海南島和大陸進出的要津,也是天然的避風港。該港的中心深水槽的能有6-7米深,但是港內沙洲縱橫,錨地很小。」

    「這個深度足夠萬噸輪了吧?我記得吃水7米左右。」

    「沒錯,如果是淺吃水型沿海雜貨輪還能更淺一點。問題是我沒有當地水文資料--不對,是沒有明代的水文資料。而且即沒有引水員,輪機人員再是湊合的話,就算是現代化的港口也靠不了岸--現代很多船隻入港靠碼頭的時候,也是用頂推船把它『推』靠上去,我這樣的操船水平,船進港之後不坐灘不擱淺就是rp大爆發了。」

    「輪船少說得好幾千萬吧。花幾千萬搞個大和旅館?」

    「其實我的建議是用駁船。平甲板或者敞口駁船都可以。」蒙德大膽的提出了一個完全不華麗,被眾人一致鄙視的建議。不過他視而不見。至少在他的專業領域,還沒發現誰是內行的,這大大的壯了他的膽氣--說錯啥也不會被人狠拍了。

    「是用拖輪拖的?那不是在河裡的跑的嗎?」

    「我說的是海運駁船,一般是用在沿海地區,載重噸在1500-8500噸之間都有,有一些駁船是有動力可沿海短程航行的。這種船吃水非常淺,1500噸的吃水不過2米。」

    一艘典型的自航甲板駁船性能如下:

    實際載重:1500噸

    總噸:1411噸

    淨噸:342噸

    總長:61米

    型寬:13.6米

    型深:3.2米

    吃水:1.832米

    適航區域:沿海航區

    主機功率:330kw

    運送各類干雜貨和集裝箱都沒問題,缺點是速度很慢,續航力短,耐波性較差,只能在用於短途沿海貨運。當然這對穿越眾來說都不成問題。

    但是綜合考慮下來,決定還是以雜貨輪為主要選擇對象,只有在預算不夠的情況下才購買自航駁船作為候補。原因很簡單,自航駁船沒有起重裝卸設備--完全依賴港口的裝卸設備。對穿越眾來說,去徒手卸載成千噸的物資基本就是神話,更不用說某些幾十噸上百噸的東西,再多的人也扛不下去。而雜貨輪一般都設有吊桿和各種裝卸設備。

    「我有一個想法。」體育組的趙德因為曾經在水警區服役,屬於穿越眾未來的海軍班底,所以也參加了這次船隻選型會議。

    「就算貨船不擱淺。拿貨船做軍艦也根本不實用。」趙德撣了下袖子上灰塵,「大型貨船吃水深,操船複雜,轉向掉頭也不見得能比帆船快多少。船再厲害,對手吃到一次苦頭還會來跟你正面硬拚嗎?他們有數量優勢,完全可以在航線上和沿海進行海上襲擾戰,打起來我們就顧此失彼了。就算出海打掉它幾艘,餘下分散逃開往淺水的地方一躲,你能拿他怎麼樣?吊救生艇下去追麼?我們要的是制海權,這麼一艘孤零零又費油又費人力的船,太浪費。」

    華麗的鐵甲多炮塔戰列貨船被人批鬥了,所有人都感到痛心,但是一想這位前海軍軍官說得也沒錯。

    「我自己是漁民,當年自己在生產隊就開過漁船。在部隊服役的時候又看到海軍也用漁船,200-400噸的船,續航力大又耐風浪,用來當穿越海軍的主力不是比啥鐵甲多炮塔戰列貨船強麼?別的不說光速度就快得多,用油也少。」

    「還能捕魚!」

    「對,還能捕魚,這類船一般都是拖網船,經用的很。」

    「漁船不大好買。」蒙德反對道,「漁政上的手續太複雜了。」

    「沒關係,我們買之後不做漁業用途申報就是了,反正穿過去了拿它幹啥都行。」

    這個問題在執委會中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徒然增加行動的複雜性。但是執委會的多數還是表達了支持意見--穿越眾要作為基地發展的海南,周邊海域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北部灣至今還是重要的漁場,每年中越漁民都會在那裡發生漁業糾紛。想來17世紀只會更加豐富,有一艘或者幾艘漁船可以豐富穿越者的蛋白質來源。現代漁船輕捷靈活,操作簡便。完全可以充當穿越眾的早期近岸海上力量--要知道瓊州海峽最窄處不到18公里,很小的船都能輕易過去。沒有船隻在海上進行早期預警,恐怕要等敵人進入岸邊視野才會被發現,十分被動。

    於是方案就這樣確定下來。趙德被委託進行漁船的選型,同時提出相關的備件、物資採購清單。會議結束之後,在蒙德的建議下,選拔了一批身體條件好,對航海有一定興趣的穿越眾去參加培訓--蒙德利用工作便利,找了一個自己家裡就經營幾條沿海貨船的朋友,把人送上船去一對一的直接培訓有關技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