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年號、國旗、國歌這些東西都定了,基本大的方向也就沒問題了,其他憲法之類的東西,實際上跟登基大典沒有絕對關係,完全可以登基之後再重新商量。
登基大典實際上就是個儀式,就是個向世人宣告一個消息,那就是老子當皇帝了,新的領導班子成立了,你們都要聽話的意思,是確立名分,就跟搞結婚儀式一樣的道理。
當然,如果國家成立久了,制度健全了,那麼登基大典肯定就要更複雜,不過開國皇帝麼,這些事情就一切從簡,一切都可以自己說了算。
如果時間寬裕,自然還可以進一步的討論細節,比如以後的國家憲法怎麼搞,政府架構怎麼弄,官員品級怎麼評等等,但這都不是一天兩天能搞清楚的,也不是一兩個人能說完的,必須開會討論,比如立憲會議之類的東西,所以在這種只有四天時間就要登基的時刻,是絕對不會再費力氣玩這些的。
也就是說,只要確定了國號跟年號,理論上就可以搞登基大典,所以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登基大典怎麼搞,儀式怎麼安排。
本來李永昌為了這個儀式,是想復古的,玩唐朝李世民等級那一套,所以他提前做了不少功課,招了不少老學究,還查了不少典籍,甚至還找了不少蘇州的優伶藝人,搗鼓出了一套《秦王破陣樂》,並打算把這個樂曲當作登基大典的背景音樂。
這可不是個容易事,真正的《秦王破陣樂》其實早就遺失,眼下的這一套,其實是蘇州、常州等地的曲藝優伶們集思廣益,根據典籍裡的記載,重新製作的一套東西,打著《秦王破陣樂》的旗號而已。
其實李永昌召集藝人搞歌舞這件事。在江南地區的娛樂界甚至民間早就不是新聞,也就是李永吉平時太忙,從來不關心這些,才不知道這個事情。
既然自己哥哥這麼上心,李永吉也就不推辭,打算先提前聽聽這個《秦王破陣樂曲》效果如何。
似乎早有準備,當李永吉提出想要聽一聽這個曲的時候,李永昌很快就叫人去準備,然後沒用一頓飯的功夫,就過來說準備好了。
本來李永吉還沒多少期待。就當聽個稀罕,但真正一聽卻發覺不是那麼回事,人家這個樂曲相當好聽!
那《秦王破陣舞》的曲調,完全就是一副慷慨激昂的軍樂,除了大鼓,梆子,還有編鐘、尺八、笛子等樂器,古風古味的一點也不比現代音樂差多少。
李永吉一聽這曲子,忽然恍然有一種回到以前的出租屋。然後沒日沒夜打《全面戰爭之幕府將軍》的感覺,聽起來還真是有一種振奮激昂的感覺,並不是軟綿綿的無病呻吟。
當然,這曲子好歸好。但受限於技術跟知識積累,跟現代音樂還是沒法比,比如《故宮的記憶》這首曲子,就比這個好太多。也更適合當登基大典的背景音樂,畢竟本身這首曲子就有一種堂皇大氣的中國風。
所以,李永吉最終還是決定繼續用《故宮的記憶》當登基大典的背景音樂。這首曲子麼,可以當慶典結束後的餘興節目。
定了樂曲之後,李永吉看到李永昌還想繼續搞什麼萬人膜拜那一套,就知道不能繼續聽他的了,終歸還是要按照自己的,不對,是按照張信達的方案來更好,起碼他更能接受。
略微一想,李永吉就屏退其他人,只留下李永昌跟自己,然後在對方奇怪的眼神中,從懷中掏出了一台平板電腦。
「這,這是何物?」果然,第一次見到這東西的李永昌立刻就好奇的不行,再怎麼說,他其實也不過才二十五歲不到,還是個好奇心旺盛的好青年。
「這叫平板電腦……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的登基大典早有人給我做過策劃,我覺得你應該看一看。」
李永吉說完,就在李永昌的驚呼聲中,打開了平板電腦,又經過一番解釋,這才在對方的持續驚歎中,調出了一款動態視頻,放給李永昌看。
李永吉在平板電腦上播放的動態視頻,其實是個動畫短片,裡面的人物跟佈景等全部都是動畫、還有真人解說,並附帶字幕,當然了,字幕都是繁體字。
在動態視頻中,全方位的演示了一番登基大典的安排與流程,不但有整體效果動畫,還有分解動畫,比如其中的衛兵、仕女,大臣等不同人的服裝怎麼穿,造型怎麼做,走位怎麼走等等,都有詳細的說明。
根據這上面的做法,所有人,包括李永吉這個皇帝本身,都必須嚴格按照流程走,也就是掐著時間走到指定位置,然後掐著時間做出相關動作,比如叩拜、歡呼等流程,都是有規矩的,不能亂來。
而在什麼時間播放什麼音樂,什麼時間鳴放禮炮,放多少禮炮,什麼時候鳴槍,鳴多少槍,也都有規定。
別看分解很麻煩,但效果圖出來卻不錯,簡單奢華堂皇大氣,做一個登基大典完全足夠,甚至連李永昌自己都充滿了期待。
「我看這個不錯。」看完之後,李永昌歎了口氣,「就照這個來吧,比我多安排好多了。不過,這些服裝啊馬車啊什麼的,我們根本沒提前準備啊。」
「放心,道具什麼的我早都準備好了。」李永吉笑了笑,「你只需要把人召集過來,我們提前綵排個兩三次就行。嗯,讓你召集的就是各方文官大臣,到時候我們自然會安排禮儀官,教他們怎麼走位,至於造型問題也不用擔心,我自己有造型師,全權負責了。」
的確,李永吉真的有自己的造型師,這個造型師就是他的貼身女僕之一的麗麗,她平時最喜歡打扮,經常學習李永吉帶來的現代禮儀跟造型,並在那些少年親衛團以及女僕中試驗,時間一長。也成了此道高手。
當然了,麗麗雖然喜歡打扮,但一開始不過是本能跟天性,也不可能有目的的去學這些東西,更不會這些,她之所以能成為此中高手,實在是李永吉看她對這方面有點愛好跟天分,覺得以後應該有點規矩跟體面,所以就找張信達提前搞了一套不倫不類的華禮,並做一部部的真人示範視頻。然後讓麗麗去學。
所謂的華禮,其實就是包括坐姿、行姿等一系列人在不同場合不同狀態下的儀態,其中女人怎麼做,男人怎麼做,在什麼場合怎麼做等等,都有要求。
雖然要求很多,但如果跟古代的禮儀比,那就大大的簡化了,因為華禮中不講究下跪。更多的是玩鞠躬,沒錯,就是跟現代日本一樣,上下級之間不再玩下跪。只是玩鞠躬跟拱手禮,算是進步了半級。
根據要求,同輩、同僚之間都是抱拳拱手禮,晚輩對長輩。那就是鞠躬加拱手禮。
如果是面對上司,平時的場合就是拱手禮,正式場合就只雙手貼大腿外側進行鞠躬。階級差越大,鞠躬的幅度越大。其中只有面對皇帝的時候,無論什麼身份,都必須是九十度鞠躬,其他時候都不需要九十度彎腰,也就是說九十度彎腰是最高禮節,也只能對皇帝行這個禮。
拱手禮是普通人跟文職之間,算是行古風,但軍官之間就是必須行現代軍禮,哪怕對軍官之外的體系也一樣。
下跪禮也保持下來,但只有在重要的慶典面對皇帝,或者特殊節日祭拜先人的時候,才可以行下跪禮,平時嚴禁下跪,沒有特殊原因的當眾私自下跪,或者除皇帝之外有人強迫他人下跪的情況,都屬於犯罪。
之所以這麼搞,就是為了逐步廢除下跪禮,李永吉不記得從哪兒看到一個文章,說下跪行為跟鞠躬還不同,其實是打斷了民族的氣節與脊骨,只有全民不跪,全民養成仰頭挺身的習慣,才能潛移默化的改變那種膽小怕事的思想,變的更有攻擊性。
雖然這個說法未必準確,不過李永吉本人來說的確比較討厭下跪,這可能跟他現代人的思維有關,所以乾脆就準備以法律的形勢定下規矩,那就是除了特殊情況,對特殊人,比如對皇帝,對死去的先人,或者拍戲搞活動等等,其他情況下都不准隨意下跪。
換言之,男兒膝下有黃金以後就不再是個俗稱,而是真正要實行,因為一旦沒有原因的私下向另外一個人當眾下跪,被看到了,或者被舉報了,那就要罰款,罰款數目視乎情節嚴重程度而定,最低是一兩銀子,最高則是一萬兩。
一旦有強迫他人下跪的,則強迫者要被逮捕,被強迫者如果心甘情願,沒有去告官,那麼也要入罪。
這也就是說,哪怕你是忠心耿耿,自己樂意給主人下跪也不行,或者說你只能自己偷偷下跪,如果被人發現,舉報了,那麼雙方都有罪。
這麼搞的原因,是李永吉看明白了,不玩強制措施,以中國人此時的特性,根本就什麼也做不好,中國人就是認強制這倆字,你要不強制,什麼經都能給你念壞了。
當然了,這些只針對成年人,未成年人不在此例,未成年人也是可以玩跪拜的,這個東西李永吉就不能再強行砍掉了。
至於特殊慶典上保留給皇帝下跪這一條,比如登基大典上,就有百官跪拜這一個儀式。留下這個禮儀,是李永吉跟大家的一個妥協,也是強化自己皇帝權力的一個好方法,畢竟唯一性本身就有很強的暗示心理,再者說,跪拜皇帝如果單純當作一個傳統禮節,也說得過去。
這還都是通俗禮儀,至於更複雜的宮廷禮儀,那就約束到更詳細的方方面面,甚至連一個碗要洗多少次都有規定,不過這都是約束僕人的,不是約束李永吉自己的。
這些東西自然都是學的現代日本,比如在日本很多餐館,碗筷怎麼刷,刷多少次,都有要求,甚至碗筷擺放等等也都有明確規定。
李永吉覺得這其實是個好的學習例子,只有什麼的偶講求規矩,才能更加的有秩序。而中國人,不,應該說亞洲人,似乎更偏向於秩序,你給他們太多自由,反而會壞事兒。
雖說學的東西很多都是日本的,但那都是現代日本,跟1860年的日本完全是兩碼事,要知道1860年的日本天皇還弱,皇室也根本沒那麼多規矩。民間規矩就更少了,而且此時的日本跟現代日本不同,流行的依舊是下跪,而不是鞠躬,鞠躬那是武士階層以上的人才能玩的。
總之,張信達讓人搗鼓出來的那套改版的中華禮儀簡繁都有,雅俗俱存,而這些東西都以視頻教學的方式發送過來,再讓麗麗去學。去試驗,然後進行自我的總結,慢慢也就成了自己的一套內部禮儀體系,尤其是其中的造型。麗麗更是玩了個十之**。
現在麼,按照這個流程,不用麗麗去弄太高深的禮儀安排,只需要讓麗麗按照示範流程裡的分解視頻。給仕女製作造型就行了,至於官員的服飾與造型,都他們自己來搞。
在服飾方面。雖然李永吉是打著復興中華,復興漢族的旗號,但他並不認為傳統漢服就一定合適,因為傳統漢服也好,現代漢服也罷,都太過繁瑣,不夠利索,所以他規定把服裝分為常服跟禮服兩種。
常服就是現代版本的唐裝,保持立領、箭袖、盤扣、對襟等中華元素之外,也增加了墊肩跟掐腰,外面還增加了四個口袋,換言之,說是唐裝,但其實就是中山裝,叫唐裝不過是打著個旗號而已。
按照規定,民間不論,所有官員在辦公期間都必須穿唐裝,也就是中山裝,不同官員的品級直接從衣服上是看不出來的,只能通過佩戴的胸章來分別。
沒錯,李永吉打算在官員中也普及胸章制度,胸章會寫明你的級別跟官職,讓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幹什麼的,又是什麼級別的官員。當然,以前的官牌制度也可以保留,但一般不會隨意拿出來,只當做名譽類的東西,真正要出示的,是官員的證件。
常服是平時穿的,但如果出現重大禮儀,或者舉辦酒會之類的場合,就可以穿禮服了。
禮服跟唐裝不同,那是完全的漢服款式,但都是經過修改的現代漢服模板,增加了墊肩跟掐腰,一共三層衣服,會顯得更加的挺括,修長。
所有的禮服也都是一個樣式,都是藏青色打底,添加月白色花紋的寬袍大袖加烏紗帽,這些禮服其實就是現代《新武媚娘傳奇》劇組的戲服加以改良的一種服裝。
之所以禮服也搞成一個款式,不是說就一定如此,而是暫時李永吉還沒給官員定下品級制度,不好根據品級來劃分服飾,而登基大典馬上就要開始,重新定品級也來不及,不如就乾脆官員都穿一種禮服,樣子一樣的話,整齊劃一反而更好看。
也就是說,官員雖然有常服跟禮服之分,但從服飾上已經沒法直接看出品級大小了,只能通過胸章或者官牌去分辨,當然了,以後官員的正式級別劃分出來之後,禮服肯定是要有一定變化的。
不過就算禮服以後會有所變化,能讓人直接從禮服看出品級大小,但李永吉會下一個規定,辦公期間或者公眾場合下,只准官員穿常服,只有私下場合或者特殊的節日慶典活動中,官員才可以穿禮服。
從這些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李永吉雖然沒有放棄漢服,但其實是想把漢服高端化,並只當做漢家的禮儀服裝來看,平時還是注重常服,也就是中山裝版的唐裝。
這樣做自然好處多多,首先一點就是可以增加效率。
或許說了,換個衣服怎麼會增加效率?這個可不是說笑,有研究表明,穿複雜的古代衣服去辦公,效率就是不如中山裝跟西裝這樣的衣服。
再說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服裝簡潔化是大趨勢,後世中國為啥沒復興起漢服來,除了意識形態還有習慣等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現代服裝更簡潔方便,更能適應快節奏的生活。
除了效率,其次一點就是增加民族融合性。要知道,漢族的服飾其實民族特性也相當明顯,如果官服全都是漢服,很多其他民族要融入就困難點,至少會視覺化。相反,如果搞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服飾,以國服跟國家名義推廣,就會容易的多。
在不久的將來,李永吉所領導的中華帝國必然不會只有這麼一點地方,必然會向外擴張,必然會有大量其他民族收容進來,到時候也必然會有外族人當官,如果還是搞漢服,這些少數民族估計就有情緒化了。
相反,如果一視同仁,漢人也穿新的名叫唐裝的國服,那情況會好一點,至少能自圓其說。
說真的,如果按照李永吉的本意,他是主張全面中山裝化,不玩禮服那一套,還是張信達非要搞常服禮服那些東西,說什麼藥保留中華元素,再加上張信達早就搞好了,還定制了很多衣服,不好抹了他的面子,才要了下來。
總之,李永吉現在服裝道具等一應物資俱全,還有完整的策劃案,接下來需要的,就是讓演員,不對,是讓手下都趕過來配合著做個綵排,然後在四天後正式的登基大典上,面對眾多百姓跟外賓,根據要求走一遍儀式就完了。
說是這麼說,實際搞起來肯定複雜要命,至少不會輕鬆多少就是了,再加上還得趕去蘇州忙綵排,因此這四天多的時間裡,李永吉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估計是沒工夫偷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