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太平軍對精武軍發動了突然性的多路襲擊,開始了所謂二次東征的戰役,但要論真正有威脅的兵馬,就只是陳玉成與洪仁達這兩路,尤其是陳玉成的部隊,更是這次二次東征裡的絕對主力。
因此,當洪仁達所部跟陳玉成所部都相繼退兵之後,雖然程學啟跟李世賢這兩路兵馬還在跟精武軍鏖戰中,但那不過是做做樣子,根本無力繼續進軍。
等他們知道洪仁達與陳玉成都失敗退兵的消息後,也必然會退兵,當然了,到時候他倆還能不能順利的後退,那可就不一定了。
所以說,陳玉成的失敗,基本上就可以說太平軍的二次東征攻勢失敗了,接下來的情況,必然是攻守易勢,太平軍要面對精武軍的報復,成了防守方,精武軍則再次變成攻擊方。
這種情況讓洪仁玕十分的懊惱與憤怒,因為這次東征攻勢是他辛辛苦苦絞盡腦汁才組織成功的,結果才發動沒幾天,像樣的戰果也沒有一個,就稀里嘩啦敗的這麼乾脆,怎麼能不讓洪仁玕氣憤呢?
洪仁玕並不認為自己的謀劃有什麼問題,他覺得他考慮的事情已經很全面了,所以失敗的主要原因,他就歸咎於洪仁達的輕敵冒進與不戰自退。
在洪仁玕看來,要不是洪仁達離開鎮江去打丹陽,結果遇到精武軍主力後又迅速逃跑,把鎮江這個要地暴露在精武軍的話,陳玉成的後路就不會受到攻擊。
陳玉成的後路如果穩住,以陳玉成的能耐,必然可以用打埋伏的方法吃掉精武軍的一個主力團,然後再利用對方手中的先進武器繼續擇機進攻,到時候整個戰役就盤活了。
但可惜的是,洪仁玕的憤怒根本就找不到對像發洩,因為洪仁玕雖然是干王與總軍師。但說白了不過是個光桿司令,而洪仁達卻已經是一方統兵大將,手下有自己的嫡系兵馬,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就連洪秀全也沒法拿洪仁達怎麼樣。
這更讓洪仁玕氣憤無比,因為當初給洪仁達招募兵馬,目的就是讓洪家掌握一支嫡系御林軍,也就是說,洪仁達的兵馬本該是中央軍才對,可現在他卻再次成了一隻聽宣不聽調的兵馬。這跟其他的軍頭又有何不同?
更可悲的是,當洪仁玕找到洪秀全打洪仁干的小報告的時候,洪秀全很快就連打哈欠,一看就是在敷衍洪仁玕。
總之,一切的一切,都讓洪仁玕懊惱,都讓洪仁玕氣憤,他甚至都開始有些灰心喪氣了。
如果不是擔憂洪秀全,如果不是可惜天國的事業。他真想就此離去,可最終他還是選擇留下,並繼續擔憂不已。
的確是該擔憂了,因為他很清楚一個道理——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沒錯。雖然明眼人都知道,精武軍將來跟太平軍早晚一戰,而且實際上精武軍跟太平軍從來就沒簽署過停戰協議,也就是說大家一直是在戰爭狀態。但之前因為李秀成的關係。雙方一直還算相安無事,可這一次卻是太平軍主動招惹的精武軍,最可恨的還是招惹了一頓又失敗了。
在這種情況下。且不說對天**民的軍心士氣的打擊會有多大,將來面對精武軍報復的時候,太平軍的底氣也會更差。
洪仁玕掌握的情報人員早就告訴他,刻下的太平天國境內,大家對湘軍等依舊忠於滿清的餘孽是痛恨有加,但對近在咫尺的精武軍卻提不起多大的仇恨來,甚至還有很多人暗暗羨慕對方的生活。
之所以能這樣,當然離不開精武軍的意識滲透,因為在李秀成坐鎮南京的時候,對精武軍境內過來的商人從來都很優待。
這些精武軍境內過來的商人呢,除了帶來了大量太平軍急需的糧食、奢侈品等物,還帶來了精武軍境內的大量消息,讓太平軍的人也大概的瞭解了在精武軍治下的老百姓,過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日子。
別的不說,光一個年收入二百兩銀子以下的人不用交任何稅的情況,就讓人羨慕不已。
相比之下,天國境內雖然已經不再搞什麼聖庫制,重新收起了賦稅,但加在百姓頭上的賦稅卻不小,甚至比清廷還要高的多,在這種情況下,跟精武軍境內的經濟政策一對照,更是沒有可比性。
事實上,因為太平軍境內嚴重缺糧,過去都是靠李秀成偷偷跟精武軍進行的私下交易,才暫時保證了糧食穩定,現在跟精武軍既然再次翻臉了,那也別指望精武軍再賣糧食過來了。
也就是說,精武軍事後哪怕不派兵攻打,只需要把糧食交易的渠道一掐,那太平軍就支持不了多久了。
對天國的經濟問題,身為干王與總軍師的洪仁玕清楚的很,甚至比大多數的人都要清楚,知道天國現在已經離不開跟精武軍的糧食交易,但他更知道如果當時不趁著李永吉孤軍在外的機會打精武軍,最後更是一絲機會也沒有,所以才要奮力一搏。
當初他制定多路齊出的計劃,都是對準了對方的精華所在,比如陳玉成跟洪仁達的北路軍,真正的目標是對準了常州跟蘇州,只要打下這幾個地方,太平軍的糧餉短期內就不用愁了。
只可惜,洪仁玕畢竟是個書生,他只會紙面上勾畫所謂的方案,真正打起來的時候,就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他跟不就不知道,前線究竟都發生了什麼。
就比如說洪仁達吧,洪仁達雖然是公認的草包一個,但膽子還是不小的,要不然當初也不會跟李秀成對著幹,還敢帶兵離開鎮江,直接去打丹陽了。
那麼,為什麼遇到精武軍的第二師之後,洪仁達連跟對方打一場都不敢,立刻就帶兵逃跑呢?這裡其實另有內情。
洪仁達雖然手下有五萬大軍,看起來很厲害,但他平時養尊處優,根本就不會領兵作戰。所以實際領兵的是外號陳斜眼的陳坤書。
陳坤書當年在蘇州之戰失敗之後,手下兵馬全部打沒了,很快就失了勢,當他發現李秀成已經不成了之後,就投靠了洪仁達,並很快得到了洪仁達的信任。
此後,洪仁達招募新兵的時候,實際募兵並訓練這些新人的,都是陳坤書在做,洪仁達的作用就只是提供錢糧而已。也就是說。洪仁達不過是掛名的總帥,或者說是這支兵馬的金主也行,真正控制這支兵馬的是陳坤書,整個大軍所有的將領,全部是陳坤書提拔任命的。
不過呢,這些事情洪仁達肯定不會對外人說,他也不認為他控制不來這支軍隊,畢竟之前陳坤書一直聽話的緊,被認為是洪仁達最聽話的一條狗。
平時呢。陳坤書為了繼續獲得資金,一直對洪仁達言聽計從,拍馬屁拍的也很好,讓洪仁達產生了一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錯覺。但實質上,洪仁達手下的兵馬已經悄然的成了陳坤書的部隊。
換言之,見到精武軍的主力部隊後,下令立刻掉頭逃跑的。不是洪仁達,而是陳坤書,畢竟陳坤書當年可是親眼見證過精武軍甲種部隊的強大。再次面對這樣的部隊,陳坤書根本就沒把握贏。
別說贏了,他覺得在野戰中遇到這樣的部隊,能不全軍覆沒就不錯了。
也正因為下令逃跑的是陳坤書,所以他才沒回鎮江,而是直接去南京,原因麼,自然是陳坤書知道回鎮江就是一個死,他也根本不認為陳玉成能在野外打敗精武軍,哪怕設伏也不行。
至於洪仁達會不會生氣,陳坤書才不在乎呢,再說洪仁達也很好騙,陳坤書只用了個誘敵深入的蹩腳理由,洪仁達就信了。
蠢到這個地步,也算一絕了,但是如果仔細一看洪仁達的日常習慣,這也不奇怪。
洪仁達早就在陳坤書的攛掇下,染上了大煙癮,而且跟洪秀全一樣的貪花好色。一個整天抽大煙玩女人的人,且帶兵的時候還這樣,又怎麼可能真的獲得部隊官兵的愛戴?這樣的傢伙,被人玩弄於鼓掌之間,也就再自然不過了。
總之,洪仁達的部隊實際上是陳坤書在掌握,陳坤書當初同意出兵,壓根就沒想過真的跟精武軍作對,只是想著趁此機會搶一把就跑的。
所以他接收鎮江之後,就開始大肆搜刮,等搜刮的差不多了,就借口攻打丹陽,實際上是準備撤兵,要不然,五萬大軍啊,怎麼會遇到張威的第二師之後就跑的那麼快,實在是他們早就做好了跑路的準備,看到精武軍後不過是順勢而為。
至於為什麼跑去南京,原因很簡單,陳坤書打算帶兵去廬州府,也就是合肥城,南京是必經之路。也就是說,陳坤書覺得自己羽翼已經差不多了,可以離開南京這個是非之地,打算去廬州府那邊當軍閥了。
要不是這樣,陳坤書帶兵回到南京後,也不會不進南京城,只是藉著洪仁達的命令催逼糧餉,原因並不是什麼加強防守,而是害怕進了南京有什麼意外變故。
再過幾天,等陳坤書的糧草籌集的差不多,他就要重新帶兵離開了,而到了那個時候,這洪仁達估計就真的只是一個傀儡了。
再說陳玉成。陳玉成以為過去一直在西邊作戰,沒跟精武軍直接接觸過,對精武軍的情報都是道聽途說,自然就沒多少懼怕心理。
再加上前段時間洋人曾經大力支持過陳玉成,讓陳玉成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洋槍洋炮,洋炮雖然少,但洋槍化的程度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三十,這樣的一支部隊,陳玉成自信絕對可以跟精武軍硬打一場,更何況他還是提前設伏呢。
陳玉成跟精武軍開戰之後,他遇到的全部都是精武軍的地方部隊,比如鎮江守軍,揚州守軍,都是冷兵器為主的雜牌兵跟民兵。
面對這些冷兵器為主,且沒多少重火力的地方守備部隊,陳玉成自然是大大放心,覺得精武軍也不過如此,沒別人吹的那麼神,最多他們的作戰意志還算不錯,一些步槍的射程也更遠,但也就不過如此了。
雖然陳玉成也知道精武軍的主力肯定不同。畢竟精武軍滿千無人敵的傳說可不是蓋的,但他認為自己五萬大軍提前設伏,吃掉對方四五千人應該是小意思。
可結果呢,被甲種第二師的兩個團從後面一打,明明是陳玉成提前發現對方,先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但此後精武軍的兩個團立刻爆發出了讓人驚恐的戰鬥力,硬生生的頂住了陳玉成的攻勢,而且還具備了反攻的能力。
也就是在那場戰鬥中,陳玉成親眼目睹了精武軍主力部隊的力量。不但見識到了精武軍的恐怖火力,也見識到了精武軍強大的作戰意志跟組織能力。
這讓他很快就意識到,說精武軍野戰無敵,說他們滿千無人敵,的確不是吹噓,他們的確有這個資格跟力量。
也就是明白到這一點,親自見證了精武軍主力部隊的力量之後,陳玉成才打消了所有的傲氣,為了保存實力。開始迅速帶兵撤退。
得益於當時精武軍的指揮官已經缺乏足夠的進攻意識,這才讓陳玉成的部隊安安全全的離開。
但從那以後,陳玉成就喪失了繼續進攻的意思,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四萬多的大軍看似不少,但如果再跟精武軍的主力部隊交鋒,失敗的肯定是他。
其實不止是他,經過跟精武軍第二師那兩個團的遭遇作戰後。陳玉成的手下早就膽寒了,那兇猛的火力,死戰不退的作戰意識。分工協作的作戰技巧,每一樣都超過了陳玉成的兵馬,而這些東西合在一起,除了恐怖兩個字,陳玉成再也想不到其他的詞彙可以形容這支部隊。
也就是說,洪仁玕的謀劃只是想當然,他自己其實根本就沒真正接觸過精武軍,並不清楚精武軍,尤其是精武軍主力部隊的恐怖,所以在推算精武軍的時候,最多就是拿洋人的部隊作比較。
其實洋人部隊也很強,但洪仁玕親自接觸過陳玉成的部隊,知道陳玉成手下有一支全洋槍化的洋槍團,一點也不比洋人的裝備差。
陳玉成的洋槍團有六千人,全部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士兵。這些士兵全部裝備英國人使用過的滑膛槍,還有六門英國人的六磅野戰炮,四門八磅炮,使用的炮彈還有不少開花炮彈,這樣的裝備就算在洋人中也算強的了,可想而知,這樣的洋槍團威力自然很強。
當初打湘軍的時候,洋槍團不過才四千人,就把湘軍打了個稀里嘩啦,現如今洋槍團已經有六千人,再加上其他部隊的配合,以多打少,設伏攻擊的話,怎麼也不會失敗吧。
只可惜,不管是洪仁玕還是陳玉成,雖然之前都把精武軍想的很厲害,但終歸還是低估了他們的戰鬥力,低估了對方,那結果自然就是大敗虧輸。
或許要說了,他倆不清楚精武軍的底細,那李秀成可不一樣啊,李秀成總不會不告訴他們真相吧?
事實就是,李秀成早就對洪仁玕說起過精武軍的可怕,說起過精武軍的火器有多麼犀利,但可惜李秀成因為面對精武軍接連失敗,早就沒有足夠的威望可言。
洪仁玕呢,雖不是軍兵出身,卻見識過洋人的部隊是什麼樣子,所以對李秀成說的真相,只以為對方是在誇張,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
發現洪仁玕不相信自己,李秀成也就不再說什麼,而陳玉成來的時候又沒通知過李秀成,他倆一直就沒見過面,自然也就沒機會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提前告訴陳玉成。
自然了,跟精武軍打過的人可不止一個,很多跟精武軍交過火的士兵也都知道真相,可惜面對低級官兵,洪仁玕等人更沒興趣去打聽。
此外,洪仁玕還掌握一支情報力量,按說這些情報人員不可能不知道真相吧?可惜精武軍主力一向保密工作做的不錯,不打仗的時候很難理解他們的戰鬥力如何。
因此,那些情報人員調查的情報,也不過是說精武軍的主力兵馬全部裝備洋槍洋炮,根本認不出這些洋槍洋炮跟洋人的洋槍洋炮有什麼區別。
總之,情報來源有很多,可因為洪仁玕的先入為主,這麼一來二去,搞的直到戰役失敗,除了一線官兵,洪仁玕自己卻還是不清楚精武軍到底有多強大。
洪仁玕是太平軍的干王,總軍師,實際的權力類似於攝政王,屬於中樞的重臣了,一個中樞重臣卻連敵人的實際戰鬥力都不清楚,只是憑著自己的想當然去排兵佈陣,遭受失敗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但問題是,洪仁玕直到現在也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但不清楚自己的真正實力,也不知道精武軍的真正實力,用人方面更是糊塗,全靠自己的想當然去做決定。
比如說現在吧,他還以為二次東征並沒有失敗,還以為只是遭受點小挫折,以為是洪仁達膽小怕事,私自退兵才導致了陳玉成的失敗,並且他還覺得自己依然有機會翻盤。
讓他有這個想法的,是因為太平軍實質沒有太大的損失,比如洪仁達,不對,是陳坤書的五萬大軍幾乎都是完好無損,而剛剛撤退到**的陳玉成所部,雖然損失了不少輜重,但依然有四萬多人。
除此之外,程學啟的兵馬以及李世賢的兵馬也依舊沒啥壞消息傳過來,正常來說就是還在跟對方接戰。
因此,重新冷靜下來的洪仁玕又開始想當然的以為,只要把洪仁達與陳玉成重新召集在一起,大家坐下來好好說話,去掉各自的分歧,重新攜手共進,制定出新的攻擊計劃,那麼二次東征的計劃依然還是大有可為的。
殊不知,這根本就不可能,且不說陳坤書早就打算要帶領部隊腳底抹油,去廬州府逍遙自在,就連陳玉成,現在想的也是如何固守南京,並想辦法跟精武軍重新議和,要想讓他再發動進攻,那是萬萬不行的。
果然,就在第二天一早,冷靜下來的洪仁玕派人分別給洪仁達與陳玉成下了召集令,可隨後就聽說洪仁達早在昨晚就已經帶兵向全椒走了,只有陳玉成奉了召,此刻正在來南京的路上。
這讓洪仁玕再次破口大罵,大罵洪仁達朽木不可雕也,壞了他的大事,根本就不知道罵錯了人。
因為洪仁達現在完全被陳坤書軟禁起來,根本就成了一個傀儡,整個部隊雖然還是打著太平軍的旗號,但那不過是為了圖省事,其實早就成了陳坤書的私人武裝了。
陳坤書已經想好了,他打算離開南京這個是非地,去廬州府當軍閥,然後坐看太平軍跟精武軍之間的撕逼大戰,等有一方快失敗的時候,再向勝利方投降。
不過就陳坤書個人想來,太平軍十有**是幹不過精武軍的,所以最後很大的可能要向精武軍投降,這也是當初他為啥一見到精武軍,連打都不打的就跑路,除了害怕損失外,也有不想得罪精武軍,日後好想見的緣故。
又說了,既然是打算向精武軍投誠,他幹嘛不一早就帶兵投降,而是非要先跑路,然後去廬州府呢?
那是因為陳坤書想討價還價,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
要知道,如果當初在丹陽城下向精武軍投降,那他不過就是個帶兵將領,而且明顯是在精武軍的威脅下投降,逼格太低,估計就算投降了,也不會受人待見,不會獲得多少好處。
相反,他如果早早帶兵離開,實力無損的打下廬州,那他就是有兵有地盤的一方諸侯,到時候再跟精武軍投降,逼格就不一樣了,怎麼也得按照軍閥的待遇給吧。
不得不說,陳坤書的想法還是挺不錯的,唯一沒想到的就是,廬州府現在還在清軍,或者說湘軍的掌握之下,而守衛廬州府的,正是湘軍的後起之秀——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