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王三武等人在座談會上作了三點說明之後,李永吉就不再具體管下面的軍事訓練安排了,沒有一點以身作則帶頭訓練的覺悟。
李永吉不但不以身作則的參加軍事訓練,他還在第二天就劃了一大片軍事禁區,然後就帶著自己的親衛團躲進去宅了起來,平時除了王三武等高級軍官請教問題的時候能去見到他,普通士兵這段時間一般輕易是見不到李永吉的。
這倒不是李永吉偷懶,實在是他本人的精力有限,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以他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在一群大人中間跑步會操,效果也不見得多麼好。
再說小冊子上的說明十分詳細,只要張威這些人不是太蠢,哪怕能看懂個皮毛,至少也能把軍事訓練的事情抓起來,更何況新式訓練是在半個月以後,現在一切都是照舊。
其實對於新兵的基礎訓練,主要就是要讓他們會操列隊,學會聽命令,這些過去張威已經在做了,《初級步兵操典》裡面的練兵法,不過是增加了一些統一而刻板的強制性命令,讓他們在同一個口號下強製作同一個動作,以這種強制性的整齊劃一,去增加他們的組織性、紀律性跟服從性。
至於這種口令下很多士兵可能分不清左右的問題,這個也有辦法,那就是戴套袖,有紅色套袖的是左胳膊,沒有套袖的是右胳膊,這麼多來幾次,再加上皮鞭棍棒的督促,讓清朝的這批年輕人分清左右想必也不是太難。
其實半個月的時間,是給張威等人的理解緩衝期,這個時間段中,新的編制暫不實行,一切都是老樣子,所以他們可以自行對自己的手下進行摸索訓練,比如先小範圍的試驗。
有了緩衝期,不但能讓張威等人有充足的時間去理解小冊子上的練兵知識,同時讓他們知道部隊以後的新編製情況,也能讓他們心裡有個準備,然後在這段緩衝期內有目的的提拔人才,或者說拉攏親信,並最終依托這個關係建立起基層幹部組織。
雖然這種任人唯親的情況並不好,不過在沒有系統的軍官培訓機制之前,這種類似北洋軍閥那種靠人脈關係建立起來的基層軍官制度,卻是此時中國最先進的軍事體繫了,至少比未來的湘軍淮軍要強。
實際上,李永吉並不是躲去禁區裡享受,他其實每天都忙的要命,時間安排的很緊。
李永吉除了每天照例要跟張信達交換物資跟情報,然後清點青浦縣跟這裡的物資往來外,還要抽時間給張威、周達等人上課開小灶,解答步兵操典裡的一些疑難雜問,除此之外,他所有的時間幾乎就都撲在教導少年親衛團裡的那批孩子身上。
這等於說他一整天除了早晨清點物資的那點空外,其他時間都在當老師。
當然,這一切都是他心甘情願的,交易物資也罷,教導張威周達等人也好,甚至教導少年團,都是非他不可的事情,也是他心甘情願去做的。
交易物資跟教導張威等人學步兵操典的事情就不提了,教導少年團的孩子們,其實才是他最近最看重的事情,以前總是被這個那個事兒耽誤,現在有時間有地方,那還不好好的教育啊。
少年團別看只有八十個孩子,但卻是李永吉的心頭肉,這除了相處久了有了一定感情之外,最重要的是李永吉在他們身上寄托了很大的期望。
為了這些十三四歲的孩子,李永吉除了加強伙食外,還按時給他們吃後世的營養補充片,衣服鞋襪,洗漱用品也都是從現代弄來的。
在教育方面,李永吉下的心血更足,不但用上了現代社會的教科書跟學習用具,他自己還親自研究現代社會的小學教育大綱,親自做課前準備,親自安排科目表,親自當各科的老師去教這些孩子。
可以說從一開始,李永吉就按照小學教學大綱去做,無非是內容做了些修改,教學進度稍微快了點,時間安排緊了一點,讓孩子們少了一些自由活動時間罷了。
沒錯,李永吉對這些孩子使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後世中國八十年代的教學理念,那就是從小學課程開始就進行填鴨教學法加題海戰術,也就是這些孩子每天除了上課背課文,下課寫作業外,就只剩下洗漱跟睡覺時間了,時間那叫一個緊張。
這樣做,不求他們能理解深刻那些現代知識,只求他們能在最短時間有足夠的知識量,至於什麼人權不人權,是否摧殘孩子的創造性之類的,就先算了,根本不合實際。
也就是說,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些少年親衛團的生活比外面正在軍訓的士兵還要刻板,每天生活的都跟機器一樣,要是現代社會的孩子,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然而這是清朝,這些孩子不但身份是奴婢,而且他們還是很小就吃過大苦頭,過早的接觸過世間冷暖的的一批孩子。因此這些密集的學習課程雖然很苦,但伙食等其他方面也很不錯,相比以前的日子,這裡已經是天堂了。
再有就是,由於現在的養心居是自己的地盤,因此李永吉可以放心的在禁區內用現代社會的教學儀器去教導這些孩子。
比如投影儀,比如平板電腦,比如音響等等,給這些儀器供電的,就是蓄電池組以及柴油發電機。
21世紀的小學教育課程,本身就充滿了很強的故事性跟趣味性,所以就算學習安排十分密集,只要深入其中也不覺得是枯燥乏味,相反還讓很多同學把學習視為享受,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相比現代社會的孩子們,這些孩子雖然自我學習能力稍弱,發散性思維也比較差,但服從性、忍耐性以及專注性卻是現代孩子沒法比的。
所謂勤能補拙,這批孩子本身就處在智力黃金期,又及時用上了後世的營養補充劑,外加用上現代的教學工具,學習效率是與日俱增。
對此,李永吉很欣慰,他覺得以這批孩子的表現,只要假以時日,將來必然是足以改變未來的一支力量,因此由不得李永吉不重視。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孩子就是李永吉的真正羽翼,也是未來改變國家命運的希望所在。
不過,當張信達告訴李永吉,他已經準備好了兩百匹伊犁馬,隨時可以給李永吉提供馬匹的時候,李永吉又有了新想法,那就是他決定給自己以及這些孩子們安排馬術課。
以目前中國的道路環境以及世界整體的科技水平,搞汽車過來顯然不切實際,要增加以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騎馬。
不過騎馬不是個簡單事兒,也得需要學習,否則很容易受傷,學騎馬這不僅僅要有馬,還得有好的馬術老師。
目前李永吉能找到的騎術最好的人,恐怕就是王三武了,因此馬術老師就選了他,而當跟王三武一提這個的時候,他也很感興趣,但卻要求必須有馬,換言之就是讓李永吉先去買馬。
王三武剛提出這個要求,李永吉就拉他去了一個倉庫,倉庫裡都是一匹匹的伊犁馬,總共十匹,全是公馬。與此同時還有配套的馬鞍、馬鞭、獵裝、65式騎兵刀等裝備,正是張信達第一批傳送過來的物資。
剛看到李永吉弄來的伊犁馬的時候,王三武顯得非常激動,一把撲上去摸個不停,差點就流下眼淚了。
沒辦法,王三武身材高大,過去騎的馬最好的也不過是一些蒙古馬,那些蒙古馬最高也就不到一米四,騎上去總有些彆扭,而這些伊犁馬最矮的也有一米四八,高的有一米五以上,且都神駿非常,力速兼備,一下就讓愛馬的王三武喜歡上了。
除了馬好,那些裝備也讓王三武十分眼熱,馬鞍以及那什麼牛仔獵裝也就罷了,但那65式騎兵刀,卻讓王三武愛不釋手。
不管怎麼樣,有了好老師,又有了好裝備,場地也是現成的,軍營外面有大片地方可以馳騁,所有條件都準備好了,再學騎馬也就不是什麼難事兒了。
在半個月的軍隊大整改期限之前,李永吉跟這些孩子真正學騎馬的日子也就五天左右,實際騎馬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一天,所以最多是學了個大概,能簡單上馬下馬,前進後退,左轉彎右轉彎,然後小步跑不掉下來而已,而在這其中,學騎馬學的最快也最好的,是一個叫李來喜的孩子。
李來喜今年已經十五歲了,但因為過去長期營養不良,所以身材還是很瘦弱,跟其他十三四歲的孩子差不多高。跟了李永吉之後,他各方面表現都是平平,沒想到一接觸到馬,卻如有神助,騎術學的很快,短短時間就能騎馬快跑,雖然還做不到人馬合一,但已經幾乎能跟王三武並駕齊驅了。
他的表現不得贏得了李永吉的讚歎,也讓王三武喜愛非常,就想著把他帶在身邊當親兵,李永吉當然不同意,畢竟這傢伙在他身邊還能學到更多東西,發展餘地更大。
有鑒於他在騎術上的出色,加上他本人藉著機會強烈要求改名,說原來的名字總被人恥笑,所以李永吉給他改名叫李飛,希望他能像古代飛將軍一樣,在未來馳騁疆場。
李飛的事情只能說是一個小插曲,但借由當馬術教官的機會,王三武卻開始接觸到了那批神秘的少年親衛隊,這一接觸下來,感覺內心觸動很大。
無他,只因為這些少年兵實在是太優秀了,也太快樂了。
這些孩子總共只有八十人,男童只有五十人,還有三十名女童,但所有人練騎馬的時候,都顯得快樂非常,有一種意氣飛揚,精神煥發的感覺,好像不是家奴,反而是一群大戶人家的小少爺們聚在一起。
王三武當然不知道,這批孩子過去都過的什麼日子,因此馬術課程被這些孩子看成是難得的放鬆玩樂時間,等於把過去被壓抑的活力都一下釋放出來,能不意氣飛揚麼。
正是這種意氣飛揚,或者說正是這種快樂,才讓這些孩子學習馬術的時候格外輕鬆自如,這種情緒又影響了學習效率,讓他們學習馬術的進度格外迅速。
總之,王三武發現,跟這些孩子們在一起,總是能被他們的歡歌笑語所感染,讓人變的無憂無慮起來,這讓王三武開始懷念,懷念當年的他,是不是也是這樣。
很快,王三武就搖了搖頭,他這麼大的時候就開始被老爹逼著練武學文,苦逼的不行,既不會唱那些奇怪的兒歌,也不會湊堆高談闊論,哪有這麼多快樂可言。
另外,王三武還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孩子有很高的紀律性跟服從性,他們的玩鬧,都是在李永吉允許的情況下,一旦李永吉開始嚴肅起來,他們也就立刻跟著嚴肅,再也不敢有一點喧鬧。
能把一群才買來沒多久的孩子練成這樣,讓王三武更加佩服這個小外甥了。
這當然也是虧了填鴨教學發跟題海戰術,讓這些孩子學木了,下意識的就怕李永吉,服從李永吉,已經形成整體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了,所以察言觀色已經成了這些孩子的本能,李永吉根本不需要實際命令,只要一個眼神或者一個表情,就能影響到這些孩子的情緒。
如果王三武是現代人,他肯定會想到一個詞,那就是腦殘粉。沒錯,這些孩子已經是李永吉最忠誠的腦殘粉了,毫不客氣的說,李永吉就算讓這些孩子為他去死,他們也不帶絲毫猶豫的,這或許不是李永吉有意為之,但卻事實上已經存在,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少年團成員的這種死忠情緒會更加不可收拾。
看到這裡,王三武不知道怎麼形容這些動靜皆如,混合著沉悶與狂熱這雙重特質的孩子了,如果非要比,可能國朝(就是清朝)建國之初的那些八旗精銳的豪傑之子,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就在這王三武還在那心有感觸的時候,前面再次飄來一陣孩子們的整齊歌聲:
我們的家鄉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
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