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大帝無雙

正文 第九十五章 灞橋相會 文 / 真命虎哥

    當呂布的十萬大軍火速的回援長安的時候,劉協的大軍正朝鄭縣急行而來。

    鄭縣,攻襲長安前的最後一站,守城大將赫然是董卓的「司徒」牛輔。

    按道理說,堂堂的「三公」去征戰以及守城實在是沒有道理的。但是涼軍兵多將少,而漢軍又來勢洶洶,所以作戰經驗豐富的太尉段煨都會親自披掛上陣,抵擋漢軍。

    至於牛輔,原本跟李儒一樣都是董卓的女婿,也和李儒是董卓最親信的兩人。當初董卓帶著李儒率兵入京,便把整個西涼的大後方全部交給了牛輔,足見信任。

    「三公」來守外城,對於牛輔來說是恥辱。儘管李儒說得很動聽,「漢軍兇猛,非司徒大人不能抵擋」。原本他對於李儒的調遣完全是不願也可以不接受的,但是李儒的命令可以不聽,岳父大人的「聖旨」是不可以不遵的。所以他不得不帶著一肚子氣來到了鄭縣守城。

    當鄭縣巍峨的城牆離漢軍只有兩三百米時,全軍都驚呆了。

    眼前的情景實在太詭異了。

    遠遠的看到鄭縣城門大開,城樓上空空如也,一個人影也沒有。更詭異的是門口兩邊排列著一長串人群,從衣服的顏色和式樣來看,顯然都是平民。而且居然還傳來鼓樂聲。

    空城計?劉協腦海裡第一個念頭就想到裡演義裡的那一幕。

    如果是空城計,李儒是不是應該在城頭上給我來一曲?

    大軍緩緩的停下,眾將都滿臉疑惑。根據兩軍的路程,呂布的十萬大軍應該還未趕到長安。鄭縣是長安東面的最後一道屏障,而且城牆高大堅固,牛輔怎麼也應該在鄭縣守上一兩天,阻擋漢軍的進程,為呂布贏得時間才對,怎麼可能就棄城而逃了。

    劉協想了想,立即令王越率眾飛龍衛前去打探。

    王越等人得令而去。

    當眾飛龍衛靠近城門口時,劉協的臉色立刻就變了,因為門口的人群瞬間就將飛龍衛衛和王越淹沒了。

    劉協深信王越和飛龍衛不至於對付不了那群手無寸鐵的人,哪怕那群人都是精銳士兵假扮,於是強自鎮定,靜觀其變。

    果然,過了一會,一團紅色的身影從人群中殺出,回奔了過來。

    「牛輔果然棄城而逃,舉城百姓正歡呼迎接大漢天兵的到來?」

    「會不會有詐?」

    「不會,臣已入城中查看,絕無有埋伏的跡象。」

    劉協躊躇了半響道:「全軍做好應戰準備,緩速入城,飛龍衛注意控制城門。」

    劉協率著大軍小心翼翼、如臨大敵般的緩緩走向城門。迎面一片山呼萬歲聲,兩邊跪倒一片鄭縣百姓,卻又都忍不住抬頭一睹真龍天子的風采。

    「瞧,我們大漢天兵就是威武啊,就是不打仗的時候也是全身殺氣騰騰的,一副隨時準備應戰的樣子,怪不得董卓不是對手。」

    「你看看小陛下,長得那麼俊俏,卻一臉的嚴峻,像個小大人似的。當個皇帝不容易啊,我家的二狗子跟他差不多大,天天跑樹上掏鳥窩呢。」

    ……

    劉協聽著一路的竊竊私語,緊繃的神經終於鬆弛了下來,揮起鞭桿朝百姓致意,臉上露出一副哭笑不得的神色。

    「瞧,小陛下臉色那麼難看,看來這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啊,看了真令人心疼啊。」

    「唉……董卓真是造孽啊,害得這麼俊俏這麼小的小孩也出來統兵打仗,這一路餐風露宿、槍林箭雨的,能不辛苦嗎?」

    劉協再也忍不住了,一拍逍遙馬,縱騎向城內奔馳而去。

    大軍在鄭縣只是稍作停留,便留下一隊人馬守城,餘下的兵馬繼續向長安急行而去。

    灞橋,關內第一名橋。曾因水災被王莽改為「長存橋」,此時已恢復原名。

    灞橋兩岸,古柳婆娑,新柳披翠,風飄絮起,綠雲垂野。春風春雨中,柳絲萬縷,似煙似霧。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橋折柳」、「灞橋傷別」,歷史上的灞橋是傷離別的象徵,提起灞橋就會湧起一股淡淡的離愁。

    雖然此刻的灞橋並非唐代之後的離別之地,但是站在柳絮紛飛的灞橋上,劉協卻在思念一位已離別的佳人。

    而他對面站立的,正是令他與佳人離別的仇人。

    石砌的灞橋已被從中拆斷,隔了五六米。劉協和李儒分別站在斷橋的兩端,隔河相望。

    劉協的身後跟著王越和李逸飛以及幾個飛龍衛。李儒身後也站著一員羌人裝扮的偏將和一群侍衛。

    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此刻的劉協卻感到非常的冷靜。

    對面的李儒相比昔日在京中的時候消瘦了很多,以前圓圓的雙下巴變得尖削了,臉色微帶蒼白,眼神也沒往日那般神采飛揚了。

    李儒在馬上一作揖道:「陛下,別來無恙?」

    劉協冷冷的笑道:「托你的福,朕很好。」

    李儒細細的在他臉上看了一遍,一副痛惜的樣子,喟然歎道:「陛下瘦了,朝中大將如雲,行軍打仗之事,交給他們就好了,何必御駕親征,勞累龍體。」

    劉協神色不變,依舊冷笑道:「朕若不親自來,要是他們不小心殺了你怎麼辦,豈不是讓朕痛悔終生?」

    李儒神情一懵,隨即笑道:「陛下竟然如此關心臣的安危,老臣不勝感激。」

    劉協爆發出一陣哈哈大笑,笑了許久才冷然說道:「你若死了,朕就得派人刨墳挖屍,但是縱然將你碎屍萬段,聽不到你的哀叫,豈不是很無趣?」

    他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冷若寒冰,令李儒不覺心頭湧現出一股寒意,強笑道:「陛下,冤仇宜解不宜結,不如老臣與陛下談個協定,就此化干戈為玉帛,使生靈免遭塗炭。」

    劉協臉色一愣,哦了一聲,說道:「不妨說來聽聽。」

    李儒精神一振,立即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起來:「如今陛下與西涼拚死大戰,生靈塗炭,死傷慘重。倘若就此拼下去,無論輸贏都將對陛下不利。陛下離開京城半年,朝中黨人早已蠢蠢欲動,遲則生變。自黃巾之亂後,地方官員紛紛趁機擁兵自重,意圖不軌,陛下若執意在此與我等血戰,我涼國尚有十五萬大軍,兵力勝過陛下兩倍有餘,即便陛下能勝也是慘勝,必將嚴重損兵折將,日後何以威震地方群雄,安定天下?」

    說到這裡他看了一下劉協的臉色,見劉協果然微閉雙目一副若有所思的神色,不禁大喜,繼續說道:「不如,我等就此罷兵,以潼關為界,潼關以西為我涼國地界,潼關以東為大漢地界。我涼國願俯首稱臣,尊大漢為天朝上國,年年納貢,涼帝改稱涼王,對陛下行臣子之禮。如此既全了大漢的威嚴,又保存了朝廷的兵力,還請陛下三思。」

    說完便目不轉睛的望著劉協,等待著劉協的回道。

    劉協一直微閉著眼睛,等了許久才睜開雙眼,如夢初醒般的問道:「你說完了?」

    李儒不禁氣結,強忍著怒氣恭聲道:「回陛下,臣說完了。」

    劉協又瞇縫起眼睛,臉上露出奇怪的笑容,不無鄙夷的笑道:「姑且不論你這涼國是否被天下認可,就算要與朕談判,也得董卓親自前來才是,你一個偽相,也敢來和朕談判?」

    李儒臉色劇變,尷尬的說道:「涼王身體極為不適,不能下地,故命老臣全權代表涼王前來商議,還望陛下勿疑之。」

    劉協心頭一絲疑雲一閃而過,隨即臉上露出春暖花開般的迷人笑容,微微笑道:「難得你能為黎民百姓著想,這個罷戰的主意不錯。不過朕另需你等奉上兩樣物品,但得此兩樣物品,朕立即下令撤軍出潼關。」

    李儒大喜,笑問道:「不知陛下所需何物?只要我涼國有,儘管開口就是。」

    劉協臉上笑得無比燦爛,哈哈笑道:「此兩物不值錢,朕要的是你和董卓的頭顱而已。」

    身後的將士跟著哈哈大笑,笑聲震得兩岸的柳樹上的柳絮似乎又飄落了不少。

    李儒臉色鐵青,氣急敗壞的吼道:「無知小兒,老夫今天就讓你吃點苦頭,給我動手!」

    灞河上突然站起數十個士兵,吐出口中換氣的竹管,人人手中抓著一根粗大的鐵鏈。只聽一聲呼喝,數十根鐵鏈扯動,劉協腳下的橋墩一陣劇震,腳下搖動起來。

    千鈞一髮之際,劉協正要往後翻身躍起,突然胯下的逍遙馬一聲長嘶,騰空而起,竟然直奔對面的斷橋飛躍而去。

    白馬像一條銀龍一般,載著劉協騰空飛起。

    身後的將士們驚呆了,連對面的李儒和夜榮等人也驚呆了

    只聽風聲呼嘯,白馬穩穩的落蹄在斷橋上,震得橋面微微一震,巨大的衝勢嚇得李儒等人扯住馬韁連連急退。

    劉協大喝一聲,舞起飛龍戟藉著衝勢像李儒奔殺而去。

    李儒馬前兩個騎兵急忙舉起長槍迎了上來。

    劉協手中飛龍戟寒光閃動,如閃電般劃過幾道弧線,只聽兩聲慘叫,兩名騎兵一個喉部中槍一個眉心中槍,翻身落馬,跌入水中,在灞河上濺起巨大的水花。

    劉協馬不停蹄,呼喝一聲,挺起飛龍戟,又向李儒掩殺而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