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帶走的除了勝捷軍外,還有部分河北禁軍和都門禁軍。現在伐燕事雖然是告一段落了,但金兵已經佔了雲蔚諸州,山西方向也還是要守的。有王黼和梁師成在朝中幫童貫說話,伐燕失利的責任也就掩蓋過去了。僅僅是撤了河北宣撫,把童貫原來的河北河東兩路宣撫司,改為河東宣撫使,令其率兵駐守太原撫邊。
至於種師道,朝廷原來是準備勒令其以右衛將軍的虛職致仕的,但現在燕國內附稱臣,白溝河之敗的責任也就同時掩蓋過去了,西軍新敗之後軍情不穩,勒令致仕的詔命就沒有下達。讓種師道仍以陝西五路經略都統制的身份,負責節制諸營兵馬撤回防地。
自方臘作亂,部分西軍離開故土已經有三年了,在這三年中,無數的袍澤在自己的身邊戰死,平方臘的功勞卻是大多被童貫的親信們搶去了,留給有前線浴血奮戰的西軍將士的,不過是別人啃光肉的骨頭而已。自西軍隨童貫出征,朝廷和童貫都有意壓制,分解西軍,現在勝捷軍已經名正言順地從西軍中脫離出去了。留在河北的環慶軍,在不久也會脫離西軍。種師道兄弟,姚古,王稟等西軍高級將領是早就看穿了汴京文臣們的謀算了。但宋朝開國以來,武人向來在朝廷沒有多少發言權。百年來如果不是西夏不斷侵略西北宋境,陝西諸路禁軍要麼是被朝廷消減解散,要麼像河北禁軍一樣糜爛得名存實亡了。
一百多年來。一代代的西軍將領們憑著自己的勇悍和機智,在西夏和朝廷的雙重壓迫下艱難地生存了下來。大宋開口,以文抑武,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完全就沒有西軍這些武人們的什麼事情。但開國不久由於西夏李元昊的反叛,給了宋朝武人們了一個用武之地。西軍的先輩們很多都是隨太祖,甚至後周世宗一起打天下的河北,河東英豪。宋遼澶淵議和之後,河北已無大的戰事,是陝西這片特殊的土壤給了大宋武人們生存下去的用武之地。
一百多年的經營。西軍早就是成為了一個骨肉相連的整體。西軍將領們為了生存,除了和西夏人玩心眼外,還得和朝廷的汴京文官們玩手玩,什麼私自經營產業,私下和西域和西夏部族通商,甚至虛報軍功,玩寇自重等等手段,早就被西軍將領們玩得熟能生巧了。
雖然玩著這樣那樣的花招,這些早就把根紮在陝西的西軍將領們卻給宋朝保留下了唯一的一支強悍善戰的軍隊。從仁宗到現在。無論是湖南,貴州的土著叛亂。還是北方的遼夏之間的戰爭,朝廷用兵的時候,唯一能抽調出來的可戰之軍,也只有陝西五路禁軍了。
但是,西軍玩的這些手腕,根本是瞞不過那些玩權謀的文官們的。只要朝廷沒有大的戰事,文官們就一窩風的想盡一切辦法來分化,瓦解西軍的實力。在他們的眼裡,西軍的存在。和唐末,五代的蕃鎮是沒有區別的。近年來,隨著河湟,橫山的收復,西夏已經被西軍建立的一大圈邊寨牢牢地困在自己的窩內,再無向大宋伸出拳頭的實力了,於是。那些開封大頭由們就想著法子的來分化消弱西軍的實力。
朝廷定下伐燕策後,西軍的大多數將領都對伐遼事抱著牴觸的態度。特別是西軍的幾個老人種師道,姚古和趙隆都公開地反對朝廷伐遼。這些西軍的高級將領對遼國的實力看得很清楚,他們知道遼國現在根本對大宋構不成威脅。朝廷伐燕,說不上也是消弱西軍實力的一個手腕。所以西軍到白溝河邊後,除楊可世,王稟,姚平仲等青年將領對戰事比較積極外,種師道兄弟基本上是抱著觀望的心態來對待戰事的。正是他們的這種心態,再加上童貫的約束,沒有及時把握住戰機,才導致這場大敗的。
大敗之後,西軍將領們對陝西禁軍的前途就更悲觀了。朝廷沒有下達撤軍的命令,十多萬敗軍駐紮在小小的雄州,低落的士氣更是相互傳染,看不到前途的士兵們大多都患了思鄉之病,幾乎每天都有幾十上百名士兵逃亡。如果再這樣不明不白的在雄州駐上幾個月,不用朝廷的消弱,不用遼人的攻打,大宋這支唯一能戰的軍隊也就自己瓦解了。
西軍將領們更怕的是,朝廷讓各路兵馬改換駐地,如果幾十萬陝西子弟在敗軍之後回不到故鄉,估計軍隊就要嘩變了。如果西軍的駐地離開陝西,也就不叫西軍了,其戰鬥實力也會隨之急劇下降的。那童貫的親兵勝捷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勝捷軍本是征方臘時,從西軍各營抽調的精銳之士組建成軍的,由於他們是童貫的親兵隊伍,勝捷軍在錢糧供給和軍功封賞上都是遠遠地高於西軍別的部隊。但這支精銳之師跟了童貫之後,很快就變得軍紀渙散,將驕兵惰了。
由於西軍上下戰敗後都患了思鄉病,都怕朝廷一紙詔令讓他們回不到陝西故土了,所以西軍接到朝廷撤軍的命令後,迅速從雄州撤退了。反而是和西軍已經貌合神離的環慶軍看到別的各路兵馬撤退還鄉,士兵們也恨不得朝廷改變詔令,讓環慶軍也回到原來的駐地環州去。
等宋朝的西軍從雄州離開,蕭干也不讓出了佔領不久的河間府,回到了界河北邊的霸州。李爽和耶律齊的出使任務也圓滿完成,回到了遼境。宋朝雖然對遼國還存在著敵意,但以宋朝要面子的性子,輕易是不會出爾反爾再出兵攻打遼國的。再說,西軍離開河北,宋朝一時也再抽調不出別的兵馬來對付遼國了。這樣,蕭干和李爽就可以從南邊抽出手來,一力經營北邊的事情了。
等李爽回到燕京,燕京城裡兒童會唱的一首童謠卻把李爽嚇出了滿身的冷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