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1926之崛起

龍騰世紀 第六百零三章 抗戰 上海 淞滬抗戰(四) 文 / 深藍2000

    第六百零三章抗戰上毫滬抗戰

    南京政府說避免給日軍行動借口,殊不知狼決心吃羊的時候,任何荒謬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當借口,只要這條狼夠無賴。(——

    紅色區域就屬於戒嚴時期租界當局劃給日本人的「警備區」,問題是,這塊地區從來就不歸租界工部局管,這裡是中國人一直在行使完全管理權的區域。

    此時駐紮在閘北的,正是那支因為要充當中間人,才被從江西拉來南京上海警備的第19路軍。

    上海人見過很多軍隊,從掛著辮子的清軍兵勇到戴著狗皮帽子的奉軍,從留著鬍子的白俄義勇隊到包著頭的大英帝國廓爾喀雇僱傭兵,土的洋的,各種各樣的軍隊都見過。

    同以往見過的各式軍隊相比,這回進城的這19路軍還真不起眼,甚至看著都很寒酸。

    論軍容,以廣東人為主的19路軍的士兵們都是一色黑黑瘦瘦,個子矮小,很多人的個頭看上去就像十幾歲的孩子。再加上他們背著斗笠,穿著草鞋,大冬天連身棉衣都沒有,一身單衣一身裌衣的在寒風中晃悠,怎麼都看不出有精銳部隊的霸氣。

    論裝備,19路軍就更不起眼了,只不過他們的裝備很有特點。

    19路軍的裝備特點,概括起來就兩條,第一是雜,第二是老。

    所謂雜,19路軍一個旅的步槍就有12種型號,機槍有9種型號,還不算兩款輕機槍。

    要說武器老,十九路軍的裝備在全國所有國民政府的部隊中來說,即便不是最差的,也應該是處在下游。如果說還有那支正規軍的裝備比十九路軍還要差的話,大概只有在江西和鄂豫皖的紅軍了。

    僅以步槍話來說,十九路軍全軍三萬餘人,只有一萬五千多支步槍,其中老套筒就有1762枝。大概僅僅比紅軍稍好一點。

    老套筒是漢陽兵工廠在前清光緒年間造的步槍,生產出來都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

    用了三十年的步槍,很多槍管的膛線都磨光了,子彈也就是能打出去,至於打到什麼位置就別提了。可這種老爺步槍,就佔了19路軍這個旅全部步槍的七分之一以上。

    十九路軍裝備最多的,是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造七九步槍,7200枝,也就是俗稱的漢陽造。還有廣東石井兵工廠造的七九步槍,2680枝。說起來,這兩種步槍比較新點,還都是全套圖紙仿製的德國毛瑟步槍。

    如果這些槍都能達到德國毛瑟槍的水準,那倒也是好槍。可惜,就像我們現在也喜歡買原裝進口貨,而不是仿製貨一樣,原裝的德國毛瑟槍和仿製的漢陽造,廣東造差距也很大。

    仿製可不是有套圖紙就萬事大吉的,用的材料好不好,工藝是否到位,管理好不好,對槍械質量的影響都很大,就拿廣東造的七九槍來說,質量好的時候,射擊子彈的散佈範圍就是個茶杯蓋大小,質量差的時候,同樣距離,子彈散佈範圍就就有水缸大小了。很不幸,19路軍拿到的廣東造,大多是廣東政局混亂,兵工廠廠長連續更迭的時候製造的。

    而機槍方面,一個旅也只有重機槍30挺,輕機槍5挺♀樣的裝備,放在國內比,不算太爛,但是拿出去和日本人比,那就明顯差一截了。

    軍容不整,裝備低劣,這恐怕是上海人對19路軍的第一觀感。

    不過,在這副寒酸相的背後,19路軍卻有著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強悍戰力。

    五年前的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從廣東一路打到河南,號稱「鐵軍」。其實第4軍參加北伐的,只有第10師和第12師以及葉挺**團。19路軍就是「鐵軍」中第10師的正宗傳人。

    19路軍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對手的評價是最有說服力的。

    江西紅軍三次反圍剿時,當真是見神殺神,見佛殺佛,被紅軍逮住突襲的**部隊,幾乎沒一個能全身而退的。而唯一一個能和紅軍打成平手的,就是19路軍。

    高興圩一戰,十九路軍和紅軍激戰一天一夜,紅軍和19路軍各傷亡兩千多人,紅軍兩位師長戰死,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

    多年後,太祖在評點第三次反圍剿國民政府軍各路大軍時,就把第19路軍列為戰鬥力第一,而後來起義參加紅軍,被改編為紅5軍團的西北軍孫連仲第26路軍,也只能屈居第二。

    只是,日本人對這些並不感冒。

    日本人認為,當年北伐軍打河南的時候,「鐵軍」和張學良指揮的奉軍爭奪的也很艱苦,可是張學良的東北軍面對日軍連打的勇氣都沒有。

    所謂「鐵軍」,到現在為止,也僅僅是中國人打中國人的「鐵軍」而已。

    只不過,鹽澤幸一忘記了一句話,「一頭獅子率領的綿羊勝過一頭綿羊率領的獅子」。

    「鐵軍」之所以被稱為「鐵軍」,沒有出色的「獅子」領頭,那肯定也成不了「鐵軍」。那麼「鐵軍」北伐所向披靡,領頭的是些怎樣的獅子呢?

    當年北伐,國民黨的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曾這樣評述「鐵軍」將領:「張向華之蹈厲無前,陳真如之指揮若定,蔣憬然之謀定而戰,葉希夷之勇冠三軍,黃御行、蔡賢初之立馬疆場。」

    張向華就是12師師長張發奎,後來成了汪精衛反蔣的重要將領,此時已經打光了老本,成了軍人政客。黃琪翔(黃御行)則當了第三黨領袖,葉希夷就是名將葉挺,不過這會他正遊歷歐洲呢。

    剩下的三位,陳銘樞(陳真如)、蔣光鼐(蔣憬然)、蔡廷鍇(蔡賢初),此時全在19路軍■個不是很準確的類比,三個人頗有些劉關張的關係。

    三個人中,陳銘樞是劉備,他對19路軍有著絕對的掌控權。因為整個19路軍,就是當初由陳銘樞任師長的北伐軍第10師發展而來,幹部基本上都是陳銘樞提拔而來,說19路軍是陳家軍其實也並不為過。所以,不管陳銘樞政治上如何站隊,擁蔣反蔣,返粵離粵,19路軍都能跟著陳銘樞的指揮棒走。

    而蔣光鼐則類似於關羽。說起來,蔣光鼐比陳銘樞還大兩歲,論年齡絕對是三個人中的老大。但是在19路軍團體中,蔣光鼐卻一直扮演著第二把手的角色。陳銘樞當師長,他就是副師長,陳銘樞當軍長,他就是副軍長。蔣光鼐和陳銘樞同是廣東陸軍小學出身,又是在陳銘樞的介紹下加入的同盟會,兩人風風雨雨二十多年,一直站在一起。說起來,蔣光鼐擔任19路軍總指揮,是最高指揮官,但實際上,蔣光鼐卻忠實的尊奉著陳銘樞的指令。

    而蔡廷鍇則更像張飛,當然,蔡廷鍇沒有張飛那種豹眼環睜,喝斷橋頭的威猛造型,乍一看,蔡廷鍇瘦瘦高高,更像根電線桿,並沒有多少威風。但是這個三人組合中,與19路軍未嘗稍離,每戰必與的,卻正是這位19路軍軍長蔡廷鍇。

    三國演義裡面,劉關張聚首古城再起兵,劉關是光桿而來,班底還要靠張飛在古城拉起的隊伍♀一點,蔡廷鍇對19路軍也是作用很大,想當年陳銘樞、蔣光鼐因拒絕反蔣,孤身離隊,只剩下蔡廷鍇一個人帶著第10師,蔡廷鍇還被葉挺拉著參加了南昌起義,但是一出南昌城,蔡廷鍇帶著第10師就腳底抹油,逃到了福建↓是靠著蔡廷鍇拉出來的隊伍,陳銘樞、蔣光鼐才能再與蔡廷鍇相會,奠定了19路軍的基礎。

    陳銘樞是廣東合浦人,蔣光鼐是廣東東莞人,蔡廷鍇是廣東羅定人。19路軍的子弟,軍官士兵也多是廣東人。漂泊在外,就是所謂的客軍,甚至可以說是一支流浪軍。對於他們來說,上海不是他們的家鄉,更不是他們的地盤。一旦戰敗愧,這支沒有地盤的軍隊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只有覆滅或被其他軍系吞併的命運。

    軍隊沒了,個人的政治資本當然也當然無存。然而這三個人沒有為了要保存實力而稍有退縮。

    在日軍發出最後通牒後,蔣光鼐在在19路軍會議上就說,「上海雖然不是家鄉,但上海卻是國土。為了保衛國土,我們要有決死的精神,就是全部犧牲亦所不惜。我們的死,可喚醒國魂,我們的血,可寒敵膽」。

    如此驚天地的豪言壯語,當可愧殺張學良了!!!

    19路軍甘願全部拚死在這片異鄉,這和不抵抗到底,寧願拋棄家園父老,真是雲泥之別。

    不過,打仗並不是僅憑一股子勇氣就能打贏的。孫子兵法說,未戰廟算,多算者勝。

    而19路軍進駐京滬地區時,並沒料到要在上海跟日軍作戰。那時軍長蔡廷鍇最頭疼的,還是怎麼向南京孫科政府討軍餉,讓部隊換上冬裝,並沒有事先做好戰爭準備。18號日僧事件後,19路軍將領們才發覺苗頭不對,開始備戰。

    沒陣地∠海郊外,是標準的江南水鄉,地勢平坦,缺少隱蔽。沒有工事依托,面對強大火力的日軍,吃虧肯定小不了。蔡廷鍇聽說只有在吳淞口一帶有預設陣地,因為那是黃浦江進入長江的口子,屬於國防要地,才修了一些工事。可是等蔡廷鍇跑過去一看,卻發現工事修築非常簡單。趕緊修築吧,得要材料,可軍政部不但沒錢,連現成的工事材料也拿不出,只能自己買。

    說到錢了,蔡廷鍇想起來了♀第二個問題就是沒錢。

    19路軍連軍餉都欠著呢。沒辦法,這錢得花,咬咬牙,蔡廷鍇擠出來一點壓箱底的錢,但是得小心翼翼的花,能花多少呢?蔡廷鍇告訴下屬,最高不得超過四萬塊♀點錢,比日本人找流氓鬧事挑起事端花的工作費都要少很多。

    這第三,就是裝備。19路軍裝備怎麼樣,前面已經說了,老套筒都還在湊合著用呢∠海倒是有個兵工廠,據說還能造山炮,要是能補充也好,於是蔡廷鍇趕緊跑去想搜羅點裝備,可到了上海兵工廠那一看,又冒汗了♀邊山炮生產規摹不說,這質量還真不咋樣,打出去的炮彈「多不準確」♀不由讓蔡廷鍇感慨萬千,上海兵工廠跟張少帥的瀋陽兵工廠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怎麼瀋陽兵工廠這麼好的家當,張少帥還真忍心丟。

    最後,還有一個,部隊的部署也沒到位呢。19路軍是衛戍京滬,並不是全軍守衛上海。

    19路軍一共3個師6個旅,共計18個團鬥力最強的兩個師,一個61師在南京一帶,一個60師在蘇州無錫一帶。僅有一個78師在上海,偏偏這個78師還是成立才半年的新部隊,由19路軍補充旅部隊組成,戰鬥力相對最弱。

    再從上海的佈防看,19路軍78師也是嘩啦啦撒開去一大片,最北端的部隊在吳淞口,最南面的部隊在南市,中間還隔著一大片租界,78師的駐地就被彎成了一個弧形,從南到北一圈跑下來也得七八十里路,而日軍的海軍陸戰隊卻都集中在公共租界一帶,如果被日本人集中力量打一個點,勢必死得很難看。

    蔡廷鍇這一圈視察下來,情況也看得**不離十了◇地、錢、武器,這些,他一時半會都變不出來,看到這麼個狀況,換了別人難免心裡發慌。蔡廷鍇卻不然,他從北伐以來,手指掐掐算算,他的19路軍好像還真沒打過敗仗。日本人很牛嗎?蔡廷鍇很想跟日本人掰掰腕子,過過招。

    9路軍既然決定抵抗,頭一個必須決定的,就是在哪裡抵抗的問題。此時19路軍在上海的部隊,全都駐紮在郊區。依托原本就有的陣地進行防禦,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因此在19路軍戰前的軍事會議上,有人就主張就地防守。

    但是,日本人會跑到郊區來進攻19路軍的陣地嗎?

    有句話說,匹夫無罪,懷璧有罪。日本人最想要的,是大上海的花花世界,可不是城郊的那些水稻田。誰都知道,日本人要打就會先打租界邊上的華界——閘北的市區◎一日本人佔了閘北,不繼續進攻郊區,那麼守在郊區的19路軍就會陷入很尷尬的境地。反攻吧,總是你開第一槍,那些西人們會來指手畫腳,不反攻吧,這和不抵抗又有啥區別。

    而且,日本人裝備好,到了郊區野外也更容易發揮。反倒是城市巷戰,日本人的火力優勢會受到抑制。再有一個,閘北緊靠租界,打起來難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只要日本人進攻,先開第一槍,就肯定要把那些西人們給惹毛了。

    計議既定,馬上調整部署。

    師156旅的第六團,奉命從郊區的大場調防進上海的閘北,跟日本的陸戰隊來了個親密接觸。為什麼調這個團進市區呢?因為這個團的團附梁岱和三營長吳履遜都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日本話說得溜,也知道怎麼跟日本軍人打交道。畢竟,靠得近了,一個不小心擦槍走火,本來不想打也會真打起來。

    除了這個第6團,156旅還有兩個團,第4團駐防吳淞,那是黃浦江入長江的口子,咽喉要道,也是重要地方,抽調不得。下一個第5團,留在大場156旅的旅部,可以作為預備隊。

    而78師剩下的155旅,則以南京到上海的鐵路作為分界線,把守在上海的南部,並守衛鐵路。因為租界南面也有中國人管理的「華界」市區,這個旅也要承地備,基本上也就成了不能動的棋子c打起來,這個旅不能指望當援兵。

    因此,原駐在丹陽的60師一個團被調到上海南翔,這裡距離閘北比較近,一旦閘北方面的156旅頂不住,還有這個團可以作為預備隊。

    同時,19路軍的總指揮部原本在南京,此時也向上海移動,到上烘如車站重新設立指揮部,便於靠前指揮。

    其他60、61師的主力,還是固守原地不動。很簡單,仗還沒打起來,這麼多部隊一起往前壓,沒事也變有事了。再則,放棄首都南京,你還得有部隊接防才行。因此,敵不動,我也難動。

    至此,19路軍各部隊迎戰的架勢完全擺開。

    可就在這時,後方的形勢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19路軍的備戰會議剛開完沒兩天,蔡廷鍇就接到電話,說軍政部長何應欽從南京專程到了上海,請蔡廷鍇到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公館相見。

    一個是統管全**隊的軍政部長,一個是黨內德高望重的元老,這兩人相約,蔡廷鍇一個小字輩怎敢不去。

    到了公館,真是談笑風生,何部長言笑晏晏,把蔡廷鍇引薦給張靜江。不過場面話一過,正題就出來了。何應欽說,日本人要你的19路軍後撤30公里,政府本來是應該拒絕的,但是為了保存國力,忍辱負重,請你把軍隊後撤,重新佈防。消你遵照中央意旨。

    蔡廷鍇雖然是軍人,但這麼多年打拼下來,政治上也不是白丁了。調兵撤防這麼大的事,不通過電令,也不在軍政機關討論。而是跑到一個私宅聊,也沒個手續。為什麼這麼幹?暗箱操作啊。

    這種時候,在日本人的威脅面前卻要退兵避讓,誰下令誰挨罵。何況,陳銘樞此時可是孫科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長,這麼大的事情,作為十九路軍的領袖,不可能不跟他透個信。

    何應欽的意思很明白,政府不下明令,你們自己悄悄調防,省得政府再被別人罵,你們給中央背一回黑鍋,以後當然也不會虧待你們。

    蔡廷鍇回答說,19路軍駐地本來就是中國領土,又不接近日軍,要撤退,沒理由。當然,如果軍政部正式下達命令,十九路軍堅決服從。

    蔡廷鍇的態度,讓何應欽碰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釘子,又閒談了個把小時,何應欽只好空手而歸。

    「中央」命令19路軍撤防的命令倒是很快下達。

    蔣光鼎和蔡廷鍇看到命令,一下子就傻眼了。

    雖然「中央」把撤防的責任承擔起來了,在日本人的挑釁前屈辱撤退,必然被國人唾罵,十九路軍的威名就此斷送在他們手裡了。而且,這回又得罪了何應欽,逼得軍政部明令撤退,這叫做敬酒不吃,最後還是吃了罰酒。

    可是,私下的關照可以拒絕,軍政部的軍令卻不能公然違抗。電令中說將派憲兵到上海接防,蔣光鼐蔡廷鍇也只能命令所屬部隊,準備交防撤退。

    撤防命令才下達,有幾個人就找上門了。

    來的是上盒總商會的商會會長王曉籟和聞人大亨杜月笙,以及現在第四路軍的畢廣恆和一個一看就是軍人的中年人。

    王曉籟和杜月笙都是上海抗日救國會的主席團委員∠海抗日救國會是上海影響最大,也是規念大的抗日團體。而畢廣恆和蔣光鼎、蔡廷鍇也不陌生,當年畢廣恆替石友三奔走聯絡時,和兩人有過多次接觸。

    兩位抗日救國會的領袖上門,是不是來譴責19路軍面對日軍挑釁卻撤防的呢?

    王曉籟是來給十九路軍送行的□曉籟向蔣光鼎表示,「貴軍長體念政府的苦心,遵命撤退,以求息事寧人,保存上糊百萬人生命財產,同人等無任欽佩」。並當即代表上很商會送上大洋5000.

    王曉籟這位抗日救國會副主席,當著媒體在台上抗日捐款,私下裡卻在鼓勵19路軍向日本人退讓n為私利?或是奉「指示」而來?恐怕也很難說得清。但至少,很多人,是很難用一張「抗日愛國人士」或「漢奸」的標籤就能說得清楚的。

    倒是杜月笙態度很不自然,一直顧左右而言他地打著哈哈。

    王曉籟告辭時,杜月笙推說要陪畢廣恆和蔣光鼎、蔡廷鍇敘敘舊,並沒有跟著王曉籟一同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