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三國小術士

正文 1200 五路伐蜀 文 / 水冷酒家

    這個現象也落入了孫權的眼簾,微微皺眉問道:「我聞聽星辰墜下,應在大將隕落,寶玉精通術士之道,可知應在何人?」

    「唉,如果猜的不錯,正是我另外一個大舅哥馬超。」王寶玉歎了口氣,一絲傷感湧上心頭。

    「馬超不過四十多歲,如日中升,怎就如此早去?不會是預測有誤?」孫權不可思議的問道。

    「天命如此!說句喪氣的話,人生爭來爭去有什麼用,倒頭來還是一場空,不知道為誰辛苦為誰忙。」王寶玉道。

    「天下豪傑若都如寶玉這般是想,將不再有紛爭,卻是百姓之福。」孫權讚了一句,其實在他看來,人生在世,不轟轟烈烈做出些豐功偉績,如同行屍走肉一般苟活,毫無意義。

    孫權敬重馬超,隨後起身,面色凝重的將杯中酒倒在地上,衝著西邊拱手,算是遙遙祭奠了。

    「寶玉,你看我真能長壽否?」觸景傷情,孫權難免多問了一句。

    「早就跟你說過了,這幾個當世英雄誰都沒有你有福氣!」王寶玉豎起大拇指,這話不是虛的,曹操劉備等人確實都不如孫權長壽富貴,名副其實的福將。

    孫權滿意的點點頭,第二天一早,率眾離開了彝陵,返回了江東,如今他已經跟西蜀諸葛亮結成了同盟,拒絕將兒子送往許都。

    江東謀臣雖有異議,但涉及孫權的兒子,誰也不好多勸。與西蜀結盟等於與曹丕翻臉,所以首先要做得的事情,就是防範曹丕的進攻。

    孫權此行,有一件事兒卻始終沒有講,曹丕約他討伐西蜀,其中還有其他的安排。

    黃權擔任益州刺史後,又跟司馬懿坐到了一起,司馬懿對黃權非常恭敬,奉若上賓,而黃權也欽佩司馬懿的智謀,兩人有說不完的話題,恩怨得以化解。

    酒桌之上,司馬懿談及諸葛亮,黃權公正的盛讚其才能,並告誡司馬懿,儘管都督用兵如神,但卻未必是諸葛亮的對手。

    「先生,既然如此,當趁劉備新亡,蜀中亂象,進軍討伐,方為上策。」司馬懿道。

    「我與都督再聚,正為此事,恐聖上疑我忠心,特請都督上書,討伐西蜀,正是良機,劉禪孱弱,諸葛亮大權落實,稍有遲疑,其羽翼豐滿,再難征也!」黃權道。

    司馬懿非常高興,連忙又敬了黃權一杯,覺得他這才是真心歸順的表現,點頭道:「如此我二人便商議一番,盡早兵發兩川。」

    「願為都督效犬馬之勞!」

    兩個人一直討論到深夜,奪取蜀中的宏大計劃出台了,司馬懿立刻上表,派人快馬報給了曹丕。

    「聖上,劉備新亡,蜀中爭權,宮廷動盪,正是討伐良機。臣以為,可兵分五路進軍,兩川必破。一路,江東孫權起兵討伐荊州;二路,長安張既兵發駱谷;三路,涼州孟建兵至上方谷;四路,賄之以利,令南中高定起兵;五路,臣率大軍直取成都。」

    司馬懿給曹丕獻上了詳細的作戰計劃,部署嚴密,無懈可擊,令曹丕非常開心,盛讚司馬都督一心為國,群臣表率。

    奪下兩川之地,剿滅西蜀,一直是曹丕的心願,他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立刻開始部署五路大軍伐蜀。

    司馬懿、孟建、張既的大軍,本就在曹丕的掌握之中,調遣起來並不是難事,孫權和高定卻有點麻煩。

    曹丕對孫權採用的態度是威脅,或者討伐荊州,或者送子入朝,高定那邊則秘密送去了價值連城的珍寶,並許諾一旦成功,封賞其為南中王。

    孫權因此很煩惱,為了落實這件事兒,親自去了彝陵,然而跟王寶玉和鄧芝一番談判後,最終卻決定跟西蜀聯盟,根本沒買曹丕的帳。

    當然,這裡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他的妹夫王寶玉,正因為王寶玉叫板不肯交出荊州,才讓孫權最終改變了之前順從曹丕的想法。

    諸葛亮早便預料曹丕會有這番舉動,因此派出了最為能言善辯且意志堅定的鄧芝,最終鄧芝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務,促成了孫劉雙方的再結盟。

    孫權這路大軍已經退去,西蜀南方的高定受到利益和爵位的驅使,起兵攻佔了交州建寧,諸葛亮派人守住關隘,並未起兵征討,因此,蜀南大戰並未形成。

    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進軍鐵龍山,同時給孟建送去了一封信,告誡他已經退去了孫權和高定的兵馬,最好不要興兵,以免好友戰場相見。

    孟建,又叫孟公威,正是諸葛亮在臥龍崗時的四個密友之一,徐庶海島修仙,石廣元、崔州平投靠了王寶玉,就剩下了一個孟建原地踏步。

    孟建落單,當時也是鬱鬱不得志,石廣元、崔州平都給他捎來書信,彝陵多好多好,王寶玉多好多好,勸他棄暗投明,一展抱負。

    孟建自信自己的才華要在石崔二人之上,覺得他們都能受到重用,想必自身也錯不了,果真動了心思,而正當他想去彝陵投奔王寶玉之時,卻被曹丕委以重任,擔任了涼州刺史。

    孟建立刻有了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權衡利弊,覺得還是繼續追隨曹丕為好,便沒有回復石廣元和崔州平。而之後沒多久,曹丕命孟建起兵伐蜀,與諸葛亮為敵。

    孟建苦不堪言,他和諸葛亮是好朋友這層關係暫且不說,就說諸葛亮的智謀,不是他可以輕易降服的,所以一直就很猶豫,當接到了好友諸葛亮的信後,孟建並沒有馬上起兵,而是留在涼州,緊密觀察著事態的變化。

    趙雲率領張苞、關興二將,前往駱谷駐紮,張既畏懼趙雲之勇,行軍速度緩慢,也在觀察著各路大軍的情況,並不想孤軍深入。

    諸葛亮如此安排,最終的考慮就是不想打仗,南郡一戰,損失嚴重,正應該休養生息,積攢實力。

    作為五路軍伐蜀的提議者,司馬懿也啟動了平春的大軍,繞路前往蜀中,結果,剛剛到達宛城,就聽到了一個消息,樊城兵馬正在向著平春移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