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羅怡手下的騎士們,並不比明末的,或者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的軍閥更值得信任。
也許有人會說她的能力不夠,但是,不要說她一個異界來的穿越者,思考回路和這個世界的人經常對不上,就是紐卡斯爾王國土生土長的,如假包換的國王陛下,難道就能控制得了手下的軍隊嗎?
傑斯科的約翰就曾經說過,上一次戰爭的時候,有貴族投靠了北方人,導致紐卡斯爾王國戰敗。
北方人,是異教徒。
國王,是正統國王。
正統的國王,尚且不能阻止手下的貴族投靠異教徒,賣國求榮,她羅怡,在正統xing、合法xing、個人武力、被教會和其他各界承認等方面,難道還能超過國王陛下?
國王陛下都做不到的事情,叫她去做……
能有什麼好結果?
另外一個例子,是課本上就可以讀到的,孫中山先生的故事。
同樣在一個混亂的,軍閥割據的時代,孫中山先生,一直依靠軍閥鬧革命而沒有自己的槍桿子的結果是,鬧來鬧去,把自己鬧到了中山艦上。
不管現在對他的看法如何,羅怡可不認為自己的忽悠能力可以超過他。
中山艦事件後,孫中山建立了黃埔軍校。
羅怡不打算把他走過的彎路再去走一次。
所以,她一有物質基礎,就建立了一所小學校。
第一批一共招收了15名學生,七個男孩,八個女孩,都是農奴家庭的長子長女。
要培養軍隊,就要先培養士官,要推廣教育,就要先建立師範。
之所以選擇農奴家庭,是可以用「畢業即給予ziyou」作為交換條件,選擇長子長女,是因為他們都有帶弟弟妹妹的經驗,將來更容易教訓得了學生——羅怡自己沒上過師範學過教育,只能從學生的來源彌補了。
開學的那天,羅怡竭盡可能地,辦了一個隆重的開學典禮。
也許有人認為典禮是多餘和不必要的,但是不管是學校、教會還是黑社會都辦的事情,肯定有它的道理在。
一個隆重的典禮能增加團體的凝聚力——讓新成員感到自己找到了有前途的地方,感到自己被新的社會關係所接納,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一員,等等……
為此,羅怡特地穿上了盛裝。
要把孩子們從他們的父母和傳統那裡爭奪過來,必須擺出權威的樣子。
這樣才能做統領。
人人平等的原始社會的時候,是沒有什麼「王冠」「權杖」的,一個村子的人,彼此都認識,也都平等。
但是,一個村子是打不過幾個村子的聯盟的。
而幾個村子要聯盟,一起出兵的話,做首領的人,就必須打扮得與眾不同,否則,鄰村的人如何認得出他來呢?
如果認不出的話,人多而沒有指揮的下場是悲慘的。
長官的特殊服飾的必要性,是由對越反擊戰證實過的,之前,軍隊裡認為軍官和士兵是平等的,服飾上也該平等,指揮麼,大家反正彼此都認識。
一打仗,長官犧牲了,士兵跑散了,碰到一起的時候,怎樣才能確定該聽誰的呢?
那個人自稱是軍官,真的嗎?
我比他官大還是小?
於是,恢復了軍官的服飾標誌。
從氏族社會進入部落聯盟,酋長們——不管是東方、西方還是南太平洋某小島上的——都穿戴起華麗的服飾,戴高冠,坐高位子,好叫人一看就知道,該聽他的。
這樣,其他人就學會了該服從誰的命令。
他們就能在一個確定的統帥的指揮下,前進或者後退。
那些人人平等的氏族,我想來就來想走就走除了我別人休想指揮的,不是指揮服從鮮明的階級社會的對手,於是便節節敗退,終於被從所有肥沃的物產豐富的土地上趕走,只能在某些人跡罕至的貧瘠深山裡才看到他們的存在了。
人壓迫人的階級社會,比起人人平等的原始**社會,就先進在這裡。
他們更有組織性,就能取得勝利。
所以,羅怡穿戴得叫人一看就知道,她和那些學生的家長,是截然不同的。這樣鮮明的對比,是為了給學生們一個深刻的第一眼印象。
每個入學的小學生——年齡其實都不小,擱在羅怡穿越前,起碼都是初中生了——都得到了一身新衣服,白色的束腰外衣。
儀式上,羅怡叫他們拿起放在他們面前的麻繩,用它束腰。
然後告訴他們,以及站在他們身後的父母們,若是他們能學習得好,就能得到紅色的絲綢腰帶和受尊敬的zi誘人身份,腰帶已經準備好了,就放在這裡,能不能得到,就看他們的努力了。
另外,又擺出了一副鐵製的鐐銬,說明不好好學習而搗亂的,必將得到什麼樣的下場。
男爵夫人說,搗蛋的孩子,會被拉到圖爾內斯特,賣給異教徒,大家都知道,他們是慣於拿教徒的小孩的血做祭祀的。
胡蘿蔔加大棒的講話結束後,這些人都得到了豐盛的招待。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
bsp;;
據說給請網打滿分的還有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