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還沒有開始北伐,金人的南征卻已然開始了。
大明朝泰始元年秋末冬初,金國發動五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南下:東路金軍由翰離不統帥,由汴梁出擊,攻打山東各州;中路金軍由金兀朮統帥,由汴梁南下,然後在揚州與翰離不會師;西路金軍有粘沒喝統帥,由汴梁進軍,攻打鄂州;另有一路,西川路金軍,由金兀朮的兄長訛裡多率領,由長安南下,進去西川。
王倫得知金人南下,身著龍袍,頭頂龍冠,在紫宸殿中笑著問滿朝文武道:「金人貪心不足,剛滅了趙宋,又來打我,怎麼辦啊?」
鄧元覺首先跳將出來,道:「陛下,不是我鄧和尚誇口,咱們大明朝有這許多的軍馬,還怕幾個金狗,滅了他個***!」
王倫笑道:「魯國公,金人可有五十萬之眾啊,不可大意,不可大意啊!」
晁蓋出班奏道:「陛下,金狗前番來的時候還有二十萬,只過了斷斷一兩年的時間,軍馬擴充了近一倍,可以想見,其軍馬必然戰力大減,更兼我大明朝有長江天塹,有阮氏三兄弟,還怕他們飛渡不成!」
盧俊義道:「陛下,晁侍郎所言甚是,微臣進言,過去我大明的水軍都歸屬第一軍團和第四軍團指揮,如今可將水軍兩軍人馬抽調出來,**成軍,力求在長江江面上一股克敵!」
王倫道:「盧尚書這個提議倒是不錯,朕准了!」王倫又看了看一旁的吳用,問道:「丞相,金人氣勢洶洶,丞相難道就沒有破敵之計獻給朕嗎?」
吳用出班,首先伏在地上,拜了兩拜,然後道:「臣有一計,可以一舉滅了金國,只不知陛下敢納否?」
王倫一聽這話。笑道:「丞相啊,你這不是一下子將朕逼到牆角了,如果你的計謀不能採納而朕不採納。豈不是成了無膽匪類了?」
吳用忙道:「臣絕沒有這個意思,死罪死罪!」說罷,一個勁的在地上磕頭。
王倫將手一揮:「好了,朕一句戲言而已。你有什麼計策,快快說來!」
吳用道:「金人此番南下,雖然氣勢洶洶,但並不可怕,方才晁侍郎已經說過。金人只短短一兩年時光,擴軍三十萬,戰力不然大大下降,而且可以說這已然是他金國的全部軍馬了。微臣以為,我朝不妨放棄江北全部州縣,將各州縣的軍馬全部撤回江南,這樣既可讓金人放膽南下,也可讓我軍收縮軍馬。集中戰力。只要將金人誘入大江之中來。金人皆是北方人馬,騎兵雖然厲害,可是水軍斷斷不如我軍,我軍正可利用長江天塹,將金人的五十萬軍馬全部淹死在大江之中,而後大舉北伐。如果金人的軍馬能都葬身魚腹。我軍北伐他們焉能抵擋?到那時,我軍正好直搗黃龍。滅了金人!」
王倫笑問群臣道:「眾位愛卿,覺得吳丞相的計謀如何啊?」
林衝出班道:「陛下。丞相此計端的是挑好計,只是恐怕要苦了江北州縣的百姓了。」
韓世忠道:「自古征戰最苦的便是百姓了,而丞相的計謀正是為了今日苦一時,而後千秋萬代再不用受這兵戈之苦了。」
「好!」王倫喝彩道:「韓將軍的話正是說中了要害。那就依丞相之計行事。」
正在這時,朱武道:「陛下,微臣有話說。」
吳用正在為自己的計謀為王倫與群臣接受之時,忽然有人說話,他臉上的笑容不禁僵住。這時王倫問道:「朱丞相,你有什麼話啊?」
朱武道:「微臣以為,江北州縣的雖然可以放棄,但江北各州縣的軍馬無需撤回江南,可以讓這些將領和軍馬全部去梁山集中。這樣,既可以牽扯一部分金人軍馬,又可在我軍北伐的時候,接應我軍,切斷金人的退路,此為一舉兩得也。」
王倫笑道:「吳丞相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啊,朱丞相正好將你的失著之處補齊,甚妙甚妙啊!」
吳用見朱武沒有全盤否定自己的計謀,不禁長舒了一口氣,笑著對朱武躬身拱手:「多謝朱相!」
朱武忙欠身道:「不敢不敢,皆是為國效忠而已。」
王倫道:「既然大計方針定了,那就開始施行。工部尚書陶宗旺、工部侍郎凌振、孟康何在?」
陶宗旺、凌振和孟康出班道:「臣在!」
王倫道:「你們要積極打造軍器,建造霹靂車、床子弩,還要打造各種戰船,隨時聽候調用!」
三人齊道:「微臣遵旨!」
王倫又道:「戶部尚書柴進、戶部侍郎蔣敬何在?」
柴進、蔣敬出班道:「臣在!」
王倫問道:「糧草是重中之重,你們要小心備足,每三日向公孫丞相稟報一次,若有差池,斬首不留!」
柴進蔣敬忙拱手道:「微臣遵旨!」
王倫道:「吏部尚書裴宣,吏部侍郎金大堅何在?」
裴宣、金大堅出班道:「臣在!」
王倫道:「此戰關係到我大明朝的生死存亡,入有誰敢臨陣退宿,辦事敷衍,行事拖拉,斬首不留,你們不殺他們,我王倫就砍你們的腦殼!」
裴宣、金大堅互望了一眼。王倫威嚴的問道:「為何還不接旨啊!」
裴宣、金大堅忙一齊躬身道:「微臣遵旨!」
王倫將大手一揮:「你們先退下去吧,朕還有事要和三位丞相商議。」
群臣退下去後,此時紫宸殿上只剩下王倫、吳用、公孫勝、朱武和一些太監宮女,王倫又將手一揮,所有的太監宮女也魚貫退下。
王倫問道:「你們說說,趙桓該怎麼處理啊?」
吳用公孫勝朱武三人早料到王倫會問這個問題,吳用道:「金陵不ri將有大戰,微臣以為,可以將趙桓送到鄂州去,以避戰亂之扼。」
王倫聽了這話,當然明白吳用話語中的含義是什麼,這千里長江,出個什麼意外,那也是人力所不能扭轉的。他沒有馬上表態,而是看了看公孫勝和朱武,似乎是在徵詢他們的意見。(未完待續……)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