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明軍收復呂宋,平時嚴肅忙碌的朝廷大臣也露出了一絲笑容.官員們之所以開心,究其原因是崇禎皇帝很開心。當然了,很多官員對收復呂宋很不以為然,但是皇帝他老人家高興,咱也不至於過去潑涼水。
還有一點就是,大明王朝自從努爾哈赤起兵以來,接到不外乎就是什麼地方被後金軍隊攻陷,那裡又起兵禍,幾乎就是壞消息佔了主流,現今大明王朝好不容易開疆拓土,這難道不是一件只得慶祝的事情嗎?
但是俗話說得好,叫樂極生悲啊。朝廷好不容易喘口氣,順帶著開疆拓土,但是壞事連相就找上門了。廠衛以及宣大、山西、陝西、熱河相繼傳來緊急消息,說蒙古察哈爾林丹汗因為懷恨朝廷,不日將舉兵犯邊。
這條消息傳來,不抵於一桶涼水將皇帝、朝臣們澆個透心涼。呂宋剛剛吃下,就怎麼「消化」呂宋的問題,朝廷還在扯皮;雖說平息了西南的叛亂,但是西北的民變、東北的後金還在困擾著朝廷。
最為要緊的是因為財政連年赤字,朝廷幾乎處在破產的邊緣。現在朝廷好不容易回過來點氣,好傢伙,蒙古又出來挑事了,這讓明朝的君臣對察哈爾林丹汗無不咬牙切齒。本來朝廷已經與察哈爾部達成協議,明朝每年向察哈爾部提供物資,察哈爾不准擾邊並同明朝共同抵禦後金的進攻。
但是察哈爾部忽然毀約,並企圖進犯明朝邊界,這讓明朝的君臣是又急、又怕、又驚、又怒。急的是現在朝廷的狀況已經趨於好轉,奪取呂宋使得朝廷獲得寶地(當然很多朝臣並不認同這點),假以時日,明朝的中興不是夢,但是察哈爾這麼一鬧,朝臣、皇帝此前的努力怕是要付之東流了。
怕的是現在朝廷對付後金已經是很吃力了,在加上西北的民變,朝廷是左支右絀,好不容易穩定局勢,將後金的勢力趕到廣寧以東,西北的民變也即將被洪承疇以及楊嗣昌、耿如杞鎮壓下去了,在這個時候,察哈爾部突然來怎麼一下子,實在是讓明朝君臣措手不及。
蒙古察哈爾部大兵壓境,朝廷單憑佈置在宣大一線的兵馬擋住蒙古察哈爾部的進攻愛明朝君臣看來實在是有點懸啊,所以從哪裡調兵增援宣大一線就成了明朝君臣考慮的要問題。
在明軍的戰鬥序列裡,最為精銳的無疑是關寧軍,但是任誰也不敢隨意調動關寧軍,如果後金軍隊趁關寧軍西調之機東犯,損兵失地之責是誰也擔不起的。至於說朝廷佈置在熱河的兵馬,朝臣們連考慮都沒有考慮,開玩笑,佈置在熱河的兵馬連自保都成問題,還調人家增援宣大?
洪承疇以及楊嗣昌率領的西北部隊,人家正努力的鎮壓西北的民變呢,要是抽調他們的部隊,那洪承疇以及楊嗣昌之前的努力肯定是要付之東流的,要知道農民起義軍的生命力是極其頑強的。要是這次鎮壓不了起義軍,今後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來鎮壓他們,而這個代價朝廷幾乎是付不起的。
驚的是本來蒙古察哈爾部與朝廷是相安無事的,這回察哈爾部不知道是犯了什麼病,冷不丁的來怎麼一下,你蒙古察哈爾部到底是什麼意思啊?是你閒的沒事了還是你與後金相勾結了?
怒的是你蒙古察哈爾部已經與我明庭達成了協議,兩家共同抵禦後金的瘋狂進攻,我明庭在財政快要破產的時候還要付出大筆的金錢給你,到現在你還來擾邊,而且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怎麼著啊,你蒙古察哈爾部登鼻子上臉也不是這麼幹的,所以明朝的君臣非常的惱怒。
因為蒙古察哈爾部即將犯邊,所以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怎麼樣抵禦此時的蒙古犯邊行為以及之後怎麼樣來教訓一下這個桀驁不馴的蒙古察哈爾林丹大汗,這次一定要教訓一下這個膽大包天的哈爾林丹大汗,要讓他知道,明朝可不是一個軟柿子,人誰都可以隨隨便便的來捏。
至於怎麼樣「消化」呂宋,崇禎皇帝命令朝臣,一定要在三天之內,最遲不過五天,必須拿出解決方案。內閣一眾人等聽到崇禎皇帝此刻的命令,覺得腦袋都大了一圈,本來對於如何「消化」呂宋,朝臣們的意見就很不統一,現在崇禎皇帝要內閣在三、五天之內拿出解決方案,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不過內閣、朝廷裡還是有明白人的,這些人知道,皇商可是和十大商幫有著不同尋常的交往,而皇商的背後是誰啊,那是皇上啊,再加上皇上對商人的態度以及對一些祖宗法典的異議,這些都昭示著一些什麼事情。
於是在有心人的探尋之下,一些官僚有些明白了崇禎皇帝的意思,這些人為了迎合皇上,也為了在今後的政治生活中增加資本,在加上事情已經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的時候,所以這些大臣們終於講出了皇上不願講的話。
朝廷沒有錢,但是十大商幫可是有錢啊,那就要求十大商幫來籌措為建立呂宋行省所需要的錢、糧等物資。當然了,朝廷並不是無償的讓商幫出血,那樣的話不就是飲鴆止渴了,與民爭利了嗎。朝廷會拿出讓這些商幫動心的條件出來。
朝廷拿出的條件就是廢除大明皇朝立國以來歧視商人的所有法案。並允許所有商人可以考科舉、做官。這一陳條的提出在朝廷內外引起軒然大波。就現實情況而言,在明朝中期以後,朝廷對商人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但是即使是名存實亡,但是很多官員依舊不願改革朝廷的某些制度,他們頑強的抱著舊有的制度不放。而這些官員就成了阻礙朝廷實現這一政策的最大的阻力,而其中法對尤為激烈的就是東林的部分大臣。
現實要求朝廷必須改革某些所謂的「祖宗家法」,但是這些頑固的大臣們一就不願意朝廷有絲毫的改變,於是這些頑固的守舊大臣與既得利益集團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要是放在平時,崇禎皇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這些大臣去爭辯,反正到時候這些政策還會實施。
但是蒙古察哈爾部犯邊在即,朝廷是沒有功夫來聽這些老夫子的言論,在內閣與朝臣就此項政策爭論不休之際,崇禎皇帝強行通過此項政策,但是即使皇帝強行通過,要頒行天下,還需要內閣同意。
於是為了取得內閣的支持,崇禎皇帝將內閣召集起來,擺事實,講道理,企圖令內閣同意自己的主張。其實內閣還是比較贊廢除限制商人政策的。畢竟內閣不乏開明人士,再說這些在官場混跡了大半輩子的老油條都知道,這些限制的政策其實都不可能落到實處。
再加上自從景泰年間,允許「絹納」之後,實際上商人已經可以當一些低級官吏了。由於商人地位的提高,也影響了商人與士人階層的關係,也改變了士人對商人的印象。所以內閣之中對此並沒有太多的異議。
現實情況是鹽商之子可以考科舉、商人也可以通過「絹納」充當低級官吏,那現在朝廷徹底放開對商人的限制措施也不是不可以,再說了,朝廷要是真放開了這些限制措施,商人理所應當的感謝天恩浩蕩,然後就要感謝我們這些位於中樞朝廷大臣,即討好皇上,有賣好給實力雄厚的商人階層,這何樂而不為啊。
至於說那些腦袋一根筋的御史言官以及守舊大臣,找個時間給他們開個會,統一一下思想,讓他們認識到此項政策對自己「黨派」的好處,他們呢,是不會誓死反對此項政策的,最多他們在鬧一陣子就好了。於是此項政策在朝廷的吵鬧聲以及崇禎皇帝、內閣的強力推行之下,頒行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