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看到這種情形,氣得都樂出來了,紫禁城,皇宮,何等莊嚴的地方,這幫大臣竟然能在這種地方打起來,真是破天荒。t不過崇禎一轉念,這種事情還真是不是第一次生。
早在英宗皇帝時期,就有朝臣群毆一個人,並將其打死的事件。那是明英宗正統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大宦官王鎮的鼓惑下御駕親征,結果兵敗土木堡,英宗皇帝被俘。這下子朝廷炸開鍋了。
留守京城的監國誠王接到確切消息後,趕緊召集留守京城的大臣們開會。結果開會的,時任錦衣衛指揮使大人也到了現場。因為朝廷大臣本來就十分不滿王鎮干政,結果在王鎮的鼓惑下,皇帝御駕親征,還被俘虜了,而恰巧這個任錦衣衛指揮使大人還是王鎮的一個親屬,朝臣的不滿終於爆了。
平時文溫而雅的大臣們頓時如火山爆,圍住任錦衣衛指揮就是各種批判,後來覺得說的不過癮,這幫子大臣就開始動起手來,別看這些大臣平時一副一陣大風就能被吹走的樣子,動起手來可是不含糊,群情激奮之下將錦衣衛指揮給打死了。
堂堂錦衣衛指揮,統領皇帝親軍,負責替皇帝調查大臣,製造冤獄的錦衣衛指揮大人,在皇宮大內,宮殿之上,竟然被一群大臣給打死了!結果這些大臣還真沒有事,誠王赦免了這幫大臣。
和英宗皇帝時期打死人相比,這回鬧事還真是小巫見大巫,不過也不能讓朝廷大臣在怎麼鬧下去了,崇禎皇帝立刻命令錦衣衛指揮吳猛明帶領麾下眾錦衣衛趕緊鎮壓這幫自朝臣。
站在前排的大臣都是官場的老油條,一心能多用,他們吵架的時候一隻眼睛都注視著皇帝的一舉一動。他們看到皇帝十分的不高興後,立即停止爭吵,恭敬的站好。
吳猛明領皇上的口諭後,立即帶領他手下的錦衣衛士兵,撲向在廣場後部的打架的官員。而在那裡勸架的朝廷大老有些狼狽,他們汗流滿頭,也沒有控制住局勢,等他們看到錦衣衛士兵凶狠的過來之後,他們知道,皇上火了。
這可是嚴重的御前失宜事件,他們不知道皇上會怎麼處理這幫打架的官員,可是皇上動用錦衣衛過來,而且這幫錦衣衛的動作十分兇猛,那些打架的四品和從三品官員在錦衣衛的拳打腳踢之下,全都老老實實的雙手抱頭的蹲下。
朝廷大老趕緊的跑到最前排,崇禎皇帝看到局勢終於控制住了,大臣們也重新排好隊,當然那些鬧事的大臣在那裡雙手抱頭的蹲那裡。崇禎皇帝的怒火也爆了。
崇禎皇帝憤怒的說道:爾等身為閣僚、寺卿,竟然像市井小民,打架鬥毆,身為人臣,禮儀何在,尊嚴何在?來人,將這些殿前失宜的大臣全部挺仗二十,以儆傚尤!
內閣、各部大臣聽到崇禎皇帝竟然如此處置這些殿前失宜的大臣後,大驚失色,皇上挺仗如此多的大臣,只有在嘉靖朝的大禮儀之爭的時候出現過。再說,處以挺仗之行,是對朝廷大臣的極大侮辱。
還有一點就是,要被處置的大臣大都是個部門的中級領導幹部,如果把他們處置了,這些部門長就差不多成了光桿司令了。難道要讓這些高高再上的一、二、三品大臣們親自的奔走,來下達朝廷的各項命令嗎?
所以這些朝臣們,無論先前有何意氣之爭,現在都一齊的向皇上求情,請求皇上法外開恩,放這些大臣一馬。可是崇禎皇帝真的是生氣了,這些大臣竟然把他這個皇帝當空氣,在皇宮之內,皇帝的面前,旁若無人的上演起了全武行,這還得了。
你們不是把我當空氣嗎?那我就把你們當廢鐵!崇禎皇帝如是的想。
可是朝廷的大臣無論是看在同僚的面子上,還是裙帶關係上,他們不能讓皇帝把這麼多的大臣給挺仗了。大臣們是痛哭流涕的請求皇上開恩,並哀求皇上不要動用挺仗之刑。可是皇上真的生氣了,不顧朝臣的請求,執意要動手。
最後是內閣輔出面,向皇上說,現在是非常之時,建酋扣關,現在已經連失數城,建酋的兵鋒已經直指京畿,如果現在處置如此多的官員恐怕不妥,不如讓他們代罪立功,至少也在建酋兵退之後在行處置啊。
崇禎皇帝也沒有真的想把這些打架的官員全部處以挺仗,崇禎之所以這麼做,一是為了讓內閣重新的豎立起威望,畢竟自從「大計「以來,內閣和朝廷的主要官員的日子就不太好過,生建酋扣關的緊急事件之後,內閣的處境就岌岌可危了。崇禎皇帝的想法是千萬不能讓自己辛苦構建的內閣倒台,一定要幫幫他們。
另外嗎,就是要好好的教訓教訓這些大臣,明朝的大臣太牛逼了,有的時候根本就不把皇上放在眼裡。時不時的犯一下倔脾氣,洋洋灑灑的數萬言的大罵一通皇上,以顯示自己的風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嘉靖朝,海瑞寫奏章大罵嘉靖皇帝寵信道教,不理朝政。嘉靖皇帝接到奏章後,大為生氣,之後鬱鬱不樂,沒多長時間就駕崩了。
另一個例子就是萬曆朝時期,一個御史寫了一個奏章,大肆指責萬曆皇帝沉迷於酒色才氣,不理朝政,萬曆皇帝接到這個奏章後氣得七竅生煙,恨不得利馬把這個御史殺了,但是在眾多朝臣的求情下,無可奈何,只能把扳子重重的掄起,輕輕的放下。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崇禎皇帝才會這麼的幹,崇禎皇帝在內閣大臣的苦苦哀求之下,「無奈「的同意了內閣的請求,但是崇禎皇帝表示,現在知識因為朝政緊急,才網開一面,暫時的放過這些鬧事的大臣,等待事情平息,咱們在秋後算帳。
內閣看到皇上終於鬆口了,都暗地裡了鬆了一口氣,只要暫時的保住這些大臣,等到皇上氣消了,在找個由頭,請求皇帝赦免這些大臣就好了。拖過這段時間,就是勝利啊。
大朝會終於結束了,幾百名大臣在寒風之中站了好幾個時辰,都快要挺不住了,想想自己在大冬天的,站在無遮無攔的大廣場上,和一些政見不同的同僚噴了大半天的口水,本想著搬倒政敵,結果卻是一些低級官員惹來皇上大怒,把大夥一頓訓,這叫什麼事情啊。
溫體仁和周延儒大臣也覺得十分遺憾,這個朝會對他們來說詩歌十分好的機會,他們為這次的朝會準備了很長的時間,本想藉著京城混亂的時候,召集一大部分對現在中央不滿的官員,用犀利的語言,大量的事實,一舉打倒現任內閣和東林黨,但結果是太差強人意了。
尤其是溫體仁,他以為這回是十拿九穩,按照慣例,女真人借道蒙古擄掠邊疆,皇帝一定會大怒,怒氣衝天的皇上一定會追究相關的責任人,如果沒有責任人,皇上差不多也會找一個替罪羔羊。
可是出乎溫體仁的預料之外,皇上並沒有追究責任人,只是命令朝廷全力組織平息建酋的擾邊行為。溫體仁想:難道皇上真的這麼信任內閣?
但是崇禎皇帝給袁崇煥的聖旨給了他希望,在他的的想法上,以為皇上對袁崇煥失望了,並有些猜忌袁崇煥才命令關寧軍出擊後金腹地,奪回廣寧,而不是命令關寧軍來進京勤王。事情太出乎意料之外了,難道有什麼事情我自己疏忽了?溫體仁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