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交錯,三月初九,放榜。
眾多考生都擁擠在告示牌外,圍得水洩不通。
其實早在初八夜裡,至貢院封閉的閱卷場牆內便丟出了一個個捲好的紙筒,夾在竹筒裡,山邊便寫了三批次進士的名單。
只是這種東西,只有最有權勢家室的考生才能得到。
不過從昨夜起,那些無端被人恭維的人便有了預感,自己恐怕要中了!
只是有些人,本身自己也中了,便喜歡出來打趣人,最後大喜大悲,瘋了的也不是沒有。所以眾考生還是要自己去讀榜。
在貢院之中,一個沒法躺下睡覺的地方呆了三天三夜,若是沒有上榜,那是如何的慘絕人寰。所謂名落孫山,便是當時人世間最大的悲劇。
君不見,八十老翁千萬卷,三年一考復三年。君不見回鄉路上山崖間,多少秀才永沉眠。
有好事者看到自己上了榜,於是在為自己高興之後開始讀榜。
那些進不來的人,便在後面踮著腳看,看不著就聽。
第三批,竟然只收了三十九個,比起宋國動輒一千進士,差的太遠。如果說魏國的進士,價值是院士,那麼宋國進士的價值頂多算的上研究生。
念過第三批,開始念第二批十人,也有其他人開始念名單,各種口音,聲音越來越大。
十名進士念過之後便是前三甲了!
眾人突然同時停止屏息:「第三,左玉明!」
目光前移:「第二,辛贊!」
最後哪一個,三甲頭名所謂的狀元第一候選人(還有殿試),眾人吞著口水緩緩念出了那幾個字:「第一進士,胡銓!」
眾人中很多人都是認識辛贊和胡銓的,此時想要向他們道賀,卻見兩人根本不在此地。都是很疑惑。
一名也是中了舉的舉子站了出來道:「辛贊兄與胡銓兄在客棧準備殿試。兩人都是大才絕對進前十三,狀元之爭也就在兩人中展開,所以他們根本不需要來看榜,更何況考試之前就有朝中之人說過狀元會是他們中的一個。如此看來,那位仁兄眼光倒是獨到,很不一般。」
如此一番話倒是引得了一些人的注意,有些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參加考試,根本沒有指望過會中(胡銓最初就是這麼想的,要知道歷史上,胡銓是1128年的第一,被點位殿試第六)。
所以這些人聽到這樣的內部消息都是圍了過來,有人問到:「趙兄,這是怎麼一回事,說於大家聽聽罷?」
那姓趙的進士揮著手中紙扇,然後猛然往手中一敲,收攏扇子道:「事情是這樣的,考前一天,我們正在鳳儀客棧大堂討論十科的涵義。當時就坐一共六人,還有兩人搭著凳子坐在桌邊旁聽。就坐六人有五人前十三名。旁聽的兩位仁兄也是第三批。唯獨有一人,沒有上此榜。」
雖然說得和眾人問的沒關係,但是剛剛下榜,所有的上榜之人都是巴結的對象,那為何有一人沒有上榜?若此人是大才,只是今年沒有發揮好,若是出錢資助其讀書三年之後中了三甲,豈不是讓自己的官途也可以恆通,所以眾人倒是很上心。
看著各種表情的眾人,趙姓進士才緩緩道:「此人根本沒有參加科考,只是聽我們討論策論與邦交。隨後卻直接說了一段話。」
此人未參加科考?那麼事情就越來越奇怪了,為何沒有參加科考,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
那趙舉人才面色沉重的說道:「他說,若是春闈,第一名必定是胡銓兄,第二名必定是辛贊兄。」
有名認識趙舉人的舉子道:「這有什麼,兩人中頭名的概率最高,想來只用猜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罷了,有一半的可能會猜中,很好猜。」
趙舉人輕視的一笑道:「若是真的如此,我還說給你們聽?你到底聽不聽?」
那人看著聽故事聽的上癮的眾人識趣的說道:「聽聽聽,趙兄繼續!」
趙舉人才說道:「此人還說,若是到了殿試,辛贊兄和胡銓兄對邦交的觀點不改變的話,狀元會是辛贊兄,胡銓兄必定是榜眼!」
「啊!」眾人嘩然,既然那人都說對了第一次,那麼自然後可能對第二次。於是問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趙舉人細想了一下,覺得說出來不妥,畢竟殿試還沒開始,自己揣摩上意就是犯禁。於是道:「具體的原因不能給大家說,畢竟殿試還未開始,但是有一點可以告訴大家。那人生的英武不凡,二十二三左右,身穿白袍,姓,方!」
如此一來,眾人倒是都沉默了,許久才有人說道:「聖公有二子一侄,太子天下聞名,戰端之中都身穿白袍,二十又三。小王爺年過十四,算不得及冠。皇侄對穿衣無鍾愛,生的英偉,身高足足八尺有餘,年為二十一,多年征戰,恐有些顯老。如此說來,當日!」
說道這裡,那出言之人掃視了眾人一番,如此說來,早在科考之前,朝廷便知道這一次考試之中到底那些人是大才,所以已經欽點了前兩名。
至於那一日中午與他們談論的男子,不是傳聞之中的勇猛無敵的方傑,就是那聞名天下,縱橫遼地無人可擋以一己之力打下半壁江山的傳說人物,方天定。
傳聞之中,方天定曾經叫方蒙而不是方天定,有一日方天定對當時還是漆園主的聖公說,天下兵荒馬亂,百姓遭殃,蒙兒欲要平定天下,請父賜名方天定。這個故事在後世卻對會演化出諸如聞雞起舞一類的典故。
這樣的人,已經有資格走上史書獨立成傳記了。
眾人才回過神來,總之,科考結束了,不想往年一樣一取便是千人眾,總之只取了五十一個人,自己沒上榜也情有可原,到沒有如傳聞之中下榜就有人失心瘋。
當眾人想要散去只是,只見一對官差出現,口中叨念:「各位秀才各位進士大才,請讓榜過路。」
讓榜過路?第二榜,什麼東西?
這些兵卒開始貼榜之時,一名身穿深綠色錦緞朝服的官員道:「諸位,這是第二榜,也就是術學榜。」
眾考生,更是摸不著頭腦。看著那新帖的榜,密密麻麻寫了很多名字,估摸著有數百人甚至千人,難道要掛羊頭賣狗肉,繼續宋國的勾當?
那文官才笑道:「本官樂洪,奉王上之命宣讀第二榜和公佈術科學院。」
樂洪,知道的人當然都嚇了一跳,這可是本國的禮部尚書!按理說這應該是吏部做的事,不過既然禮部做了,就有他的原因,眾多學子都是半躬身對樂洪行禮,畢竟樂洪不止是禮部尚書,也是大儒。
樂洪才笑道:「諸位有禮了,對於術科,本官知道的也不多,不過借用太子的話說,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這是荀子名句,說的就是對器的應用。從先秦到本國,眾位可發現了我們為何會越來越富有?」
有頭腦好的考生猛然反應過來道:「莫非就是發明和使用器?」
樂洪點了點頭道:「如今,人織布的數量已經趕不上人買布的數量。種出的糧食,也供應不了更多的人,但是這些都很需要,於是,在杭州,有人組織很多人開辦了織布坊,染布坊,有很多大才放棄了做官,轉而研究何時農耕,如何讓犁更好用。但是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所以王上開辦術科學院,便是教授此方面的知識。」
若是思維稍微固化,便不能看出其中哪兒有什麼值得這麼做的,好像沒有多大的好處。
但是這個時代的秀才們和八股文下的秀才不一樣,他們都知道商鞅變法的事情,知道糧食增產之後秦國日漸富強,最後一統六國的事情,你不願做那秦國,難道要去做楚國趙國?
原來如此,要知道術的意識是算術,而不是技術,但是這一次的術科學院明顯是技術。
這個時代,根本沒多少人懂得這些事情。
科技要發展,不是一個人能推動的,最好的辦法有兩個,一個是放開經濟限制,讓科技自由發展,一個是國家計劃,實現國家引導。對於後世而來的方天定,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兩者合一。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敢問中國為何不自己造航母。要知道尖端技術,中國不輸於美國英國。
就說一個很小的事情,航母要起降飛機,鋼板要經受飛機起落的衝擊力,就要高強度鋼板,中國有航母技術,沒有鍛造鋼鐵的技術,再舉個例子,若是國家費心費力專門攻克鍛鋼技術這一難關,不出半年,絕對能攻破。
但是,敢問,有了技術之後哪兒來的生產線?高溫爐技術哪兒來?冷卻技術哪兒找,成型技術哪兒找。大型鋼板無損運輸技術哪兒來?
所以,科技時代,每一樣東西都是有著產業鏈的,其中任意一環不進,都是畸形的,就算短時間能做大做強,終究不是長久的辦法。所以要發展,唯有從教學生開始。
把最基礎的交給學生,然後讓學生自己選著發展方向,或是努力培養為某種人才,在經濟的引導下,不出百年,各行業技術都將革新,不出三百年,必將工業化。
歷史書上說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是明朝,其實宋朝的經濟開放程度是明朝的數倍,經濟產值是明朝的數倍,如果宋朝中國就進行資本主義改革,那麼中國將繼續領先世界七百年,就像從秦朝開始一樣,在技術科技方面繼續領先西方國家七百年!只可惜,遼,金,元。事實證明多數人總是對的,少數人總是錯的。(真理掌握在多數人手中,不喜勿噴。)
樂洪也不多做解釋,只是說:「此次春闈,除去五十一名進士,有九百四十九人上了二榜,當然啦一榜進士也都上了二榜,你們自行考慮,到底是入朝為官,回鄉複習,還是入術科,準備成為我大魏興起的阻力。太子說過,術科之於魏,等若於士族之於漢。」
如此稱讚,只為讓眾人明白,朝廷,對術科的重視。
世間千百志,要記得,都有人成。
——————————————
科技化,是歷史的必然,教育化,是科技的必然。越是強大額物種,教育期越長。為二十多歲成人還在讀書的所有人,共勉。要知道,方毫十四歲要結婚了!要結婚了!岳飛十三歲十四歲生了第一個兒子!我們還沒開始早戀!為了人類的進步,為了科技的繁榮,為了天下人都有飯吃,我們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