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網游動漫 > 極品漢娛

龍騰世紀 【第232章 】 何日王者歸來 文 / 極品漢娛

    實,並不是年輕一代的演員毀了香港電影,而應該說)f毀了年輕一代成為巨星的可能。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出演員大換血的新景象,許多的新演員逐步成長起來。青春偶像派方面,古天樂的《新加法》,金城武的《兩個只能活一個》,吳彥祖的《紫雨風暴》,以及稍後的鄭伊健、陳小春的《古惑仔》,不論影片的成熟與否,都已初步顯示了他們具有駕馭整部影片的明星魅力。女演員方面,袁詠儀在《金枝玉葉》中樹立了獨特的喜劇風格,舒琪在《玻璃之城》中奉獻了同輩演員中最有深度的表演。在動作演員方面,沒有人會懷疑《黃飛鴻iv》中的趙文卓會成為下一個李連傑,僅一部《太極拳》就讓人由衷地為吳京的身手叫好。然而,在亞洲金融風暴過後,港片產量驟減,為了降低投資風險係數,製片商不再願意給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年輕演員磨練演技的機會,而寧願選擇名氣在外的大牌演員或者已在歌壇擁有很高知名度的明星。《孤男寡女》、《同室密友》就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產生。本來頗具前途的一批演員沒有展示自己才華的天空,於是,走的走,轉行的轉行,留下的也多是混跡於爛片或成為老牌明星的配角,最終造成香港演員的斷層與青黃不接的局面。

    不妨再以周潤、成龍、周星馳和李連傑四位香港電影的「大哥大」為例,簡單分析一下「無人接班」的事實。周潤赴好萊塢展後,為港人津津樂道的江湖黑幫片還得吳鎮宇、黃秋生、劉青雲以及梁朝偉等屬於同一時代的人來接棒,我們多多少少能從《暗花》、《暗戰》、《ptu》中看到《英雄本色》和《血雙雄》的影子,而新人提綱的《黑白森林》(主演:演:蔡卓妍、關智斌、張致恆、鍾欣桐謝鋒、陳冠希、鍾欣桐)等片根本經不起歷史的檢驗就被淘入爛片的洪流之中。

    如今喜劇當道香港影壇,但成龍的動作喜劇極有可能成為一種歷史而被後人們記起,放眼整個香港影壇,沒有一個集動作與喜劇於一身有年輕演員。無厘頭的喜劇並不難演,但缺少一個能像周星馳一樣堅持的演員,隨著星仔眼角皺紋的增加,香港真正的無厘頭同樣可能成為一種歷史。

    李連傑的外走使得香港多年沒有一部像樣的武俠片問世,古天樂、鄭伊健、謝霆鋒主演的《蜀山傳》、《華英雄》以及星仔的《功夫》成為電腦特技的「俘虜」,本有望成其接班人的趙文卓和吳京已完全轉投到電視劇領域,在《風雲》、《少林武王》這樣的連續劇中不思進取。

    相比男演員的無人接班,女演員方面情形更為殘酷,女明星面臨嚴重的缺失。自梅姐因病仙逝,青霞息影從夫,關芝林無心戀戰,張曼玉處於半休狀態以來,沒有一個女明星能單獨成就一部重量級的影片。目前接片最多的陳慧琳、楊千華、梁詠琪、鄭秀文,都有一定的票房號召力,但透過銀屏形象,我們很清楚地看到他們真實的身份:歌星。仔細算來,張柏芝和林嘉欣是最為專業也具有代表性的女演員,但她們近年的演出完全融合在香港電影爛片的洪流之中,沒能樹立起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經典形象。那麼,還有誰呢?還有一對當紅的ns,嘿嘿,別逗了,她倆也算演員?!尤其當看到蔡卓妍可愛的笑容時,就忍不住的笑:她的笑分明是演戲時飾掩不住內心的嬉笑,也就是說,她連最起碼的表演基礎都不具備。當然,嚴俊也不會就此去否定她們,只不過覺得她們適合她們的樂天派歌唱組合,若一定要演戲,還是得先磨練、磨練。

    沒有優秀的劇本,沒有認真的製作,沒有精心的策劃,導致香港的一些演技實力派演員也不得不在爛片出演角色,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在「混口飯吃」。

    比如,劉青雲在《窈窕淑女》、《煎釀三寶》,曾志偉在《精裝追女仔2oo4》,吳鎮宇在《飛俠小白龍》,林子祥、譚詠在《六壯士》,就連甄子丹也要在《戀情告急》中出演一個毫無意義的角色,梁朝偉更是混在《韓城攻略》裡成為純粹搞笑的「小丑」。此為人才之失。

    再說經典之失,講到經典,總會想起那份屬於香港的輝煌:邵氏一統天下後的「銀海爭霸」,雙龍雙周的廣泛影響,吳宇森、徐克如雷貫耳的名號,《英雄本色》、《辣手神探》、《喋血雙雄》、《無名家族》、《龍騰四海》、《豪》、《五億探長雷洛》、《新龍門客棧》、《東方不敗》、《黃飛鴻》、《賭神》、《賭聖》、《賭俠》一樁樁一幕幕永垂影史。

    此後數年,雖然也有《暗花》、《ptu》、等經典的「銀河影像」,但香港觀眾更離不開的是成龍每年一度的「賀歲」;是看著王家衛是否可能又仗著哪一個或兩個大明星擺出個什麼姿態,遐想周星馳或會再給人們怎樣的一個「無厘頭」;當然還有撐起腳尖爭看周潤從洛杉磯飛回香港在記者會上露出他那招牌式綻開的笑,然後,……

    最後來說經濟之失,這一點其實在市場之失中已暴露無疑。失去外埠市場原有的雄厚支撐,香港電影就沒有足夠的收入或資金投入作後盾,必然地令其難以再從容地自我調節,不再擁有資金良性循環。例如。過去一部擁有明星號召力地電影台灣地區#74oo—5oo萬(港元·下同)甚至更多。就算一部普通電影也可賣到1oo—12o。但到了9o代地中期開始。台灣行片商竟壓價壓低到只有新台幣地3o萬。折算港元不到7萬場是難以養活香港電影地。一句話。也就是香港電影能夠迴旋地餘地已經很狹小了。這就直接導致香港電影先是從量方面減少。不可避免地在質上造成影響也就成了必然。例如。按8o年代平均每年拍攝影片大約維持在2oo左右。但到了9o代特別是9o年代地中後期產量逐年遞減。如1996年。上映地港產片仍有1o3。但到了1997年便猛下降到只有8o部。減少了二成多。之後每年都在8o部到9o部左右徘徊(註:1998年產87部。1999年年產9o。以上數字來源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每年度出版地《香港電影回顧》。)。

    連續三年每年地產量驟減至不到1oo。這是香港電影半個世紀以來所僅見。與戰後地高峰期五六十年代每年拍片過3oo相比。相差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影片產量少了地同時。港產片地票房收入也一年不如一年。就算在9o年代初期一部稍有卡士(cast)動輒票房過千萬元。那時候地香港影人目標是要打破曾經巨片《羅紀公園》在港收入達5ooo地紀錄。可謂雄心勃勃。但是到了9o年代地中後期。哪怕是春節時地賀歲片。心態完全掉了過來。這全是經濟問題。直白一點。就是「錢」地問題。

    講到「錢」。又有兩點要說。一是投資問題。先假設一個問題:製片商願意與香港地哪一個影人合作?答案肯定是周星馳。原因很簡單:給星仔投資不會陪只會賺。對於投資商來說。賺錢才是硬道理。香港電影不賣座地事實。讓很多地投資方缺乏進行大投資、大製作地信心。香港地投資者向來都缺乏一種健康向上地形象。本身就缺乏大膽開闢新天地地勇氣。習慣於一窩蜂似地往一時可以賺錢地類型片投資。黑幫警匪片賣座。他們就投資黑幫片;驚悚鬼片賣座。就會有一大批鬼片出爐。對於他們來說。投資電影根本上就是是為賺錢。與香港電影地展前途無關。所以當電影市場良好地時候可以一擲千金。而市道不好地時候就會立刻停止投資而處於觀望。二十一世紀地經濟社會。投資方地這些做法無可厚非。對於香港電影人來說。關鍵是每年多產叫好叫座地商業片。以此來鞏固投資人地信心。促使香港電影地良性循環展。

    二是片酬問題。電影事業展地一個基本原則是:電影必須以創作為主導。而不是演員為主導。上世紀八十年代。港片以創作為主導。湧現大批好導演好劇本。拍攝了很多經典地影片。帶來了香港電影史上一段輝煌地歲月。但在九十年代逐步展到以演員為主導。製作大部分地錢都放在演員上去了。沒有好劇本。沒有精緻地創作。演員再有光彩都欠靈魂。如今香港電影地一個怪異現象是。大牌演員片酬不斷上漲。而香港電影市場持續低迷。在這一悖論地背後。專業人士指出:「現在投資者找明星演電影。是看誰來演能賺錢。把大部分錢都給了明星。自己則拚命壓縮製作費。於是。便出現要求大牌演員降低片酬地呼聲。這種呼聲地初衷無疑是好地。只是它像中國足球為世界盃而取消聯賽升降級一樣違背客觀規律。完全是飲鴆止渴。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再加上盜版錄像帶、vcd地瘋狂猖獗。嚴重影響了電影地正常行。甚至連黑社會勢力也滲入影圈。1992年春節賀歲片檔期前。更生了有黑社會勢力以暴力明搶拷貝地事件。香港電影界忍無可忍。舉行了罕見地「反暴力」示威遊行。引起了國際上地關注。香港電影地創作因循守舊、活力衰退、新人顯得不新。老面孔又充斥銀幕、巨星級明星高報酬高據不下而形成製作成本無法降低。票房收入卻大跌、不少製片人急功近利而粗製濫拍、「九七」回歸讓一些人產生疑惑等等。這些因素使港產片難再風光。遇到了前所未有地危機。港片「快上快落」。居然出現了一部影片地票房收入竟只有一萬多元地空前紀錄現象。香港電影真有點積重難反了。

    回顧香港電影,大起大落中悲喜交加,其影響的也決非嚴俊這一代人。在嚴俊的童年、少年、乃至於現在,港產電影始終伴隨在生活左右,在嚴俊失落、迷茫、高興的時候給他以動力、歡笑、悲傷、各種生活中本該有的酸甜苦辣。嚴俊從心底感謝香港電影給其枯燥、乏味的生活帶來的別樣味道。

    所以振興香港電影,使其再鑄輝煌,是其永遠的夢想。好在現在的情況比歷史要好很多,再加上眾多演藝人員以身作則、「明天照常上班」的敬業精神,聽到了曾志偉「加油,香港電影沒問題的」的信心。

    嚴俊確信香港電影必定會上演「王者歸來」,給全世界喜歡香港電影的人最大的驚喜。哪怕是嚴俊自己也是期待著,也努力著,他相信,天地萬物週而復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