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農為長安、洛陽兩郡必經之地,弘農已經被金旋攻下,長安曹軍已被迫與曹操大軍隔絕。諸葛亮攻取天水後,也將鄧艾所部與長安曹昂所部隔開,西部三郡已是岌岌可危。
關羽所部十七萬兵馬屯紮於弘農,諸葛亮所部十七萬大軍屯紮於天水,姜維所部十三萬人馬屯紮於漢中,對長安、安定兩郡形成合擊之勢。司馬懿、鍾會雖然都是足智多謀之輩,對此不利局勢,也是束手無策。
曹操見長安駐軍有全軍覆滅之危,召集眾謀士相商對策。郭嘉道:「若是我軍兵出洛陽,與關羽大軍相戰,沒有必勝把握。而且大軍一動,東路防守空虛,金旋所部必會兵出汝南,攻取譙城;6遜所部兵出宛城,攻取洛陽;則我後方危也。諸葛亮初得兩郡,必然先以安頓郡務為主,無暇出擊;姜維所部兵力不多,長安有司馬懿出謀劃策,短期內可保全無虞。袁譚、袁熙因為居長而不能繼承父業,與袁尚漸不相容。今可集中兵力攻擊袁熙、袁尚,其兄弟失和,容易攻破。攻破河北之後,調集東線兵馬集兵攻打弘農,長安之危可以解除。」
曹操聞言低吟片刻,然後臉露決毅之色,道:「按奉孝之言準備,火攻打河北。」命令曹真、郭嘉率領七萬士兵駐守譙城,阻擊金旋汝南大軍。曹彰、夏侯淳、程昱率領十萬士兵駐守徐州、下邳、都陽。曹丕、鄧艾率領八萬大軍守住洛陽。郝昭為主將、典韋為副將,荀彧為軍師,赴洛陽與洛陽大軍會合,起兵十二萬攻取壺關。命令張遼為主將,張燕為副將,楊修為軍師,赴濮陽會合徐州軍五萬,合兵攻打界橋。
袁熙、袁譚此時已與袁尚撕破臉面,只差未動刀兵而已。袁尚聞曹軍前來相攻,派遣審配赴晉陽、北海遊說,袁氏兄弟雖然不和,但是俱知大敵當前,須協力破敵,均應允遵從袁尚號令,共同抵禦曹操。
聞郝昭大軍已出洛陽,袁熙命令逢紀、楊詐、劉曄率軍駐守晉陽,辛毗、傅干率軍駐守代縣,自率晉陽、代縣兩郡之兵,以潘鳳為大將,左賢王、田疇為副將,郭圖為軍師,起兵十萬赴壺關把守。
郝昭大軍到達壺關城下,安下營寨,即出挑戰。典韋出戰,連敗左賢王、田疇、潘鳳三將,袁熙見典韋勇猛,率軍退入城中。郝昭趁機掩殺一陣,小勝一場,殺敵三千餘人。
袁熙見典韋勇猛難敵,與諸將商議。郭圖道:「官渡防守空虛,可以使人赴袁尚處,請其出鄴城兵攻打官渡。官渡若下,大軍兵臨許昌,曹操必然無暇他顧,其兵必退。」
袁熙命人說與袁尚,許攸在側建言道:「前袁譚、袁熙意要聯手與主公為難,今可趁其危急之時,讓他上書作保,保證以後不出兵為難主公,然後再行出兵。」袁尚此時內憂外患,甚為艱難,決著趁此讓袁熙表態,也是一個絕佳時機,命令使者按此回告袁熙。
袁熙得知此訊,大怒,不再理會袁尚,率領部下與曹軍相戰,數戰皆失利,閉城堅守不出。郝昭見其不出,與諸將商議。荀彧獻計道:「可派將詐降,以作內應,約定時日,殺開城門,裡應外合,可大敗袁熙。」郝昭召集副將吳質,道:「今欲見大功,報於丞相,可惜無人相助,我觀你雖有大才,然面卻無膽略,必然不敢為之。」吳質大怒,道:「質雖不才,然士為知己者死,請君試言,質必可為之。」郝昭秘密與其商議詐降之事。
次日,郝昭召集眾將議事,派吳質率領兵馬前往洛陽押解糧草,吳質藉故推托,郝昭佯怒,命令軍士當廳重打軍棍二十。入夜,守營兵來報,吳質率領所部五千兵馬往壺關投奔袁熙而去。郝昭自引一萬士兵在後緊緊追擊。將近壺關,吳質讓一名心腹進城告知袁熙。袁熙登城觀戰,見兩軍相搏甚激,吳質兵少,漸漸不敵,命令潘鳳引兩萬人出城相救。
潘鳳救得吳質入城,同到袁熙處說話,吳質道:「郝昭氣量狹小,藉以小故責打,質不能忍,故而率軍相投。」袁熙見其與郝昭相戰甚激,又有杖傷在身,故此未生疑心。郭圖潛使細作前往曹營打探,見所言為實,疑心亦去。
越兩日,吳質率領所部突然作,乘夜殺開城門,接應郝昭大軍進城。袁熙所部大敗,諸將保護其逃往晉陽,折兵兩萬餘眾。郝昭攻下壺關,派遣使者奔赴許都報捷。
張遼一軍此時業已到達界橋,與袁尚大軍相戰。袁尚任命文丑為大將、張合為副將,審配為軍師,率領十萬大軍拒敵。又使呂翔率領鄴城守軍三萬往助。
兩軍兵數相若,廝殺幾日,互有勝負。張遼聚集眾將相商,楊修道:「今鄴城守軍只有七萬,我等起大軍佯攻,界橋守軍若是前往相救,以伏兵擊之可勝也。然後使人詐作界橋求救之兵,調鄴城大軍往救,使郝昭大軍從北路偷襲鄴城,可以大破袁尚。」
張遼聽從其計,派人分頭行動,並且流言兩路大軍共擊鄴城。文丑果然中計,欲要率領大軍住援,審配急忙勸止。道:「公今擔此大任,若中敵軍之計,界橋失後,平原、樂陵、南皮守軍皆少,張遼大軍可以長驅直入。如此則河北必危。鄴城城中有守軍七萬,必可抵擋些許時日,可讓呂翔率領本部兵三萬往援。」
張遼伏兵等候呂翔所部趕到,十二萬兵馬同時作,呂翔大敗一場,折兵萬餘,退回界橋。張遼隨即使心腹軍士詐作界橋求救之使,呂曠聞界橋勢危,命令副將蔣義渠守城,親率兵馬四萬往援界橋。呂曠兵馬行至半途,又為張遼伏兵擊敗,知道中計,率領所部敗回鄴城。未到鄴城,正逢蔣義渠引敗兵往這邊退來。
原來呂曠所部出城後,城內只餘守兵三萬。郝昭使典韋、楊修率領四萬人馬駐守壺關,自率軍八萬襲擊鄴城。城中不備,兵數相差懸殊,遂為郝昭所破。蔣義渠見大勢已去,聚集敗兵打開南門逃往界橋。郝昭因為壺關防務,也未派兵追趕。呂曠、蔣義渠兩將合兵,火退往界橋。中途又為張遼伏兵大敗,得張合、審配率領大軍救回。
張遼連續以伏兵取勝,以少勝多,殺敵萬餘,得降兵三萬,兵數增至十五萬。鄴城十萬兵馬,退至界橋者,不足六萬。界橋與鄴城守軍合併,共十六萬兵馬。
兩軍相持月餘,張遼見不易取勝。故計重施,派遣張燕率領五萬大軍攻打平原。平原守將卞喜、陳震只有二萬守軍,告急於界橋。審配害怕中張遼計策,率領大軍十萬往救平原。文丑、張合率領六萬兵馬堅守界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