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脫勸農判官一職,我已在殿堂上當著聖人和百官的面棄官歸鄉,出爾反爾的事兒不太容易辦,要方方面面水到渠成,讓朝野上下說不出什麼閒話才行,此事需從長計議……還要尋人相助,。」
牛延拍著胸脯大包大攬道:
「李兄若有什麼用得到牛某的地方儘管開口。」
牛延豪爽直率,李琅也不虛以言辭,望著牛府來來去去身著紅袍或紫袍的身影,開門見山道:
「近兩個月,我經歷了一些事情,我想請你盡可能地把我的經歷說給前來探望相國的朝廷百官聽聽。」
「就這事,簡單不過。」
牛延想都不想就一口應承,「你說吧,牛某正想聽聽,。」
「相國病情不能拖延,你最好現在就去請嵩陽真人。我明天要去趟驪山,現在準備從西面的延平門出城回家休息,正好跟你順道,咱們一路同行,邊行邊說,兩不耽誤。」
「這個時候你去驪山幹嘛,龍武軍最早後天就要開始募兵,當前正該一心準備應募。」
「募兵總不能是一天兩天的事吧?」
「那倒是,聽陳大將軍說,陛下從內庫劃撥出五百萬貫軍餉,一開始要求左右龍武軍齊裝滿員。龍武軍在損失了松漠營之後,現余九千,左右兩軍齊裝滿員得有25000的總兵力,陳大將軍奏告戰馬遠遠不夠,陛下後來諭旨逐次擴建,首批招募六千兵力,從蒲州抽調馬匹。六千人的大規模,再加上多了一個費時的募兵比試選拔環節,前前後後少說也得持續一二十日。」
「所以嘛,應募何必急於一時,驪山卻是不同,那裡不但有我的故居,還有一個我急於想見的人。」
牛延一聽頓時來了興趣:
「李兄是不是急著去故居見嫂子,嫂子漂亮不?」
「我尚未娶妻。」
李琅搖頭,有點冒汗,楊玉環可不是你嫂子。
「李兄還沒娶妻麼,你年歲跟牛某差不多吧,我兒子申申今年都五歲了。」
牛延吃了一驚,說到兒子時嘴角一彎,忍俊不禁地笑道,
「申申很頑皮,最近迷上了西遊記故事,不知從哪個犄角旮旯整來一個破葫蘆,天天直呼著我的名字讓我應聲,要把我收進葫蘆裡去呢,這小子,膽子越來越大了。」
「蓮花洞金角大王……申申真萌,。」
李琅也忍不住笑了,他向來缺乏這種話家常的輕鬆感覺,心中流過一絲暖意,牛延主動提及家事,便是不把他當外人。
有時候,有些人就是如此率真,生活簡潔而快樂。
「李兄也該娶妻了,可已有妾室?」見李琅依舊搖頭,牛延轉而擠眉弄眼道,
「該不會是去見紅顏知己吧?」
「……與你追求雪棠有些類似。」
牛延大笑道:
「呃,李兄也是一個風流人啊,若是再有讚美女子的好詩,別忘了送兩首給牛某。楊承暉那廝仗著有幾分文采,天天巴巴地跑去奉承雪棠,牛某不用詩文強壓他一頭,他就不知道天外有天。」
「行。」
李琅為難卻也不能拒絕,禮尚往來才夠朋友,必要時候只有盜取後世的版權裝逼了。
唐代的貴族比較自在,可以吃著碗裡的瞧著鍋裡的,小三小四小五小n全收進來,婚姻羈絆不了風流。
「我也要把喜歡的美女全都收入懷中。」
恍然間,李琅心的突然莫名躁動起來,冒出一個五彩肥皂泡,不過隨即就在清醒的譏笑下破滅了。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如果不努力,再給一次重生的機會又能如何?
……
久雨逢晴,整個關中像一部剛剛啟動的機器,轟然忙碌起來。
父母小妹受雇於紫陽道觀,下午天一放晴就忙著搶收熟麥,李琅傍晚回到無名山谷時,家人和大部分客居紫陽道觀的村民還在地裡就著夕陽落山後昏暗的餘暉埋頭幹活,。
暮色裡,父母未老先衰、不倦勞作的身影在刮起的夜風中有些瑟縮,李琅怔怔地站著看了一會,也下到分包家人的那一片麥田里幫著揚麩脫粒到天色完全黑下來。
今年光照不足,小麥穗小粒輕,粒殼發黑,再下幾天細雨估計得徹底絕收,沒有紅薯、土豆、玉米、超級稻等高產作物,種田的日子實在沒法過。
李琅擁有讓唐人生活得更富足的思維,遺憾缺乏改變的實力。
「小辮子,爹,娘,薛道長給的雞進城賣了兩貫錢,給你們買了幾件衣裳,試試合不合身。」
晚飯後回到道觀客房,李琅將替父母小妹置辦的幾件成衣,一大包胡餅和賣雞餘下的一貫半銅錢交給母親唐氏。
當然,李琅自己也買了一件新的圓領袍衫,還梳了一個飄逸的束髮髮型。
明天打算去驪山尋機窺探楊玉環,太邋遢了也不好。
「阿兄給我買了兩件哩。」
幾年沒裁剪過新衣服,舊麻衣上打了幾個青灰色補丁的小辮子興奮地拿著衣服就穿,唐氏看著錢袋裡一千多枚銅板,也高興道:
「好多錢,一隻雞比一年的收成還值當,薛道長是個大善人,有心幫咱家渡過今年的難關,這份恩情咱以後無論如何也得還。」
唐氏催促著一家人都換上新衣服,然後抱著髒衣服,拿著一跟新削好的木槌,叫上小辮子打著火把去水缸邊糊著皂角槌洗衣服去了。
父親李福素來寡言少語,咧著嘴笑呵呵地在門外磨刀石上磨鐮刀,手掌看上去像松皮,全是一塊塊裂開的厚實老繭,。
父母不識字,祖輩都是樸實的農夫,對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懵懵懂懂。李琅為回歸中原落籍所作的那些事,家人不是很清楚,也不太明白。
所以,李琅當上什麼將軍也好,棄官不做也好,父母都不在意不干涉。他們只要兒子平平安安,娶妻生子延續李家香火,將來為他們養老送終就行。
父母要求的生活很簡單。
晚上,李琅沒碰到薛騫,次日天色未亮,就打著火把頂著晨霧馳往驪山故居,渡過灞水之後,朝陽才剛剛升起。
消息已經找人放出去了,現在李琅要做的只是等待,等待朝廷的反應,等待東北戰事的塘報傳回。
沒有皇帝的信任,募兵之路是行不通的。
算了,不想那麼多了,像牛延一樣,把生活過得簡單直接一點,處心積慮太累。
就是想去見楊玉環,專程去看千古美人,就這麼簡單。
……
驪山北麓,還是那座桃林,還是那座道觀,那個人還在嗎?
楊玉環的道觀掩映在桃枝橫斜中,那兒曾是李琅蝸居茅屋的所在。
毗鄰華清宮的這個桃林道觀並沒有衛率把守,當然,道觀不是宮闕,連宗聖觀也不會有兵把守。
在看到道觀飛簷時,李琅便下馬而行,注意到小道上有車轍向前的新痕跡,似乎有人正在拜訪楊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