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貴霜-厭噠時期
秦漢之際,月氏分佈在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瓜州(安西縣)、沙州(敦煌)等地。前150年,分為大月氏和小月
氏兩支。大月氏西遷中亞阿姆河流域,小月氏仍留在河西走廊與青海省湟中一帶。月氏是遊牧民族,是吐火羅人的一支,白種人。前
206年匈奴西擊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西遷進入準噶爾盆地。前176年,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26國均歸附匈奴。當時烏孫尚在河西走
廊西北部,樓蘭在今羅布泊至若羌,呼揭在阿爾泰山至齋桑泊之間。前174年,匈奴老上單于繼位,又西擊月氏,以月氏王頭為飲器。月氏繼續西遷至今伊犁河流域。
早先大月氏曾攻殺烏孫王難兜靡,前162年新王子獵驕靡為報殺父之仇,率部西進伊犁河,攻破大月氏。從此,烏孫留居伊犁河
流域。大月氏繼續西逃至費爾干納盆地,並南下擊敗大夏。在長時間失去祖國漂泊無定之後,月氏在阿姆河北建國。
大月氏立國後,置五翎侯分領其地。公元50年,其貴霜翎侯丘就卻吞併其餘四翎侯,自立為王,國號貴霜。到公元150年,成為
西起鹹海、東至蔥嶺、南包印度河和恆河流域的龐大帝國。定都布路沙布羅,又稱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布路沙布羅是絲綢
之路的樞紐,也是佛教中心,中國高僧法顯、玄奘都曾到此。
塞種人即中亞草原的斯基泰(西徐亞)人之一支,屬於雅利安人。先秦至漢初,塞種分佈在中亞錫爾河以北一帶,以伊犁河流域為
中心。塞人主要從事遊牧業,曾先後同波斯帝國和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打過仗。月氏西遷伊犁河流域,進攻當地塞人,塞王率部南逃
到阿富汗,滅亡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建立塞種人大夏王國。大月氏又南下擊敗大夏,塞種人繼續南逃到印度河。
栗特國是索格底亞那的簡稱,這裡居住著昭武九姓諸國:康國(samarqand)、安國(bara)、石國(cha、史國(kesh)、曹國
(khebud)、何國(koshana)、米國(maimargh)、火尋(khwaresm)、伐地(b,其中以在撒馬爾罕的康國和在布哈拉的安國勢力最為
強大。粟特語屬於印歐語系中古伊朗語東部方言,文字則是在古波斯安息王朝官方文字阿拉美文草書基礎上根據粟特語發音特點創立
的。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粟特人業已活躍在撒馬爾罕和樓蘭之間的古代商道上。東漢初年,粟特人已深入黃河流域,並開始在長安
和洛陽經商,粟特語是絲綢之路上最早的國際通商用語。
烏孫西遷伊犁河後,人口迅速增加,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西漢時烏孫國共有12萬戶,63萬人,其中能作戰的有萬人。
而當時天山南北其他(包括今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45個國,總共4.157萬戶萬人,其中能作戰的7.3504萬人。烏孫乃塞
種人的別種,與塞種人在種族上很接近,也屬於雅利安人。烏孫的首都赤谷城在今烏什縣西北。
漢武帝於前119年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同烏孫進行聯繫。前108年,烏孫向漢求婚,漢武帝封細君為公主,嫁與烏孫王獵驕靡。
後來,漢朝又以解憂為公主,嫁給繼位的軍須靡。
當時,匈奴對於漢朝和烏孫都是最大的威脅,所以雙方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匈奴。前74年,匈奴發大軍進攻烏孫,烏孫向漢求援。
前71年,漢宣帝發騎兵15萬,五將軍分道並出,合擊匈奴,同時派校尉常惠持漢朝符節監領烏孫的軍隊。烏孫王親率5萬騎兵從西面
進攻匈奴,俘獲匈奴4萬人。同年冬,匈奴單于回軍時,途遇大雪,人和牲畜大多凍死,最後生還的不到十分之一。此時,丁零人攻
其北,烏桓人入其東,烏孫人擊其西,再加上天災,匈奴許多人畜凍餓而死。於是匈奴人口減少十分之三,畜群減少一半。前60年,
匈奴西邊的日逐王歸降漢朝。漢朝命鄭吉為西域都護,監領天山南北西域三十六國,並督察烏孫。解憂公主在烏孫長達半個多世紀,
對烏孫和西域城郭諸國都有重要影響。解憂的長子元貴靡、孫星靡、曾孫雌栗靡、玄孫伊秩靡等,世代相繼為烏孫國王;三子大樂
為烏孫左大將,次子萬年被莎車國人請立為莎車王,小女素光是烏孫若呼翕侯的妻子,長女弟史與龜茲王絳賓結為夫婦。解憂還派侍
者馮嫽,持漢朝符節,代表公主遍至天山南北,賞賜各城郭之國,馮嫽後來成為烏孫右大將之妻。漢宣帝專門召見馮夫人,並派竺次
為正使,甘延壽為副使,送返烏孫。烏孫的軍國大事,都由西漢王朝直接過問、決策和處理。同時,西域都護也對烏孫進行督察和
協助。
後漢時,烏孫仍歸附於漢朝。公元74年,戊己校尉耿恭移檄烏孫。南北朝時,烏孫因遭柔然侵襲,已西遷入蔥嶺山中。437年,
北魏招撫西域各國的使臣董琬北行至烏孫國,烏孫王向董琬介紹費爾干納盆地和塔什干的情況,並派翻譯陪同北魏使者前往。當董琬
等東返時,烏孫又遣使者同至北魏朝貢。938年烏孫朝貢遼國。
當15世紀中葉哈薩克族形成時,烏孫人加入進去,成為其中最大的一個部落,並且是哈薩克族大玉茲的主體部落。現在居住在伊
犁地區的阿爾班、蘇萬、札賴亦爾等部落都是從烏孫中分離出來的。
烏孫、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大宛、栗特、安息是當時中亞並存的雅利安人國家。
西域從漢武帝劉徹時起屬於漢朝。西域三十六國是:婼羌、樓蘭(鄯善)、且末、小宛、精絕、戎盧、扜彌、渠勒、于闐、皮山、
烏稈、西夜、子合、蒲犁、依耐、無雷、難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烏恰縣)、莎車、疏勒、尉頭、姑墨(今阿克蘇縣)、溫宿
(今烏什縣)、龜茲(今庫車縣)、尉犁、危須、焉耆、姑師(車師)、墨山、劫、狐胡、渠犁、烏壘。三十六國中,一部分是遊牧部落,
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國。
西漢時各城國人口如下:龜茲8.1317萬人,焉耆3.21萬人,姑墨2.45萬人,扜彌2.004萬人,于闐1.93萬人,疏勒1.8647萬人,
莎車1.6373萬人,都善1.41萬人,尉犁、溫宿、車師前國在5000人以上,危須、皮山、精絕、烏秅、渠勒、戌盧、且末、小宛在1000
人以上,單桓194人。20個城國共有3.3756萬戶萬人,約占西漢西域總人口的83.6%。塔里木盆地南緣、西緣屬於雅利安人。塔里木盆地東部和北部諸國屬於吐火羅人。西域三十六國於公元前後分裂成55國。東漢初,都善、于闐、車師曾分別兼併附近的一
些小國。東漢重新設立西域都護以後,進行了干預,被兼併的小國又紛紛恢復獨立。東漢時,于闐從西漢時的0.33萬戶1.93萬人增至
3.2萬戶人,焉耆從0.4萬戶萬人增至1.5萬戶人,疏勒亦從0.151萬戶增至2.1萬戶。當時于闐、焉耆、疏勒是
西域三大強國。
三國時,各大國又兼併附近的小國。絲綢之路南道的兩大國是鄯善和于闐。中道的大國是焉耆、龜茲和疏勒。北道上的大國是車
師後部。
晉代,焉耆和龜茲是西域大國。285年,焉耆王龍安遣子入侍於晉。後其子龍會曾稱霸西域,蔥嶺以東各國均聽其號令。焉耆王
室以龍為姓,直至632年焉耆王的姓名尚為龍突騎支。91年,漢西域都護班超立白霸為龜茲王,376年呂光伐龜茲時,國王為白純。龜
茲在長達500多年間,焉耆在300餘年間,仍保持原來的王室,世襲的統治集團沒有發生更迭。其它西域城郭之國可能也有類似情況。
南北朝時,鄯善、于闐、車師、焉耆、龜茲、疏勒等大國仍舊存在。且末、蒲山(皮山)、姑默、溫宿、尉頭等國則分別附屬於上述各
大國。
在西域三十六國中,有許多遊牧部落。最大的是無雷國,有1000戶,7000人;5000人的遊牧國有桃槐、蒲犁、山國;2000人以上
的有4國;不到2000人的有9國;烏貪訾離最小,僅41戶,231人。西漢21個遊牧國共有738萬人,其人口數僅佔西域總人
口的15.3%。遊牧諸國大都分佈在西域的邊緣地區即崑崙山北麓和天山南北麓一帶。崑崙山北麓,從玉門、陽關往西南-直到蔥嶺,大
多是羌人的部落,如婼羌國。遊牧諸國中,烏貪訾離國是匈奴部落,休循國、捐毒國是塞種人部落,其它遊牧國家多半是雅利安人部
落。東漢時,車師後國戶口有較大增長,從西漢時595戶、4774人增至4000餘戶、15000餘人,成為天山北麓最大的國家。東且彌國也
從不足2000人,增至5000多人。其它遊牧諸國變化不大。
三國時,西域的遊牧之國有所減少。崑崙山北麓,除分佈有月氏余種蔥花羌、白馬、黃牛羌外,婼羌國依舊存在;西夜、依耐
、滿(蒲)犁等皆屬疏勒。蔥嶺北的捐毒、休脩(循)亦屬於疏勒。天山西南麓的尉頭屬於龜茲。東部天山一帶的東且彌、西且彌、畢(
卑)陸、蒲陸(類)、烏貪訾離等國,附屬於車師後部。庫魯克塔格山脈中的山王國屬於焉耆。南北朝時,見於記載的遊牧國更少。只
有且彌國(天山東於大谷)、尉頭國(仍附屬龜茲)、烏孫國(已西徙蔥嶺)。當匈奴西遷時,在其地留下了一部分老弱人等,在烏孫故地
生息繁衍,發展成為國家悅般,南北朝時已經是一個20萬人的大國。
厭噠人是起源於陰山,屬於蒙古族群,5世紀初期,厭噠人臣服於柔然。430年厭噠人已統治了從焉耆起越過伊犁河流域到巴爾
喀什湖,再到楚河、錫爾河,一直達到鹹海,首都建在怛邏斯城。440年,他們佔領了索格底亞那(河中地區)和巴爾赫。戰勝薩珊波
斯卑路支王以後,厭噠人佔領了莫夫和赫拉特。《梁書》記載,516年厭噠王葉太伊裡竇曾派使者到南京。
5世紀中期,非貴霜王室的另一支月氏人基達裡在在巴爾赫和莫夫之間的阿姆河南岸建立基達裡王朝,兒子孔加士在位時,被厭
噠人打敗,被迫離開了原地,越過興都庫什山進入喀布爾,在那裡取代了貴霜王朝的末代君主們。然而,厭噠人不久就追趕而來,原
月氏國全境(阿姆河南岸、喀布爾、坎大哈)轉入了厭噠人手中。此外,厭噠人的前鋒,如同他們之前的貴霜人已經做過的一樣,從喀
布爾出發去征服印度。
當時印度在印度人的笈多王朝的統治下形成了一個大帝國,笈多王朝在鳩摩羅笈多統治時期(414-455年)達到鼎盛,後來其子塞
建陀笈多繼位(455-470年)。笈多王朝多次擊敗了厭噠的入侵。塞建陀笈多死後,厭噠人從笈多王朝的衰落中獲利,恢復了對印度的
入侵。
224年,波斯貴族阿爾達希爾滅安息王國,建立薩珊朝波斯帝國。231年,阿爾達希爾一世致書羅馬皇帝塞維魯,要求羅馬勢力退
出亞洲,羅馬波斯戰爭正式開始。375年以後,羅馬帝國忙於應付哥特人等日耳曼蠻族的入侵而無暇東顧,波斯也因抵禦匈奴人的侵
擾無力繼續向羅馬挑戰。476年,羅馬帝國為蠻族所滅,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是一個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歷時400的
羅馬波斯戰爭使拜占庭帝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後來竟無力抵禦蠻族和阿拉伯人的入侵,為它的最終衰亡埋下了隱患;使波斯元氣
大傷,大廈根基動搖,651年,薩珊波斯被阿拉伯帝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