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世界科技發展 印刷術介紹 文 / 編輯手札

    隋唐五代印刷

    隋唐五代歷三百七十九年(公元581-96o),是雕版印刷的早期階段。從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來看,唐代的雕版印刷品主要是一些讀物、日常和宗教用品,如佛經、佛像、歷書、語言文字工具書以及票據等。除了純文字的讀物外,還有圖文並茂的插圖本。這些印刷品在當時的社會有很大需求量。

    在唐代基礎上展起來的五代十國(1o世紀)印刷,出現了新的突破。由政府刊刻的儒家《九經》是印刷業的一個創舉。因為印刷的範圍從此大大拓寬,更進一步被用於刊印聖賢之書。雕版印刷的普及,更為兩宋的印刷黃金時代奠下了基礎。

    附:

    玄奘取西經

    玄奘(公元6o2-664年),俗姓陳,名褘,洛州人(今河南),十三歲即受度為僧。玄奘有感當時的佛教典籍疑惑甚多,認為是佛教典籍翻譯的差誤引起,遂決定西行至天竺(印度)求法,用梵本經籍來釋疑。

    據文獻記載,玄奘西行取經回來後,曾於公元658-663年間用回鋒紙印刷菩薩像,給僧尼以及在家的信眾。印刷品每年要用五匹馬來運載,而且每年所派的數量都沒有剩餘。這不單表明唐初的印刷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而且大眾對有關佛教的印刷品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九經》的印刷

    《九經》指以下九部重要的儒家經典:《易經》、《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儀禮》、《禮記》、《周禮》,總共13o卷。《九經》的刊刻是中國印刷史中的重大事件,它是由五代後唐(公元923-936年)的宰相馮道(公元882-954年)奏請國子監刊刻的。

    《九經》要先經過文字校勘、註釋,成為標準版本後,才能刊印。《九經》的刻印從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起,直至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止,共享了二十一年的時間。馮道在目睹《九經》刻印本後的第二年(公元954年)便與世長辭,他多年的心願總算在有生之年實現。

    宋元印刷

    兩宋時期,雕版印刷技術更趨成熟,北宋時明瞭活字印刷技術;元朝時王禎完善活字印刷,製造了轉輪貯字盤,加快了撿字度。除了有單色印刷外,更有復色印刷,在印刷品裝訂與裝幀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宋朝印刷品內容擴及儒、釋、道及諸子百家所有領域,舉凡文史、哲學、地理、詩文、小說、戲劇、星象及音樂之類的刊本,應有盡有。特別是出版了更多的科技和醫學著作。除了書籍和版畫的印刷以外、還有紙幣的印刷和行。

    宋元以來出版中心散及全國四面八方,印刷用紙質量和品種過以往歷代,形成官刻、坊刻及私刻的印刷網絡。由於印刷術的普及和進步,使這一時期的印刷品趨於完美,成為後世典範,為明清兩代的展奠下了基礎。

    附:

    王禎轉輪貯字盤

    宋代用帶有許多抽屜的大木櫃貯存活字,檢字工取字,放在檢字盤中,再排版。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王禎在安徽旌德縣時,親自設計製造木活字三萬個,排印了《旌德縣志》,全書六萬多字,不到一個月就印出一百多部,度快,質量又好。

    王禎在排字技術上,又創造了可以轉動的貯字盤,或稱轉輪字盤。其狀似圓桌面轉盤,盤的直徑七呎,軸高三呎多。盤內用竹條劃分成許多的格子,格子按照各字音韻的順序編號,按韻歸入格中。

    排版時,由兩人合作,一人看文章、喊號,另一人坐在兩個貯字盤的中間,轉動左右輪盤,按照報出的號把字模選出。排字工人由是不用走來走去的選字,從而節省了人力和時間,這是排版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最早的紙幣--交子

    宋代由於工商業的達和印刷業的繁榮,開始出現紙幣,以代替古代沿用的金屬貨幣。紙幣最初由四川商人使用,後由地方政府接管。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o11年)先由四川印交子作為紙幣,效果良好,及後推廣於其它地區。

    宋代雖然曾印大量紙幣,但實物遺存甚少,只有北宋所印交子的印版拓片及南宋「行在會子庫」印版實物能夠保存下來,其版材為金屬(銅)。鈔面可能是以朱墨間錯的多色印刷,印文或用屋木人物。

    十二世紀時北宋明的金屬活字,在印刷紙幣時,得到應用。在印刷紙幣前,需要將銅活字放在版上,表示票面字號和官員花押。宋、金、元、明的印鈔均利用銅活字進行。

    遼代印刷(公元9o7-1125年)

    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於公元十世紀達到鼎盛。他們重視佛教,大量吸收中原文化,除大量印刷佛經外,也印刷儒家經典、各類史書、詩集及各種工具書。

    遼代印刷業最達的是燕京(北京)、范陽(涿洲)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在當時的燕京,已有多間民間作坊,說明當時北京的印刷已經十分興盛。遼代的大型印刷品為《契丹藏》(《遼藏》)卷軸裝,約五千餘卷。

    在山西應縣木塔中,還現幾件印刷敷彩佛畫,為印刷黑白底紋後,再用手工塗彩而成。

    金代印刷(公元1115-1234年)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金世祖完顏旻稱帝,正式成立大金國,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滅遼,天會四年佔領開封,形成南宋和金朝長期對峙的局面,並且設北京為中都,成為當時的政冶中心。

    金代對印刷十分重視,設國子監,主管書籍的印刷。據載,金國子監所印的書有六經、《十七史》等書三十餘種。

    金民間印刷業,遍及今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北方廣泛地區,尤以平陽一帶最為興盛。

    平陽(今山西臨汾)及其附近分佈了較多的印刷作坊,數量及質量可與建陽相比。黑水城出土的《四美人圖》即來自平陽著名印刷作坊姬家。平陽民間印刷的《金藏》,工程巨大,歷三十多年才刻印完成,現存約四千多卷。這證明當時平陽一帶集中了一批精良的刻版工匠。

    《大藏經》

    女真族與漢族、契丹族一樣信奉佛教,各地寺院藏有印本佛經圖,有的寺院自行籌資印經。最著名的是公元1148至1173年在河東天寧寺(今山西運城西南)所刻印的金版《大藏經》,收佛典69oo余卷,作卷軸裝。公元1933年此金版藏經於山西趙城廣勝寺被現,又稱《趙城藏》。

    西夏印刷(公元1o32-1227年)

    以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西夏,居今寧夏一帶。他們信奉佛教,除使用自己的文字外,也使用漢字。

    西夏建國以後,開始刻印書藉,而且印量很大。政府機構中,設有紙工院和刻印司等,可見西夏政府很重視印刷。

    西夏印刷品中佛經數量最大,非宗教著作中有字書、儒家典藉、歷史書、政治書、兵書和歷書等,有西夏文,也有漢文。既有木刻本,還有十二至十三世紀的木活字本和泥活字本,如1991年寧夏現的西夏文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和198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西夏文泥活字本《維摩詰所說經》。

    明清印刷

    明清兩代的印刷,不但在數量、題材及產地分佈上過前代,而且印刷品的藝術性也非前代可比,在技術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明清期間的木雕版印刷技術更趨成熟,插圖本著作驟增,由於多色套印的展,使整幅美術作品能用印刷形式表現出來。歷史上的泥活字和金屬活字得到全面復興,出現了用木活字和銅活字大規模印刷的**。

    明清時形成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方形標準印刷字體,是印刷術進步的標誌。書籍裝訂方面,包背裝和線裝成為主流。歷史上沒有任何朝代像明清時那樣出版題材廣泛的通俗讀物,尢其是插圖本戲曲、小說、畫冊。此外,經史子集、釋道、科學技術、地方志、譜牒、叢書、類書、西洋著作及各種用少數民族文字

    編成的作品,甚至天主教讀物,都無所不包地出版。

    附:

    西式印刷東漸

    清代末年,西方印刷技術和設備輸入中國,遂漸取代雕版技藝。一些圖像著作都改用石印。但木刻雕版的技藝依然延續到現在。

    從一些清代宮廷刻印的版畫中,可以看出這時的印刷技藝已受到西方技法和內容的影響。

    印刷術在西方

    十五世紀後期及十六世紀早期,印刷術的傳播對西方的思想和社會都有深刻的影響。它激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而這兩個運動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印刷術的展。西方學者曾指出,西方世界現代文明進程中的幾乎每一項成就、都以不同的方式與印刷術的引進和展有聯繫。先,印刷術能使書籍廣泛行,這意味教會對知識的壟斷被打破,從而為展新學問開拓道路。另一方面,印刷術促進了歐洲民族文學的展,從而促進民族主義興起。由於當時的書籍多以不同的歐洲民族語言出版,不同民族的語言詞彙、語法、結構、拼法和音等可透過印刷品得以固定,這不單促進通俗文學的展,還促使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確認。

    宗教改革與印刷

    歐洲印刷術的展與宗教改革有密切的聯繫。1517年馬丁.路德出宗教改革聲明之前,一定數量的通俗版聖經己經出版。宗教改革其中一個導火線是要反抗教會濫用職權,特別是出賣贖罪卷以獲利。另一方面,印刷術也使宗教改革的思想能以小冊子和傳單等印刷形式而廣泛流行。所以,歐洲宗教改革者

    馬丁.路德在提到印刷時認為它是上帝無上而終極的恩典,使福音得以傳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