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古今社會生活 古今地名對照表 六畫 文 / 編輯手札

    邢——周姬姓國,在今河北邢台,後遷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公元前635年為衛所滅。

    邢州——隋置邢州,治龍岡(宋改邢台,即今河北邢台)。北宋末曾為信德府。金仍為邢州。元為順德府。民國廢府。

    鞏昌——宋以通遠軍置鞏州,治隴西(今屬甘肅)。金升為鞏昌府。民國廢府。

    吉州——1隋置吉州。治廬陵(今扛西吉安)。隋、唐都曾稱廬陵郡,後仍為州。元時改名吉安。2金在今山西吉縣一帶置吉州。民國改縣。

    芍陂——在今安徽壽縣南。

    考亭——在今福建建陽西南。宋朱熹晚年居此。

    西川——1唐分劍南為西川、東川。西川治成都,轄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之地。2宋有西川路,治益州(成都),1oo1年,分為益州、梓州二路。

    西寧——11o4年,宋改鄯州置西寧州,治所即今青海西寧。

    西州——1漢晉時涼州的別稱。264o年,唐滅高昌置西州,轄今吐魯番盆地,治高昌,在今吐魯番東南。

    西安——1唐鹹通至清末,今浙江衢縣名西安縣。2今陝西西安,自1369年明置西安府,始有此名。1928年始設市。

    西吳一一浙江湖州的別稱。

    西縣一一諸葛亮次攻魏,屯西縣,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京——1漢唐指長安。2五代晉、漢、周及北宋指洛陽。8渤海以鴨淥府為西京,在今吉林渾江市舊臨江縣境。4遼金以大同府為西京。

    西河——古代所指不一。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西城——漢西城縣在今陝西安康西北,西魏移今安康。東漢時在此建西城郡,魏名魏興郡。西魏稱金州。

    西洋——元明時以南海以西為西洋,以東為東洋。其分界約在東經11o度左右。

    西鄂——東漢張衡為西鄂人,地在今河南南陽北。

    西樓——契丹西樓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

    西套蒙古——指河西走廊以北、河套以西的阿拉善、額濟納二旗。

    百花潭——在成都西郊,杜甫草堂即在潭北。

    厭次——古縣名。秦在今山東惠民東;晉移至陽信東,後廢。隋在今惠民東南,北宋遷今惠民。明廢厭次為武定州,清為惠民縣。

    成皋——在今河南榮陽汜水鎮。

    成德——762年,唐收安史降將所置方鎮之一,治恆州(改名鎮州,即今正定),轄恆、冀、深、趙等州,又名恆冀、鎮冀。922年為晉所並。

    成周城——周公旦所築,在今洛陽東郊白馬寺以東。

    夾谷——孔子相(任贊禮之職)魯定公會齊景公處,在今山東萊蕪南,另說在淄博市淄川西南。

    扦關——有二,一在今湖北長陽西,一在今四川奉節東赤甲山上,又名江關,均春秋時楚、巴相拒時所築。

    揚子——古津渡名,在今江蘇邗江南。本在長江北岸,為重要渡口。唐開元以後,因沙洲淤積,離江日遠,乃自此開運河南至瓜州渡口,以通航運。隋唐尚有揚子縣,宋移今儀征,為真州治所。明改揚子縣為儀征縣。

    揚州——1《禹貢》九州之一。2漢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此時的揚州包括今江蘇的江南(今揚州即古廣陵,在徐州,不在揚州)、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閩、贛三省。三國魏、吳各有揚州,魏揚州治壽春,吳揚州治建業。東晉南朝的揚州縮小了。《宋書·州郡志》說揚州領十郡,只包括蘇南、淮南、皖南和浙江。事實上這些地區中還有許多僑置州郡,如南徐州等。隋以吳州為揚州,治江都。今揚州才和揚州這名字有關。

    夷門——開封的別稱,因戰國魏大梁東門稱夷門得名。

    夷洲——東漢三國時稱台灣為夷洲。

    夷陵——楚邑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漢置縣,吳改名西陵,晉又改夷陵。南朝齊遷至宜昌西北。隋峽州夷陵郡治所在此。唐移治今宜昌市,亦為峽州夷陵郡治所。元為峽州路治所。明為夷陵州,夷陵縣省入州治。1735年,清升為宜昌府,府治即宜昌。

    師子國——斯里蘭卡古稱。

    曲女城——在今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玄奘到此時,為戒日王都城,極為繁盛。十一世紀初,伽色尼王朝馬默德侵入時被毀。

    曲沃——春秋晉曲沃在今山西聞喜東北。戰國魏另有一曲沃,在今河南靈寶東北。

    曲阿——楚邑名雲陽,在今江蘇丹陽。秦置曲阿縣。三國吳改雲陽,晉仍稱曲阿。唐天寶初改丹陽。

    曳至河——即今新疆額爾齊斯河上游。

    光州——南朝梁置光州,治光城(今河南光山,隋時所改)。712年移治定城(今潢川)。民國廢州,以州治為潢川縣。

    當塗——漢當塗縣在今安徽懷遠東南。東晉僑置,後割原於湖地,治南陵東南。隋移治姑孰,即今縣。

    吐火羅——中亞細亞古國,即大夏(巴克特裡亞)。

    同州——西魏置同州,治武鄉(今陝西大荔)。清雍正時升府。民國廢府。

    同谷——西魏末年置,在今甘肅成縣,後為成州。

    回中——秦宮名,在今陝西隴縣西北。又有回中道,南起關中的沂水河谷,中經回中宮,北出蕭關,進入隴東。

    回洛倉——隋築,在今洛陽隋故城北七里。

    朱提——漢置朱提縣,在今雲南昭通。漢末劉備置朱提郡,以此為治所。南朝梁廢。唐再置朱提縣,天寶中地入南詔,唐復於今四川宜賓西南置朱提縣,唐末廢。

    朱仙鎮——在河南開封西南,明清四大鎮之一。

    朱雀航——六朝建康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橋)中最大的一座。在今南京鎮淮橋東。

    伏羌——唐改冀縣為伏羌。後入吐蕃。元仍為縣,民國改為甘谷縣,屬甘肅。

    伏俟城——曾為吐谷渾都城,在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置西海郡。

    伊州——隋於今新疆哈密置伊吾郡。唐改伊州。

    伊闕——見「龍門」。

    伊吾盧——簡稱伊吾,東漢置都尉屯田,舊城在今哈密西四堡。隋置郡,余見「伊州」。

    伊邏盧城——唐龜茲都城,即今新疆庫車。

    伊犁九城——1761—178o年間,清政府築伊犁九城,即:塔勒奇、綏定、惠遠、惠寧、寧遠、廣仁、熙春、瞻德、拱宸。

    華州——西魏置華州,轄境歷代屢有變遷,治所在今華縣(曾名華山、鄭縣)。清不轄縣。民國為華縣。華陽——晉常璩《華陽國志》謂「華陽」指華山以南川滇黔廣大地區。南朝曾在陝南勉縣一帶僑置華陽郡、華陽縣。

    華亭——即華亭谷,在今上海市松江縣西。孫吳封6遜為華亭侯。唐天寶十年(751年)置華亭縣。元明清為松江府治。民國為松江縣。

    華容——漢華容縣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南。

    延平——即今福建南平。漢置南平縣,元為南劍路治,明清為延平府治。

    延州——西魏置延州。隋唐都曾改為延安郡,後仍為州。1o89年,宋升為延安府。西魏治廣武,唐治膚施,均在今延安東北,宋移膚施至今延安。

    延津——今河南有延津縣(漢唐等代的酸棗縣在其西),漢唐時在黃河南岸。從延津東北至滑縣以北的各渡口,總稱延津。

    延陵——春秋吳季札所居,即今江蘇常州。西晉延陵縣在今丹陽西南,隋移丹徒(今鎮江),唐還舊治,宋廢為鎮。

    延綏——明九邊之一,先治綏德州,後移榆林衛&1t;今榆林)。

    分州——唐改豳州為分州,治即今彬縣。民國廢州,以州治為那縣。

    分寧——759年,唐置方鎮名分寧,領邰、寧、慶等州。唐末號靜難軍。

    全州——五代楚分永州置全州。民國為全縣。今為全州縣。

    合州——1南朝梁在雷州半島置合州,治徐聞(今海康)。隋廢。2南朝梁在淮南置合州,治汝陰(今合肥),隋改為廬州。8西魏於涪江、嘉陵江合流處置合州,治石鏡(今合川)。隋改涪州,唐仍為合州。1243年,宋移治釣魚山(今合川東)。元還舊治。民國為合川縣。

    合浦——漢武帝置合浦郡,治合浦(今合浦東北)。唐置廉州,亦治合浦。宋沿置,而移合浦縣至今洽。

    會川——唐於今四川會理西置會川縣,天寶末為南詔所有。南詔置都督府。大理時置府。元為路。明為衛。清廢。

    會寧——在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舊名按出虎。金置會寧州,升為府,加號上京。蒙古廢府。又今甘肅省有會寧縣。

    會州——西魏置會州,治會寧(今甘肅靖遠)。曾屬吐蕃、西夏。北宋後期再置會州。元移治西寧(今會寧東),後省西寧入州(即以州治為西寧縣)。明降州為會寧縣。

    會稽——秦會稽郡治吳(今蘇州),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漢更包有浙、閩全部。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吳、會稽為二郡,會稽移治山陰(今紹興),有浙閩之地(今杭嘉湖均屬吳郡)。三國吳分設臨海(台州)等郡後,轄境縮小。隋為越州。又隋分山陰縣置會稽縣。民國合二縣為紹興縣。

    會稽山——在浙江中部,主峰在嵊縣西北,又名秦望山。

    會通河——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始開,從今山東梁山縣安山西南,向北到臨清達御河(今衛河),長二百五十餘里,造閘三十一座以蓄積水勢,名會通河。以後又在徐州至臨清間的河道上,建閘多處。於是把這條河道統稱為會通河(其中包括濟州河、泗水等水道)。這條河道的問題在於水源不足,所以不大能起作用。明永樂年間,工部尚書宋禮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築東平戴村壩,把汶水向南遏入南旺湖,分流南北,增加運河水量,再加上其他一些措施,會通河才能充分揮作用。但是由於黃河在徐州附近與運河交叉,黃河問題與運河問題糾纏在一起,明清兩代不斷生問題。清末漕運停止後,能通航的部分就不多了。

    朵甘思——一作朵甘。舊指前藏以東以北,包括川、甘、青三省藏族聚居的地區。

    劉家港——即今江蘇太倉瀏河鎮。

    交州——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有交趾刺史部,管轄地區包括今兩廣大部和越南北部。東漢改交州,治廣信(今廣西梧州),旋移番禺(今廣東廣州)。三國吳分交州置廣州,交州治龍編(今越南河內東),所轄為越南北部及兩廣之雷州半島、欽州地區等。以後管轄地區縮小,唐交州實為交趾郡,僅有今河內一帶。

    交趾——南越趙佗時建交趾郡,轄今越南北部。漢武帝時歸漢。東漢時治龍編。隋唐交趾郡即交州。唐於此置安南都護府。十世紀三十年代吳權從愛州(治今越南清化)攻取交州,為越南吳朝之始。宋人常稱之為交趾。明永樂五年(14o7年)置交趾省,有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宣德二年(1427年)放棄。

    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約五公里處。曾為車師前王國都城、麴氏高昌交河郡、唐交河縣,後曾屬吐蕃、回鶻。元末城廢。

    齊州一北魏置,治歷城。隋曾稱齊郡。唐為齊州濟南郡。宋徽宗政和中升為濟南府。

    齊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臨淄。隋唐為青州北海郡。

    慶元——1194年,宋寧宗改明州為慶元府,元為路,明復為明州府。

    慶州——1隋唐慶州治今甘肅慶陽。北宋曾為環慶路治所,後改慶陽府。2遼慶州治今內蒙占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

    慶原——金以宋涇原、環慶二路合併為慶原路,治慶陽。

    州來——春秋楚邑,後屬吳,吳助蔡遷此,見「下蔡」。

    羊腸阪——太行山屈曲如羊腸的山路。

    羊苴咩城——簡稱苴咩城。南詔王異牟尋築,在今大理。

    并州——1《周禮·職方》九州之一(《禹貢》無并州)。2漢十三刺史部之一,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古、河北各一部。東漢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唐并州僅轄今山西中部,升太原府。宋并州移治陽曲,即今太原。以後又升太原府。

    關中——初指函谷關以西地,其後或專指關中盆地。後來又有眾關之中之說,即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

    關內——唐有關內道,東至黃河,西到隴山、六盤山,南到秦嶺,北接沙漠。玄宗開元時劃出一部分為京畿道。

    關右——即關西,古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

    關東——1漢唐等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2舊以遼、吉、黑為關東,此關乃山海關。

    關南——北宋指瓦橋、益津、淤口三關以南地區。

    關索嶺——今雲南澄江縣西北、尋甸東北、貴州鎮寧西南,都有關索嶺。

    米倉道——從漢中入川道路,自漢中縣西,沿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達四川巴中地區。

    米國——西域古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西南。

    江左、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東流,江南地區在這段江流之東,故名江東。古人於地理以東為左、西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左,今江西省則稱江右。

    江寧——937年,南唐以金陵府為江寧府。北宋與清亦為江寧府。江寧又為縣名,或在城區,或在郊區。清與上元縣同為江蘇省城。民國廢府及上元,以江寧縣為省會。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寧於市郊。

    江西——隋唐以前指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唐分江南道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宋亦分江南路為東西二路,於是始以江西指今江西省。

    江州——1秦以原巴國都為江州縣,即今重慶市嘉陵江北岸。2西晉置江州,轄今贛、閩及湘、鄂各一小部,至唐而僅轄九江及附近數縣,治所先在豫章(今南昌),後遷柴桑(今九江西南),唐治潯陽(今九江)。明改九江府。

    江表——古指長江以南地。

    江南——清初有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為蘇、皖二省。

    江夏——漢江夏郡治安6(今湖北雲夢),轄今豫、鄂各一部。三國魏吳各置江夏郡,吳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雲夢西南)。晉滅吳,還治舊地,改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轄區縮為今武漢及其附近一帶。隋唐江夏郡即鄂州。

    江乘——秦至南北朝有江乘縣,在今江蘇句容北。

    江南東道——唐初置江南道,後分東西二道,東道治蘇州,轄今蘇南及浙、閩之地。

    江南西道——唐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轄今江西全省、湖南大部、皖南、鄂東一部。

    江南東路——宋置江南路,後分東西二路。東路治江寧,轄今蘇南西部(常州即屬兩浙路)、皖南、贛東(北宋包括江州,南宋江州屬西路)。

    江南西路——宋江南西路治洪州,轄今江西大部、鄂東一小部。

    江東六十四屯——黑龍江省舊黑龍江城(今愛輝縣黑河鎮南七十里璦琿縣舊治)對面黑龍江東岸六十四個村屯總稱。

    汲郡——晉置汲郡,治汲縣(今縣西南)。隋唐汲郡即衛州。

    汜水關——在今河南榮陽汜水鎮,即原虎牢關。

    池州——唐置池州,治秋浦,即今安徽貴池。明清為池州府。

    汝州——隋改伊州為汝州,治即今河南臨池。民國為縣。

    汝寧——元升蔡州為汝寧府,治汝陽(今河南汝南)。民國廢府,改汝陽為汝南。又隋以前另有一汝陽,在今河南商水縣西北。

    汝陰——三國魏置汝陰郡,治汝陰(秦置縣,今安徽阜陽)。隋唐汝陰郡即穎州。

    汝南——漢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汗八里——蒙古人稱元大都為汗八里。

    興義——清改南籠府為興義府,治今貴州安龍。

    興元——784年,唐升梁州為興元府,治南鄭。元為路。明改漢中府。

    興化——宋置興化軍,治興化(今福建莆田北),後移莆田,元有興化路,明為興化府。民國廢府,興化即莆田縣。

    興慶——西夏國都名興慶府(今寧夏銀川)。

    興州——1西魏置興州,即今陝西略陽、12o7年,南宋改沔州。2西夏國都原名。8金曾在今河北灤平等地設興州,治興化(今灤平西)。金又以今山西興縣為興州,明為縣。

    興安一1583年,明改金州為興安州。清為府,治安康。

    興和——1312年,元改隆興路為興和路,治高原(今張北)。明初置守禦千戶所,後移宣府(今宣化)。清廢。

    興京——清以努爾哈赤前的舊都赫圖阿拉為興京,

    安豐——南朝梁曾以在今壽縣南之安豐為治所,建安豐郡。隋度安豐郡。明廢安豐縣。

    安化——唐置安化縣,歷代為慶州、慶陽府治所。民國改慶陽。

    安平——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改台灣縣為安平縣,即今台南。

    安市——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曾為高句麗所有。

    安西——1元曾以京兆府為安西府,旋改路,又改奉元路,治咸寧、長安(今西安)。2清雍正時,在布隆吉鎮置安西廳,移至今安西縣地。後為府,繼又改州。民國為安西縣。

    安慶一1195年,宋升舒州為安慶府,治懷寧(先在今安徽潛山,後移今安慶)。清與民國為安徽省省會。

    安陽——秦取魏邑寧新中,置安陽,地在今安陽南。58o年,楊堅毀鄴城,遷相州至安陽(今地)。明清為彰德府治。

    安邑——古安邑在今山西夏縣西北。本戰國魏都,秦置縣。北魏分南北兩安邑,隋以南安邑為安邑,在今運城東北。民國安邑曾遷治運城。今在運城縣境內。

    安6一一秦安6縣在今湖北安6北,東晉末移治今縣。本為漢江夏郡治。南朝宋分出安6郡,遂為郡治。以後多為安州治所。宋宣和間升安州為德安府,安6為府治。元復於西面改郢州(治今鍾祥)為安6府。於是既有安6府,又有安6縣,兩者既非一地,距離又不太遠。明改鍾祥之安6府為承天府,清又改安6府。民國廢府,才只有安6縣。

    安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布哈拉一帶。

    安定——1漢有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並屬於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並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後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2蒙古以陝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安肅軍——1oo4年宋改靜戎軍為安肅軍。金曾名徐州,後仍改為安肅州。明為縣。民國改徐水縣,今屬河北。

    安息——西亞古國,即帕提亞。公元前249一前217年間獨立。曾領有伊朗高原與兩河流域,與羅馬對峙。公元226年亡於波斯薩珊王朝。

    安谷城——安息在波斯灣的重要港口,約在幼拉底河口附近。

    安條克——安提阿,塞琉西王國(前312一前64年)都城,在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亞。

    安西四鎮——唐安西都護府所屬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四鎮。後碎葉屬西突厥,乃以焉耆為四鎮之一。

    安東都護府一一668年唐置,治平壤(今朝鮮平壤)。676年遷治遼東故城(今遼東)。次年,再遷新城(今撫順北)。以後又由平盧節度使兼領都護。761年度都護府。

    安北都護府一一669年,唐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治所先在今蒙古國杭愛山東端,其後逐步南移,最後治天安軍(改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烏加河東岸)。德宗建中時廢。

    安西都護府一一64o年唐罩,初治西州(今新疆吐魯番東),後移龜茲(今庫車),曾移碎葉,692年還治龜茲。貞元年間府治被吐蕃攻陷。

    安南都護府——679年,唐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督護府,治宋平(今越南河內)。都護由交州刺史兼,後期由靜海軍節度使兼。十世紀三十年代越南吳朝建立,遂廢。

    許——西周所封姜姓國,本在今河南許昌東,後遷葉(今葉縣西南),後複數遷,最後在容城(今魯山東南),為楚(或魏)所滅。

    許州——北周置,治長社(今河南許昌),宋曾升為穎昌府,金仍為許州。民國為許昌縣。

    許昌——曹操迎獻帝居許,曹丕時改許昌,地在今許昌東。宋併入長社。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祁州——唐末分定州置祁州,治無極,宋移蒲陰(今安國)。民國以原州治為安國縣。

    尋陽——漢尋陽在今湖北黃梅西南。東晉以今九江、廣濟間長江兩岸地置尋陽郡,即以尋陽為治所。鹹和中(326—331年)移尋陽縣至今九江西,而移郡治至柴桑縣(今九江西南)。後將尋陽縣併入柴桑。南朝梁末移郡治至柴桑之湓口城(即今九江)。隋改柴桑縣為尋陽,治湓口城,即今九江市。唐改為潯陽。唐潯陽郡即江州,曾稱九江郡。

    陽山——秦漢指陰山最西一段,即今內蒙古狼山。

    陽關——漢置,在玉門關南,即今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武——秦置陽武縣,在今河南原陽東南,唐移今原陽。1919年與原武縣合併,名原陽。

    陽城——秦置,縣治在今河南登封東南告成鎮。五代後周併入登封。又秦於今河南方城縣東亦置陽城,漢名堵陽。

    陽夏——秦太康縣,即今河南太康。

    陽羨——今江蘇宜興舊名。

    陽湖——清雍正分武進縣,置陽湖縣,同治府城,民國並八武進縣。

    陽翟——即今河南禹縣。明併入鈞州。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西白馬河與漢水會合處。蜀漢有陽安關,在漢陽平關以南,即今寧強西北。宋改陽安關為陽平關,此後的陽平關均指此關。

    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傳為黃帝與炎帝交戰處。

    階州——唐置階州,治所在今甘肅武都東。明移治今武都。民國為武都縣。

    陰平——西漢陰平道治所。在今甘肅文縣西北。曹操建陰平郡,以陰平為治所,後為蜀漢所有。鄧艾由陰平道(道路名)入蜀,即由今文縣越岷山山脈,經四川平武、江油,進兵成都。隋唐陰平郡即文州。

    媽港——澳門別名,因媽祖神廟得名。

    好水川——即今甜水河,由六盤山東流至甘肅靜寧。

    戲水——在陝西臨潼東,由驪山北流入渭。

    戲亭——在臨潼東北戲水西岸,傳周幽王死此,

    買賣城——《恰克圖條約》所說買賣城,即今蒙古國阿爾丹布拉克。又以前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部商業區,亦有買賣城之稱。

    那爛陀——古印度摩揭陀國王捨城的著名寺院,在今巴臘貢。十二世紀末以後被毀。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