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報以一笑,徐庶明顯一楞,好像突然想起什麼,苦笑一聲,說道:「看來今天我的脾氣的確大了一點兒,似乎也過於憤世嫉俗了些,好像把話扯得有點兒遠了?」跟著,又回到了先前的話題之上,「我剛才跟你說了,想說的並不是管仲與公子小白之間的故事,而是他與另外一個人的故事,子龍!你可猜得到哪人是誰?」
徐庶看著我,笑語問道。
聞過徐庶之言,我只微微一怔,心中更已是有隱約有了答案。論及管仲,又怎麼不能說到另外那人呢?也許他與管仲之間的情誼,就算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情誼般,二人各自引彼此為平白知己。不錯!這人正是鮑叔牙,也許論及能力和智謀,鮑叔牙比起管夷吾,稍遜一籌。但伯牙出身高貴,而仲子期不過是一以打柴為生的柴夫。
知己之間,只要那一絲彼此都感覺到的默契就足夠了,身份又如何成之為阻絕彼此間的聯繫的阻礙?
如果你將一人引為生平知己,又會以他是什麼身份為意麼?仲子期一死,伯牙斷琴,發誓一身不復彈琴奏樂,可見人生在世,知己難覓。而鮑叔牙和管仲之間,似乎也是這般,管仲商賈出身,身份比自然將不得鮑叔牙,但鮑叔牙在管仲困難的時候,曾出錢資助管仲做生意。在賺錢之後,鮑叔牙也將大部分的錢分於管仲。
管仲口上甚至連一句推托之辭都沒有,想也沒想的就將錢收下了。那時候,世人皆說管仲見利忘義。
反倒是作為當事人的鮑叔牙,只是淡淡一笑,什麼也沒有多說。其實!在管仲和鮑叔牙心中都是明瞭:既然彼此互引為知己,管仲知道鮑叔牙見自己生活困難,日子過得拮据,這才拿出錢財資助自己做生意,而生意成功之後,他將大部份錢財分與自己,也是為了能幫上自己。管仲身為鮑叔牙知己,自然能夠體會得到鮑叔牙這一片苦心。
心知推脫是多餘,更顯得虛情假義了,倒不如欣然受之的好。
正是因為彼此間的默契,誰都沒反對,誰也沒多說什麼。反倒是作為旁觀的世人,不明白這二人之個的份默契,反倒是將管仲看輕了。我心中幾乎有七成把握敢肯定:徐庶說的這人定然就是鮑叔牙,他既是管仲的知己,也是最先相中管仲的伯樂,最後自然會解釋這是怎麼一回事兒。而且!先前在徐庶自己言語間,便已經提到過這個人了。
我心中更是確定。
「你說的可是鮑叔牙?」我輕輕一笑,不快不慢地說出我的答案。徐庶也是笑了笑,似乎早料到我會猜中般,點了點頭,應道:「不錯!就是這人!」頓了頓,「說起這二人,說是朋友,最後卻變成了歡喜冤家;說他二人相互把彼此引為生平知己,可到頭來,卻到了生死敵人。時也!命也!有時候人生的際遇就是這般奇妙,就像是棋局般,不管你看得如何透測,但如此不走到最後的那一步,你永遠都猜將不到,事情最後的結局居然會是這樣。」
徐庶說完,臉上多少顯出些無可奈何的寞落。我忽地心中一動,醒悟到這一刻,也許他是想到了與之為敵的諸葛孔明。
我心不免也是一陣唏噓,可是一想到故事的結尾,管仲和鮑叔牙化敵為友,一同輔助公子小白,為齊國效命,使得公子小白成為後來大名鼎鼎的齊桓公。不禁勸道:「這二人最後還不是化干戈為玉帛,雖然也曾割袍斷義,刀劍相向。可到最來,還不是把酒言歡,一笑之中,盡泯恩仇,朋友還是朋友,知己還是知己。」
徐庶看了一眼,自然知道我這番話是在安慰他,卻也沒做評論,只是低了頭,埋頭沉思,不知在想些什麼。
「原本一對知心的好友,卻是因為彼此信念和理想的不同,管仲出身商賈,更看中的是眼前的利益;而鮑叔牙出身官宦之家,看人更為透測,包括他看管仲,也是一樣。因為公子糾乃是齊王長公子,自古以來,長幼有序,管仲自然認為能繼承齊王之位的乃是長於公子小白的公子糾,所以!盡心盡力地輔佐於他,不惜為此與好友反目。
「這多麼像諸葛孔明那小子啊,為了他心中已然逝去的大漢雄風,卻死死守著不肯放手。」徐庶突然道出的這般話,猛地叫我心中一震。
「他說諸葛亮是管仲,難不成他想做這鮑叔牙不成?」我心念一動,覺得這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想到以徐庶的重情重義。作為本人自己,在心中也也隱隱藏著一絲遺憾,特別是聽慣了爺爺講的《三國演義》,耳濡目染之下,雖然知道自己前面的這個諸葛孔明,比起演義中那個被神話得幾乎十全十美,叫人挑不出任何瑕疵諸葛孔明,的確是有些不一樣。
但一樣的是:這個諸葛孔明一樣的絕明絕頂,一樣的能謀善斷,一樣的氣宇不凡。與如此一個絕明絕頂、能斷善斷、斷氣不宇之人為敵,實在叫人有些為難,心中還隱隱藏著幾分明珠暗投之感。
「這二人為了各自心中的信念和理想,斷絕情義,各自輔佐彼此認為將來能成為齊王的公子,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夷吾輔佐公子糾。」徐庶微微歎了一口氣,「更多時候便是這樣,就算是親比骨肉,義逾兄弟的情份,可是在自己的信念和理想面前,還是只能選擇退屈其次,如果說知己情份重若性命,那麼信念和理想卻是重過性命。」
說及此處,徐庶目光漸漸變得堅定。
「也許不管是鮑叔牙還是管夷吾,要是為了對方,他們都不會毫不猶豫的付出一切,即使是自己的性命。只有在信念和理想面前,他們彼此才會表現得都是如此的絕決,甚至絲毫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徐庶在說這番話,我越發的認定他說的不是管仲和鮑叔牙,說的而是他自己和諸葛亮,我不覺心中微微一歎。
「所以!正因為二人都知道對方的心思,自決裂之後,彼此明爭暗鬥,都不會手下留情。」徐庶接著敘述,「特別是齊王被害死,讓某些狼子野心之人陰謀奪權之後,齊國更是變得動盪不堪。這兩位公子為了避禍,不得不出走他鄉,而在這段時間,鮑叔牙和管仲各自守護著一位公子,未曾動絲毫搖過半點。
「直等到齊國內亂平息之後,齊國百姓都想著迎為身為齊王血脈的兩位公子,以繼承王位。而這兩位公子為能早一步趕回齊國,登上齊王之位,也是各自逞盡手段。而他們跟隨他們的忠臣義士,更是幫著想盡千方百計,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當時各自在糾與小白兩位公子手下的管仲和鮑叔牙。自從管仲和鮑叔牙決裂之後,彼此爭鬥不休,雖然管仲比起鮑叔牙智高一籌,奈何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實在是草包一個,有些時候,明明一個絕佳的計策,卻是因為不合他的,不被採納;相反!雖然論及智謀,鮑叔牙比不過管仲,但他輔佐的公子小白,卻也是分得清好壞,不是平庸之輩,要不然最後此人也不會變成大名鼎鼎的齊桓公。
「在這之前,二人間的鬥法只能說是不分高低,各有輸贏。可是!要在彼此之前,趕回齊國,繼承王位,這才是成就大業的關鍵。這也許是二人最後的鬥法了,管仲和鮑叔牙各自都心知肚明。這最後一次!明顯是管仲技高一籌,他在公子小白趕將回齊國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本來按理說這最後的贏家應該是他管仲管夷吾的,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公子小白只是受了點輕傷,並沒有死,而且還搶在公子糾之前趕回齊國,繼承了王位。這就算當年霸王項羽與劉邦決一戰般,雖然也曾一箭射中劉邦,卻不想也是沒有射死,最後!霸王被逼得走到無後,只有自刎烏江。所以!有時候真的只能說是人算不如天算!如果老天不佔在你這一邊,就算你再如何的了得,也只有望天長歎。
「不過!也幸虧是公子小白勝出,否則!以公子糾的氣量,定然會先將公子小白殺死,再連同將幫助過公子小白的所有手下,一併處死,這其中自然包括鮑叔牙。而這樣一來,管仲雖然成就了理想和信念,但卻也會因為覺得虧欠知己,即使不會引咎自殺謝罪,想來也會學伯牙那般。雖然不是斷琴,不復奏彈,卻也會借官歸隱,從此終老山林。」
(還好趕得及,雖然晚了點,還是米過十二點,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