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洞?」
葉鷹瞪大眼睛,重複了一遍,若有所思。
不錯,眾生洞,芸芸眾生,的確微縮在這區區一洞之內。
洞中所刻萬物萬類的形相,多至不可勝計,全部神采飛揚,栩栩如生,意態飛舞。
最神奇的是,那麼多的雕刻,如恆河之沙,包羅萬有,無量多數,卻不論大小高低,看上去一個個都是空靈獨立,各具其位,毫不顯出混雜擁塞之象。
忽見下方有一段經文,字跡不大,也不是十分清晰,忙走近洞壁,舉目仔細觀看。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
「什麼亂七八糟,翻來覆去的,到底是,還是不是眾生啊?不知所云,不知所云。」
葉鷹如墜雲裡霧裡,看了半晌,悻悻地說道。
石壁很光滑,左邊有一偈語,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右邊有一偈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嘿嘿!」
葉鷹笑逐顏開,這兩個偈流傳很廣,分別由神秀和慧能所做,他自然聽過,雖都只是花邊小語,均沒有見性,卻也從某一方面道出了修煉的方法。
神秀偈修行是以「漸悟」之法,即循序漸進之法修行,時時拂拭。
慧能偈修行是以「頓悟」之法,即不分階段,頓速醒悟,進而得道。
萬事萬物,生長收藏,也有頓漸之別,譬如花草果木,是漸熟而成,並非頓然而長的。
譬如製造兵刃衣服,煉丹,是漸漸製成,並非頓然而成的。
又譬如修士修習玄功劍法,也是慚慚學成,並非頓然而得。
可是又不盡然如此,
譬如明鏡,頓時顯現一切有無的色像;
又譬如日月,頓時照見一切色像。
又譬如識海中的妄想念頭,上天入地,往來古今,一切法相,頓時顯現。
……
這兩偈子大多數修士都知曉,尤其是慧能偈子,幾乎無人不知,可知道其內涵者,屈指可數。
許多修士喜歡說大話,一講到修行,悟道時,就提六祖慧能的這首偈子,搖頭晃腦的,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
其實,一定不要忽視六祖的師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才是真講實際修行的功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實用功,隨時拿把掃把,把自己的內心掃乾淨,纖塵不染,這是真修行。
做到這步功夫以後,再進一步,可以談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鏡的境界還要打破,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更深的境界,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
六祖慧能目不識丁而著《壇經》,成禪宗祖師,根器之利,萬年罕見。
可尋常億萬修士,有幾人能有此根器?能夠直指人心,見性而成佛悟道?
尋常修士人沒有此大根器,大福緣,修行遠遠未達到此境界,就直接講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撒謊,這是害人,犯大妄語戒,罪過非常大,萬萬不可。
……
這兩偈語雖未見性,卻都有大智慧,對於尋常修士而言,領悟不到,只做修行法門的參考。
修士修煉,無論性功還是命功,也沒有超脫此兩種修行法門。
而頓漸其實並不可分,頓中有漸,漸中有頓,兩者須結合,方能成就大道。
就是六祖惠能本人,也一再強調「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認為頓漸只是假名。
只是這種頓漸合一的境界,又有幾人能達到?通常修士修行,仍有頓漸之別。
這些,葉鷹之前曾在經書中看過,懂得一些淺顯的道理,此時目睹芸芸眾生的雕像,對這兩種修行之法的理解又加深了幾分。
「嘩啦!」
石壁上經文忽化石粉,層層剝落與地。
「噗!」
一本淡黃色經書與一個彩色石環,一同掉落在地上。
「咦?這麼怪?這石環是什麼東西?這眾生洞中居然藏有經書,難道是什麼玄功秘籍不成?」
葉鷹壓住心中的驚奇之情,俯身拾起地上的經書與石環。
彩色石環大小與成人脖頸相仿,葉鷹玩心大起,套在頭上,卻無法過耳,彷彿一個頭箍。
「嘿嘿,有點意思。」
費了好大勁從頭上摘了下來,在手上把玩。
這石環不知道由那種彩石鑄成,上面赤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灰,各種顏色混雜,卻不顯妖艷繁雜,反而給人以十分古樸潔淨的感覺,摸上去不冷不熱,又似冷似熱,端的奇妙無比。
環上有一些古樸的花紋,上面還刻著三個蝌蚪般的文字——「菩提環」。
「菩提環?」
「名字起的有點大。」
葉鷹暗暗尋思,不是菩提樹麼?怎麼出來個菩提環?拿在手中,翻來覆去察看。
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索性直接揣入懷裡,準備出洞後問問各位師父。
……
目光又落到經書上。
經書很是古樸,微微泛黃的紙質柔軟堅韌,摸上去不滑不澀,手感不錯,雖然從石壁中掉下,卻未粘上一點點粉塵。
封面上六個金燦燦的小字——「小無相菩提經」。
「小無相菩提經?」
葉鷹大喜,此等玄奧神秘的眾生洞,定是某位前輩高人留下,不用問,經書也定然是稀世至寶。
藉著洞中幽幽的光線,葉鷹迫不及待的打開經書。
「小無相菩提經,內附性命雙修之法——小無相菩提功,以性功為主,共分九層,習得大圓滿者,可證得菩提,法力無邊,化身千萬,遨遊天地,朝游鬼門關,暮宿凌霄殿。」
「美得很,美得很。」
葉鷹一撇嘴,滿臉都是不屑之色,心說,「我算是看出來了,所有經書,一個比一個能吹噓,將來我修道有成,一定要編一個開天闢地以來最能吹的經書。
還朝游鬼門關,暮宿凌霄殿?
我呸!那天界的凌霄殿何其高遠,一塊石頭落入塵洲,就需要十二萬億年,這還是在順利的情況下,如果不順,還不知道多少萬億年,鬼門關比照塵洲還要遠上幾分,怎麼可能朝游鬼門關,暮宿凌霄殿?
不過看這眾生洞的架勢,如此氣勢,真可謂納天地萬物於這一洞之中,不像是只會吹噓的主,真要有說的那麼厲害,就是比掌握天地萬物變化之能,造化之力的混元萬化功也不逞多讓。
對了,九宮離合步也挺玄乎,一步登天,到時候看看九宮離合步登天登的快,還是這小無相菩提功登的快?
……
葉鷹強忍住笑,接著向下看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句經文含義頗深,隱藏著大智慧,讓葉鷹臉色變得嚴肅起來,是啊,修仙修佛,異曲同工,都是修真修道,究竟道在何處?道在何方?
芸芸眾生,執迷不悟,怎樣才能得道呢?
《莊子》的齊物論中講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個「一」究竟是不是就是道呢?
道又是什麼?
每個修士都需要聚合性光方能煉己成功,這個本性之光,是不是就是那個「一」呢?
混元萬化功中所謂的天地萬物,之所以能夠化來化去,是不是就因為都有這個「一」,都有這個道呢?
如果修煉時是修道,那麼不修煉時,難道就不是修道了麼?
古語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說明道不遠人,道就在身邊,行住坐臥都是道,花鳥魚蟲都可佛,古人有觀桃花而悟道,有觀瀑布而悟道,有吃飯而悟道,有被打罵而悟道。
古語又雲,「至道不繁。」說明大道並不是繁雜無序。
可道究竟是什麼?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道祖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葉鷹望著身前的眾生相,冥思苦想,這些眾生相,都是虛妄,虛幻的,要是看到他們都一樣,沒有各種相的區別,都是那個「一」,難道就可見如來,就可立地成佛不成?
「哎!」
葉鷹長歎一聲,「大道,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一旦思議,就不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