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天官

龍騰世紀 第二十八章 十分家產獻三分 文 / 雁九

    小九碎碎念:各位沒收藏的老大,別忘了收藏啊,關係到榜單數據,還有點擊與推薦票。淚啊,那個點擊與推薦到底是怎麼回事,為啥上不去呢?

    這會兒功夫,王三郎也從齋房出來,看到王青洪神色有異,很是不安。

    王青洪視線已經從道癡身上移開,下巴微揚,神情肅穆,對王老太爺道:「侄兒去外頭等大伯。」

    王老太爺點點頭道:「去吧,我與三郎馬上就出來。」

    王青洪看也不看道癡一眼,大踏步往山門方向去了。

    王老太爺看著道癡,滿臉慈愛,道:「入譜、出繼,都是大事,需要選好良辰吉日方能成行,你先在寺裡,過兩日選定吉日,我再使人來接你。」

    道癡微微躬身道:「勞煩伯祖父。」

    旁邊的王三郎,有些恍然,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的?「入譜」這兩個字他明白,他之前也父母提及一嘴,曉得庶弟至今還沒有入族譜。父親的意思,不願大肆聲張,想要等到年底祭祖時,再將庶弟入族譜。

    老族長說的是「出繼」,還是「除籍」?不管是哪一種,感覺都不太妙。

    王三郎來不及細尋思,王老太爺已經吩咐道:「你父親還等著,三郎也隨我出去吧。」

    王三郎面帶疑惑,扶著王老太爺往外走,道癡將二人送出寺門,不遠處山門下,王青洪背手而立……

    道癡沒有詢問老和尚到底對王青洪說了什麼,老和尚也沒有問三郎如何如何,一老一少似乎又恢復到先前的日子。

    道癡挑水、學謀、打坐、抄經,時間排的滿滿的。兩人都曉得,這樣相處的日子已經不多。連向來不知憂的虎頭,臉上笑模樣也少了,跟在道癡身後,眼巴巴地看著他。

    道癡的心中,其實也放心不下西山寺。

    這次回來,他發現老和尚的精神已經不如以往。畢竟是將九十歲的老人,在這山野之地,附近最近的赤腳大夫,離西山寺也要有十里距離。他不是沒有建議讓老和尚下山,可都被老和尚笑著拒絕。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回來幾次。

    三日的功夫轉眼而過,這三日中王寧氏打發家中老僕來了一次,送上山一個包裹,裡面是一身簇新的細布新衣,還有配套的鞋襪福巾。

    等到王老太爺打發王珍上山來接人的那日,道癡就褪下僧袍,換上了這身新衣。

    雖說這衣服料子,比不得數日前他在十二房穿過的新衣,可針腳密密實實,可見做衣服人的用心。

    道癡明白過來,那日送王寧氏下山,王寧氏摸索著他的胳膊、肩膀,並不單單是表示親暱,還是在目測他的身量尺寸,回去趕製了這套新衣。

    這身裝扮,若是在百姓人家,也算是體面,可同王三郎平素裝扮比起來,卻是顯得寒酸。兄弟兩個即便嫡庶有別,處境也相差的太多,王珍在心裡歎了一口氣,甚是同情道癡。

    十二房房祖,本是宗房嫡幼子,早年分房出去時便承繼大筆家產,而後祖孫三代為宦,到底有多少身家,無人能知詳情,可都曉得不少便是了。族人私下閒話時提及,都說十二房家產,在族中當能排入三甲。排在前面的是宗房與三房。

    王氏宗族在安陸傳承百五十年,外房與姻親不論,共有嫡支十三房,既宗房與內十二房。按照宗法族規,宗房統領族務,內十二房協理。每年年底的祭族儀式後,便會在十二房中票選兩房值年,每房出一人協助族長管理族產,一人掌租谷錢糧出入,一人掌契據權限,一年一換,不得連管。

    十二房因子孫單薄,當家人不是在讀書就是在出仕,所以從不過問族務,可族中依舊無人可怠慢,不過是因「富貴」二字。

    道癡雖是庶子,可按照大明律子孫分家是諸子均分,若是從十二房分家單過時,即便不能正的與兩個嫡兄弟均分家產,可幾百畝良田,宅子鋪面都是少不了的。

    可是出繼後,這一切都別再指望。

    外九房的家底,又薄的不像話。即便王寧氏是出了名的勤儉持家,可祖田只有十餘畝的情況下,能供出一個舉人、一個秀才,也是恨不得一個銅板當成兩個花,哪裡還能攢下餘錢增加田產。

    王寧氏之所以決定給孫女順娘招贅,除了順娘孝順捨不得老祖母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外九房寒薄,除**田賣房,否則置辦不起一套體面的嫁妝給順娘。可王寧氏怕是心裡也明白,即便典田賣房給孫女湊嫁妝,也不過是出嫁時面上好看,娘家無人的後果,不過是任婆家欺凌,反而不如招贅自己當家作主。

    想到這些,王珍曉得,自己這個小堂弟到了外九房,不管以後能否真的飛黃騰達,眼下怕是要吃幾年苦日子,自己說不定正可以借這個機會「雪中送炭」……

    馬車進了州城,直接駛向宗房大宅。王家祠堂,就在大宅東路。除了祭祀祖先,這裡也是族長宗子處理族務的地方。

    此時,王老太爺請來做見證的幾房房長都到了。

    按理來說,這種族中繼房之事,本當闔族見證下行事,可為了顧全王青洪的顏面,王老太爺並沒有大張旗鼓。

    內房只邀了今年輪值的五房與十一房房長,外房露面的除了外九房的王寧氏,還有外八房、外十房。

    這兩個老太爺與王寧氏之夫同祖,若是以「應繼」立,外九房的嗣子人選本當從這兩家子孫中選。

    外八房孫輩中只有兩個男丁,日子過得又比外九房富足,自然捨不得將孫子出繼;外十房三子八孫,他們家老太爺倒是巴不得分個孫子去外九房。

    可外十房的家風實在是不好恭維,從爺爺到孫子,都是好吃懶做之輩。不僅將家底折騰個精光,外頭東一扒拉、西一扒拉的欠債不知有多少。闔家上下,除了三老爺為人老實些,在內三房討了個差事外,其他人都游手好閒,在城裡做幫閒。

    王寧氏清白了一輩子,怎麼會要外十房的孩子做嗣孫?

    可是按照世情規矩,王寧氏若是放棄「應繼」,以「愛繼」選嗣,就當從家產中分出一部分給那兩房,也有消弭怨恨,取家和萬事興之意。還要分出一分給族中,充作公產。畢竟,她若是不擇嗣的話,按照規矩外九房家產除了在室女預留的一份,剩下的一半要歸入族中。

    等王珍帶道癡進來,王老太爺吩咐兩人侍立在旁,開口說了外九房選定嗣孫,是內十二房房主的庶子王瑾。

    對內房太爺來說,這旁支族人的事,不過是看個熱鬧,唯一好奇的是王青洪怎麼捨得將庶子過繼出去?即便是庶子,長大這麼大也不容易,看著孩子齊齊整整,也沒有可憎之處,畢竟十二房子嗣本就不茂。

    八老太爺與十老太爺聞言,臉色都有些不好看。八老太爺不滿的是,宗房越過他們插手旁支事務;十老太爺則是捨不得那十二畝良田。

    他打聽的清清楚楚,外九房共有十二畝地,其中良田兩畝、中田十畝。即便外九房招贅,嗣子與順娘夫婦平分家產,也能剩下六畝地。按照上田十兩一畝、中田七兩一畝計,六畝地就是四十五兩銀子。

    還有外九房的宅子,大大小小攏共十來間,即便屋子破舊些,也能值個五、六十兩。二一添作五,也是二三十兩。

    想著這六、七十兩銀子就要飛了,十老太爺只覺得心肝疼,剛想要開口反對,就聽族長接著說道:「既是外九房擇愛,對外八房與外十房總要予以幾補。祖屋不論,良田十二畝,市價銀九十兩,可折銀十份,與族中、外八房、外十房各一份,剩下任由七分嗣子與在室女均分。」

    這正合了時下規矩,即便十老太爺心有不滿,也只能冷哼一聲,望向王寧氏滿臉不善。外九房連一副嫁妝都置辦不齊,還能有餘銀?他才不信王寧氏能掏出二十七兩銀子。

    掏銀子的果然不是王寧氏,而是宗房長孫王珍。

    他舉著一個托盤,上面放了幾個錢袋,送到王老太爺跟前。

    王老太爺撿起一個,當中打開,裡面是三錠元寶,一大兩小,正是九兩之數。他點點頭,道:「外九房現下無現銀,這三份銀錢從宗房借貸,這一份九兩當入族產。」說罷,將錢袋子遞給王珍,示意他送到五老太爺跟前。

    五老太爺今年輪值,掌族中租谷錢糧事務。

    雖說銀錢不多,可這是正經的族務,五老太爺鄭重地接下,又望向負責記賬的十一老太爺。十一老太爺點點頭,示意會記下這一筆。

    剩下兩個錢袋,王老太爺依次打開,每個錢袋裝的也是九兩銀子,命王珍遞給八老太爺與十老太爺。

    八老太爺開始不肯收,眾人再三相勸,才紅著老臉接下錢袋;十老太爺的吃相則有些難看,緊緊地握著錢袋後,望向王寧氏與道癡的目光依舊不善,不知在尋思什麼。

    可惜的是,不管他還想要折騰什麼,都已經來不及,因為銀子不是那麼好拿的。拿了銀子,就要在出嗣的公證書上簽字畫押。那上面,可是清清楚楚地寫著,這次外九房擇嗣,已經知會同服外八房、外十房,取得諒解。如今嗣子既定,外八房、外十房日後不得就承嗣之事再提異議。

    十老太爺即便心不甘情不願,可也曉得自己開口反對,涉及宗房與十二房,也不會有族人站在他這邊。再說,這承繼過程中,並無半點不合規矩之處,即便鬧到衙門裡,自己也立不住腳。

    要是個無權無勢的族人,說不定外十房還能憑藉著人多勢眾,強行「應繼」;可王寧氏是朝廷旌表過的節婦,連族長都客氣相待,誰人敢逼她?

    朝廷的律法上,對於立嗣,也是以主家心意為主。

    十老太爺曉得大勢已去,狠狠抓著錢袋子,咬牙在出繼文書見證人的地方,署了自己的大名。

    出繼之事既無異議,剩下的就是入譜。

    王青洪面上極力保持著淡定從容,可是看到王老太爺鋪開族譜,執筆的時候,心下也不禁跟了一顫。

    他的兒子,標在自己名下,正式入族譜的日子,也是與自己斷了父子名分的日子。

    在他的名下,會註明「庶長子瑾,生母崔氏,出繼同族青洲為子」。

    當老族長撂下筆時,道癡體會不到王青洪父子情斷的感傷,反而像是放下了什麼,心裡一下子鬆快起來。

    做個被老祖母與姐姐依賴的嗣子,果然比做個家人嫌棄的庶子,心裡要舒坦的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