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送王寧氏去西山的,還是宗房長孫王珍。
他已經曉得此行是為道癡過繼之事,思緒複雜莫名。在他看來,即便是庶子,也是自家血脈,哪裡有幾個男人願意將兒子過繼給旁人。
之所以如此,多是有苦衷。
十二房的苦衷,多半落在王楊氏身上,楊家可是京官。
這些想著,王珍不免對王青洪夫婦腹誹不已,對於道癡亦心生憐憫。
這般想著,他對王寧氏就越發客氣,心裡想著以後能看顧就多看顧外九房一把,雪中送炭總是比錦上添花要好。
曉得外九房只有一對老僕,一個看門,一個多半是會被王寧氏留在家中陪伴她孫女,王珍便安排兩個健壯婆子隨車,想的是上山時攙扶王寧氏。
不想老人家是個不愛求人的,從家裡出來時,便拿了個手杖出來。
到了西山腳下,王寧氏沒有用人攙扶,不氣不喘地隨著王珍上了山。
西山寺上,道癡已經聽老和尚說了外九房的情景,對於王寧氏這個老太太,除了敬佩就只是敬佩。一個寒門寡婦,能教養兒孫兩代成才,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老婦人。
要知道,這個時候,讀書人多不少,可真正能取得功名的人數並不多。
不過想著老人家從城裡趕過來,路上還要耽擱些時間,道癡便先去後山擔水去。
挑到第四擔,虎頭憨憨地過來,道:「客、來……叫……」
道癡明白,這是老和尚在叫自己過去。他擦了把臉,先回齋房換了身乾淨僧衣,才走到禪室外,道:「大師父……」
「進來!」老和尚揚聲道。
道癡應聲進了禪室,便見屋子裡除了老和尚與王珍之外,還有個花甲之年的老婦人。
道癡只用眼角餘光掃了一眼,便低眉順眼地做乖巧狀。
不得不說,他這副長相即便不是俊秀無雙,可耐不住看著乖巧老實,難使人生厭。
王珍長子年歲同道癡差不多,想著這個從堂弟命運多蹇,忍不住眼中帶了慈愛。
王寧氏心中也暗暗鬆了一口氣,被指嗣子的不滿消了幾分,雖說不當以貌取人,可眉清目秀總比歪瓜裂棗要強。當看到道癡光溜溜的腦袋瓢,還有身上的僧衣,老人家的目光越發柔和。
人都有七情六慾,真正能做大心如止水的這世上又有幾個?
若不是信奉佛祖,常伴佛經,她也未必能咬牙熬了下來。她是虔誠的佛門信徒,對於在寺裡長大的道癡不由地就多幾分好感。
道癡近前幾步,對著老和尚做「合十禮」:「大師父。」
老和尚吩咐道:「還不見過這兩位施主。」
道癡應聲見禮,老和尚又指了指王寧氏道:「這位施主就是外九房的太孺人,有話要問你,你可如實作答。」
「是。」道癡應了一聲,望向王寧氏,道「:「太孺人請問。」
見他瞳清目正,行動之間,只有安靜祥和,沒有少年人的淘氣焦躁,王寧氏心中已經是八分肯了。畢竟國法族規所至,外九房總要選個嗣子的。
她沉默了一會兒,道:「開蒙了麼?」
道癡點頭道:「開蒙了。」
「都習過什麼書?」王寧氏接著問道。
「三百千都學過,四書五經也粗讀了。」道癡回道。
這下不僅王寧氏微露詫異,連王珍都忍不住多看了道癡兩眼。
隨即王珍明白過來,若是道癡真的不堪造就,祖父不會這般看重;若是堪堪造就,那有幾分才氣便也不稀奇,畢竟他父兄都是「神童」。他即便不能比肩,也當比常人多幾分穎慧。
王寧氏詫異的是,道癡寄養在寺裡,接觸三百千這些蒙書還罷,竟然還能開始學四書五經這些儒家典籍。
她看著道癡,道癡回望著她,目光不避不閃。
王寧氏垂下眼簾,道:「若是我命你耕讀傳家,不得舉業,你可願意應否?」
聽到這一句,老和尚與王珍都大感意外。這是什麼道理,親生兒孫逼著成才,過繼的反而要攔著不讓上進?
道癡沒有立時應答,而是面露沉思,「思慮」了一會兒,方道:「我不能應,還請太孺人見諒。」
王寧氏皺眉道:「你既打小養在寺裡,不過是粗讀幾本儒家典籍,功名心為何這般重?」說話之間,已經帶了不喜。
道癡不卑不亢道:「不仕則不勢。勢者,適也。適之則生,逆之則危;得之則強,失之則弱。苟安亦是一世,卻是不得大自在。」
王寧氏搖搖頭,道:「這世上,有失便有得,舉業固然體面,可讀書哪裡是那麼容易的,熬心費血,成與不成也在兩可之間。何不做早早放下,踏踏實實的過日子。」
這話中滿是唏噓、悵然。看來老人家心裡後悔了。
畢竟外九房王青洲與王大郎父子兩個的過世,都同科舉有牽連。王青洲是死在進京趕考途中,王大郎則是死在鄉試備考時。老太太心有忌憚,也是人之常情。
道癡能體諒王太太,卻不願意哄騙她。
「心靜則平,平則智,智則不亂,不亂則不衰。」道癡神色依舊平和從容。
王寧氏已經是紅了眼圈,想起了自己早逝的兒孫。不管是兒子,還是孫子,他們的心都「不靜」吧?念念不忘的,就是金榜題名、光耀門楣。覺得這是為人兒孫的責任,是讀書人的光彩。可造化弄人,這世上有太多的「求不得」。
眼前這個小小少年,只說「不仕則不勢」,對於自己想要利用科舉仕途出人頭地的想法,坦坦蕩蕩地說出來,不做絲毫修飾與隱瞞。不為家族,不為親長,只為了他要「大自在」。
可是,是什麼逼著一個十來歲大、性子平和的孩子如此?
想著道癡的庶出身份,打小養在外頭,嫡母王楊氏背後卻是京中高門,生父致仕鄉居,不用太尋思,也能從中猜到些什麼。
還有連族長都驚動,想必其中定有不平之事。
王寧氏心中對道癡越發憐惜,可是又怕他因所受不公而心生怨恨。內怨容易生外邪,再好的人品,變了味道,說不定就要成禍患。不管怎樣,那邊是生父嫡母,可怨不可恨。
因此,王寧氏正色道:「我外九房『清白』傳家,容不得奸佞狠辣之輩。不拘你封閣拜相,還是官居一品,但凡日後有不忠不孝之逆行,便不再是我九房子孫。」說到最後一句,是對著王珍說的。
畢竟她上了年歲,九房即便過繼道癡,自己在還罷,自己若是不在,沒有人能在壓制道癡。王珍是宗房長孫,未來的族長,可以為自己這句話做個鑒證。
王珍沒想到還有自己的事,一時不知當如何作答。
道癡答非所問道:「太孺人,我八字純陽,背負刑克之名,您不再仔細思量思量麼?」
王寧氏聞言,冷哼一聲,道:「若八字決定命數,那是不是八字不好的,落地就當直接溺死?不過是江湖術士糊弄人的說辭,哪個會當真?若是八字測命真的靈驗,老婆子也不會喪夫、喪子、喪孫。老婆子記得清楚,出閣之前,老婆子的娘家父母也曾請老道批過我的八字,說得天花亂墜,十全十美……可是現下,八字還是那個八字,旁人背後的說辭中,老婆子卻成了八字極硬的『孤雁』之命,連老婆子的丈夫與兒孫的故去,都成了老婆子刑克的緣故……若是信了這番說辭,老婆子豈不是早就在三十年前就上吊抹脖子……」
道癡道:「太孺人的意思,是收下我這個孫兒了?」
王寧氏點頭道:「收下了,收下了,我是個命硬的老婆子,你是個命硬的小小子,合該你命裡就注定是我的孫子。」
道癡聽了,便轉過身,對著王珍道:「大堂兄可做個見證,即便今日我入了九房,可但凡日後有不忠不孝之逆行,便不再配承繼九房香火,願受家族除名之懲。」
他的語調依舊平平,可神色間卻是不容置疑的堅定。
王珍也不禁跟著現了幾分鄭重,道:「這個見證我做了。」
王寧氏得了孫子,拉著道癡的手,一時有些看不夠,滿臉慈愛道:「好孩子,可有了大名?」
道癡聞言,望向老和尚,老和尚垂下眼簾,手中撥著念珠。
道癡心裡歎息一聲,面上卻露出微笑,露出一口小白牙,道:「孫兒名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