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晨,王振剛剛睡醒,張海流就火急火燎的告知王振。楊公公在東廠等他。
原本還惱怒吵醒美夢的王振,瞬間被這個消息給下了個沁涼。王振一直在等,自從那天晚上的任務以後,相信楊公公發覺了自己的價值。他就在等,等楊公公主動找自己,那麼自己的運程可就來了!
只見崩的一下,王振跳將起來。一邊抓著外衣往上套,一邊大聲的說:「快叫侍女過來幫忙!稍有怠慢我殺了她們!」張海流嚇了一跳,趕忙吩咐侍女僕人……於是乎,王振的同知府裡,紛紛鬧鬧的侍女進進出出,手慢腳亂。
東廠
王振一到屋子裡,就見到楊槐坐在太師椅上喝著茶水。王振立馬一個見禮後,分賓主坐下。楊槐也不想多說廢話,立馬直奔主題:「小振子,咱家有個事,還要勞煩你幫忙呀。」王振立即誠惶誠恐的道:「公公是屬下的大恩人,屬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楊槐不可置否的點點頭,親自把門窗關上。顯得慎重之極。
王振皺了皺眉頭,看來這件事情非同小可。而這時,楊公公坐了下來,盯著王振說話了:「咱家要你獨自一人,去山西。把鐵掌門門主劉不信的人頭帶回來!」「這……」王振吃了一驚,腦中思緒亂竄,猜測楊槐的用意。卻不得要領,遲遲沒有作答。
楊槐眉頭一皺,帶著些許怒氣的說:「怎的?害怕了?」王振猛然驚醒,暗叫自己怎的乳劑不差,突然惹出厭惡,急忙堅定的抱拳說道:「只要公公想要,屬下自當把劉不信的人頭帶回來!」心裡不禁叫苦,這劉不信是好殺的嗎?不說他手底下上百號能手,過千的門徒。重要的是,那山西就是鐵掌門的老巢。這不是往火坑裡跳嗎?
王振低著頭東想西想,楊槐那慢條斯理的聲音又傳了過來:「鐵掌門不識好歹。前些日子咱家還好吃好喝的供著劉不信,誰知道那麼快就反了骨。」王振雙眼一瞪,豁然明亮,低聲極其自信的說道:「莫非,和上面的兩個有關係?」這時,王振看得清楚,楊槐臉上露出了些許笑容。
看到此處,王振當即信心大振:「鐵掌門公然膽敢負了二皇子的好意,投靠大皇子那。本是一個威脅了。而前些日子,屬下與鐵掌門結了仇,正好永絕後患。」
楊槐臉上的笑容更加的燦爛:「說的不錯,不過這次的任務乃是機密,不可對外人透露分毫,包括其他公公。知道了嗎?」王振連連點頭。楊槐滿意的接著說道:「此去危險之極,可是咱家不能派人跟你去,一路上你只能以六扇門捕快的身份行事。」
王振聽得一愣,這也太高難度了吧。只有自己一人?!
心想也好,自己一人做起事情來也方便。於是抱拳說道:「屬下領命,這就去山西。」說罷,回頭正準備走人時,楊槐一句輕飄飄的話,卻是的王振嚇了一跳:「如果此事成功,你也不要再北鎮撫司當差了。來東廠效力吧。」
王振聽得渾身一震,半響才開口道:是……
走出了東廠的王振,身上的汗嘩嘩的流了下來。並不為別的,而是為了剛剛那句話……
看起來僅僅是一個承諾,實際上卻是一個告誡。至今為止,楊槐都還在懷疑王振的來歷。害怕他是大皇子身邊的習作。可是那天晚上的動亂,王振親手殺死了和大皇子親密無間的鐵掌門的女兒,才讓楊槐真正的放下心來,才開始考慮把王振收為心腹。
可是楊槐還是懷疑王振的能力,他並不想要一個只會耍寫小聰明,有幾手功夫的廢物。於是,安排了這次行動。
鐵掌門多年盤踞山西,是山西裡數一數二的大幫會。他的說話有時候筆朝廷還管用。想要孤身一人,在一個上千高手的幫會中,取走武功最高的頭頭。實在不是一般的難度。而且還要應付各種的情況,考驗王振的能力。
萬一死了,怎麼辦?死了就死了。楊槐不在乎。死了說明王振沒有成為心腹的價值了。只有活著,才有未來。這本就是不對等的交易。
王振甚至還能想到,此時如果去北鎮撫司的檔案室查找,會發現沒有了王振的名字。代表王振不是錦衣衛的人了。以免出了事情,漏了陷,連累到楊槐,連累到二皇子。而殺死劉不信,不僅僅為二皇子消除了大皇子的幫手,也是一個投名狀。這樣,東廠,二皇子他們,才敢放心得讓王振進來。
走出了東緝事廠地大門,王振狠狠的回頭看了一眼,流露出絲絲殺意。這麼多的心思算計,好不容易挨到了同知的高位,斂財也有了十足的規模。不想盡在今日,楊槐的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毀於一旦。這怎麼不叫王振心懷怨恨?原本他還打算,過些日子,等局勢穩定住了,便衣錦還鄉,好好搓搓那些故人的銳氣。可是,這任務一下來,一頭算計都成空。
要是一不小心,消失走漏,被上千人合圍,那可真是個死無葬身之地。逃?想要在佈滿大江南北的錦衣衛的眼線中逃?那還不如直接自刎呢。
如此一來,王振唯一的生路,也就是任務成功,帶著劉不信的頭顱面見督公。到時候,身份地位絕對比之前的同知高上數籌。可是,也等於告訴世人,王振,是個閹人。
事到如今,意識沒有退路。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
回到府邸收拾東西時,意外的發現,張海流和蕭懷谷兩人都不見了。許是收到了消息,趕緊的和自己撇開關係吧。
王振大概猜得到,楊槐放出的消息。無非是以下犯上,加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把王振剔出錦衣衛,歸為庶民。
歎了一口氣。看著空蕩蕩的院子,王振收起那一牛皮袋子的銀針。向著山西前進……
ps:我知道……這章很無聊……但是過度嘛……過度。接下來,就是王振的山西之行,一大串的伏筆,終於有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