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工業大明

龍騰世紀 崇禎與康熙,科技發展的比較 文 / 小酒淺酌

    不妨先來說說某些人瘋狂歌頌讚美的滿清主子康熙的一件逸事。看看某些人吹噓的康熙,究竟是怎麼開明睿智,聰慧無比,看看這個做了幾道初中水準的平面幾何題目就洋洋自得,就害的大小奴才們激動的頌聖肉麻詞彙,源源不絕,噴滾而出,說什麼是千古一帝之類,中國歷史上唯一對科技感興趣的封建帝王之類的。事實上康熙究竟怎麼對待科技呢?

    當時西方傳教士南懷仁看見滿清統治下,科學技術在中國殘敗沒落,甚至過去明朝已經取得的成果都喪失掉,實在看不下眼去,於是他把過去明朝翻譯編寫的大量科技著作加以彙編整理,並略微補充了一些他自己的翻譯和著作,編成《窮理學》,想呈現給康熙,並加以刊行流傳。就他的這部叢本身也不是他的新著作,主要還是明朝翻譯出版的書籍的彙集綜合,按照他的想法,明朝的崇禎皇帝能熱心鼓勵贊助的書籍,他現在又加以整理匯總,讓康熙過目一下,然後「鏤板施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明朝的崇禎組織人力對西方科技進行有組織有系統的大規模翻譯研究(這在後文說明),現在不必要求你滿清再去這麼做,那至少把過去已經做好的東西加以整理保存發揚流傳,總不是太難的事情吧。然而他,卻真的是熱臉貼了冷屁股,碰了一個大釘子!愚昧到極點的康熙,也確實呢看了或者說翻了這部書,然後怎麼樣呢?他就把書很輕鬆地發還給了南懷仁!.

    在《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的記載:「上曰:『此書內文辭甚悖謬不通』。

    明珠等奏曰:『其所云人之知識記憶皆繫於頭腦等語,於理實為舛謬。』

    上曰:『部復本不必發還南懷仁,所撰書著發還。』」

    就這樣,《窮理學》這套西方科技譯著的叢書,就因為康熙的愚昧,沒有被刊刻,不僅沒有刊刻,而且也沒有能完整保存下來,只剩下殘本,而殘本中一大部分都是1627年明代李之藻和耶酥會士傅泛際開始合作翻譯的《名理探》。說起來寫《康熙起居注》的那些御用奴才和文人們,留下這段記錄,本來是想作為康熙如何英明睿智的證據,現在卻反成了康熙等滿清主子奴才愚昧而又無恥嘴臉的標本,這大約是他們所萬萬想不到的吧。

    這裡提到的所謂「於理實為舛謬」的「知識記憶皆繫於頭腦」,其實在明代知識分子那裡,已是接近常識了。比如崇禎元年進士金聲(後在隆武元年被清兵俘虜,不屈而壯烈殉國),精通西學,曾經說過「人之記憶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明末思想科學巨人方以智(明末四公子之一,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曾受邀擔任南明內閣大學士,被清兵俘獲,不屈服,削髮為僧,在康熙十年,被滿清統治者抓捕,在「惶恐灘」——就是文天祥北上抗元路過,所寫詩句中「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中的惶恐灘——毅然自盡而死)的《物理小識》中也明確提到「人之智愚,系腦之清濁」。可笑的是,明代人早就知道的科學常識,到了滿清那裡居然就變成了「於理實為舛謬」!

    與此做對照,我們來看看明朝的崇禎皇帝又是如何。

    徐光啟在1629年給崇禎皇帝的奏折中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真是斬釘截鐵,字字有力!以翻譯為手段,以超勝為目標,這是何等氣魄,又是何等雄心!

    這一個主張得到了崇禎皇帝的全力支持。事實上,明朝的時候,中國民間和官方已經同時展開對西方科技思想書籍的大規模翻譯。在徐光啟生前,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圍繞著編寫《崇禎歷書》而對西方天文數學著作進行了大規模的翻譯和引入,這下面會介紹到。徐光啟死後,李天經接任了他在科學方面的工作,不僅繼續完成《崇禎歷書》餘下部分的編寫,而且按照徐光啟「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的原則,在明朝政府的支持下,繼續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對其他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譯。比如《坤輿格致》是在李天經主持下,湯若望和中國人楊之華、黃宏憲合作翻譯,共四卷。原著是德國學者阿格裡科拉的《礦冶全書》。《礦冶全書》共十二卷,是歐洲礦冶技術的一部經典著作,書中介紹了各種金屬的分離、制取和提純方法,也詳細介紹了各種無機酸的製法,包含有許多重要的化學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十二月,崇禎皇帝批示戶部將《坤輿格致》分發各地,「著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採取」,只可惜,隨著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的批示沒有辦法落實,連這本中國政府組織中西學者合力翻譯的書籍,在滿清統治下也徹底散失,在愚昧的滿清統治下,這是這種類型書籍的必然命運,《天工開物》都會在中國失傳,更不必說別的了。

    崇禎時期,明朝對待科技持歡迎積極的態度非常普遍,例子很多,舉例實在太多了。下面僅僅重點介紹一下《崇禎歷書》。

    1629(崇禎二年),崇禎皇帝親筆批准了徐光啟提出的宏大的修歷計劃,並且要求他「廣集眾長,虛心采聽,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務求綜合。」徐光啟奉崇禎皇帝旨,在欽天監開設西局,又於1629年-1634由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先後以以西法督修曆法。其間任用湯若望(德),羅雅谷(意),龍華民(意),鄧玉函(德)等修成《崇禎歷書》共46種137卷。

    《崇禎歷書》並非如某些人顧名思義想像的那樣,僅僅是一部歷書。更確切的說,這是一部在崇禎皇帝為首的明朝政府支持下修纂的一部引進西方數學天文知識的大型叢書。在徐光啟「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這個思想原則指導下,明朝政府開始了對西方的數學工程等書籍進行有意識有目標的大規模翻譯。在徐光啟看來,這些工作已經並非僅僅是為了修歷本身,他說「事竣歷成,要求大備,一義一法,必深言其所以然之故,從流溯源,因枝達本,兼能為萬務之根本」說的很明確,最後的目標是能成為萬務之根本。《崇禎歷書》正是按照這樣的目標來編寫的,它被分成了基本五目。

    第一,法原,這是基本理論,包括數學,天文,宇宙觀等各方面的基本理論

    第二,法數,這是天文學、數學用表

    第三,法算,天文學計算所必須的數學知識,主要是球面三角學和幾何學

    第四,法器,天文測量儀器和計算工具

    第五,會通,中國的傳統方法和西法的度量單位的各種換算表。

    正是為了實現「一義一法,必深言其所以然之故,從流溯源,因枝達本」,作為基礎理論部分的「法原」,佔據了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共有40餘卷,佔全叢書的1

    3。這在中國歷代修曆法中是絕無僅有的《崇禎歷書》採用了西方第谷天體運動體系和幾何學的計算系統,引入地球的概念,以及地理經緯度,引入球面三角形,區分冬至點和日行最速點,引入蒙氣差校正,採用黃道圈為基本大圓的黃道坐標系統,採用歐洲通行的度量單位。

    在崇禎歷書中《大測》、《測量全義》、《割圓八線表》、《八線表》、《南北高弧表》、《高弧表》引入球面三角學和平面三角學,《比例規解》《籌算》引入兩種計算工具,和過去徐光啟、李之藻等人翻譯的《幾何原本》《同文算指》《圓容較義》已經把西方數學中幾何,算術,計算工具等基本內容系統傳入了中國,而且這些工作中一大部分是在官方有意識的組織下進行。

    明亡以後,曾參與編寫《崇禎歷書》的西方傳教士湯若望無恥的把《崇禎歷書》剽竊據為已有,改名《西洋新法歷書》,獻給了他的滿清主子,可惜此人在滿清統治下也並未得到善終,1664-1669歷獄中被控以各種罪名,差點被凌遲處死,在監獄裡飽受折磨摧殘,最後雖然放出,但也終於在1666年因為經不起折騰而一命嗚呼。《崇禎歷書》在1634年的時候,跟歐洲的天文學差距很小。但是編完之後,200多年幾乎不變。後來清朝修訂過幾次,補充過零星的歐洲天文學知識,但是實際上我們完全脫離了歐洲天文學的進程。接著200年,我們幾乎原地不動,而歐洲這200年天文學發展如火如荼。《崇禎歷書》曾經有一個機會能夠讓我們跟國際接軌,但是因為滿清對待科學的態度,最終中國仍然失去了這個機會。我們一度跟國際接軌但很快又脫軌,最終等到鴉片戰爭結束,西方文學第二次大舉進入的時候,我們中國人幾乎不認識它了,因為我們落後了它200年。

    我現在不妨分別按照明清兩個朝代,來列舉一下,看看情況如何。

    一、在明朝出版的著述有:

    宇宙論方面的

    《乾坤體義》利馬竇,1614年出版

    《天問略》陽馬諾,1615年出版

    《寰宇始末》王豐肅1637年出版

    《寰有詮》傅泛際和李之藻1628年出版以上都是介紹托勒密-亞里士多德宇宙體系

    曆法

    《五緯歷指》羅雅谷1637年《崇禎歷書》中的一部第谷.布拉赫宇宙體系

    天文儀器

    《表度說》熊三拔1611年

    《遠鏡說》湯若望1626年上面是托勒密、第谷.布拉赫、伽裡略傳統

    地球知識

    《乾坤體義》利馬竇,1614年出版

    地理知識

    《職外方紀》艾儒略1623歐洲中世紀地理知識和16-17世界航海發現的地理知識

    人體生理解剖和心理學

    《性學粗述》艾儒略1637年

    《主制群征》湯若望1636年

    幾何學

    《幾何原本》利馬竇和徐光啟1613年

    算術

    《同文算指》利馬竇和李之藻1613年介紹西方算術,筆算

    測量學

    《測量法義》利馬竇和徐光啟1607年

    工程與機械

    《奇器圖說》鄧玉函和王徵1634年介紹16-17世紀的歐洲機械和工程

    《泰西水法》熊三拔和徐光啟1612年

    邏輯學與方法論:

    三段論演繹推理和辯證法《名理探》傅泛際和李之藻1631年介紹亞里士多德邏輯學與辯證法

    形而上學:

    十個範疇;四元素說

    《名理探》傅泛際和李之藻1631年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

    二、在清朝出版的著述有:

    天文儀器:

    《儀象志》和《儀象圖》南懷仁1674年

    地理知識:

    《坤輿全圖》和《坤輿圖說》南懷仁1674年

    動物習性:

    《獅子說》利類思1675年

    僅從數量的對比上來看,明朝的是17種書,而到了滿清的統治下,只有三種(或許勉強可以算五種)。從涉及的人員對比上,明朝這些科技著作,涉及12人,其中傳教士7人,中國人5人;而到了滿清時期,涉及的人員只有兩人,而且都是西方的傳教士。

    由此可見,說康熙時代科技有了長足發展的人簡直是在胡說八道。其遠遠不如動亂事情的明朝崇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