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是一門學門,謝家深諳這個道理,所以投其所好,不惜花費重金,討得兩宮太后的歡心。
可是現在徐謙也說要送禮,還自稱什麼君子之禮,就有些讓人覺得可笑了。
謝家那是家大業大,人家有這個本錢,想送多大的禮便送多大的禮,就如那份孤本道經,且不說要花費多少銀錢,單單耗去的功夫就不知道有多少。
這也正是因為謝家為了令謝詔成為宮中的乘龍快婿,知道必定繞不過王太后這一關,所以早在一年前就開始籌備,先是四下打聽王太后的喜好,然後對症下藥,一面讓謝詔苦讀道經,一面派了無數人在天南地北暗中尋訪,中途的轉折和所耗費的精力不知有多少,這舉整整一族之力的心血,如此功夫,也不過是博得王太后一笑而已。
而徐謙家中雖然算是殷實,可是財力有限,族裡人丁又少,人力更是有限得很,雖是解元,可畢竟也只是個解元而已,翰林院裡的清貴官兒多的去了,哪一個不比解元高明?他們能送什麼禮?
只是徐謙說得信心滿滿,彷彿只要自己的禮物拿出來,就能驚動四座一樣,卻不免勾起大家的好奇之心。
張太后道:「你要送禮,不知送的是什麼禮,不知哀家有份嗎?」
這本來只是一句玩笑話,藉以活躍一下氣氛,方才徐謙對王太后說要送禮,可是任誰都知道,有了王太后的一份,必定少不了張太后,誰敢厚此薄彼?
誰知徐謙這愣子居然搖搖頭,道:「回張娘娘的話,學生只備了王娘娘的禮物,未曾備下張娘娘的禮物。」
這一下子,寶相樓裡的人都驚呆了,甚至許多人連呼吸都已停止,落針可聞。
這個人……瘋了嗎?
你就算討取了王太后的歡心,卻是怠慢了張太后,這要是傳出去,張太后的面子往哪裡擱,你會有好果子吃?
張太后雖是恬靜的性子,此時也不免有了幾分怒意,慢悠悠地道:「哦?你這解元好不曉事啊。」
徐謙卻是道:「請張娘娘明鑒,學生沒有為張娘娘備下禮物,是因為張娘娘歷經三朝,邀寵無數,所見識的珍寶更是無以數計,昭聖太后,地位尊崇,譬如天上王母,學生既無仙桃,豈敢隨意撿一些俗物奉上?」
這一句話……
卻是說,謝家的那什麼傳家寶乃是俗物,而徐謙將張太后比作天上王母,不敢隨意送禮唐突,實在是大大的拍了一下馬屁,若是換做幾年之前,正德皇帝還在的時候,這種馬屁是起不到作用的,可是現如今,太后有了北宮南宮,這一句話殺傷力對張太后卻是巨大。
不錯,她乃孝皇帝時的皇后,正德時的皇太后,嘉靖朝的昭聖皇太后,地位已經超脫,一般的禮物怎麼好獻上?
對於張太后這樣的人來說,又會稀罕什麼東西?謝家的傳家寶也只不過勾起她的一點興趣而已,多半用不了兩天也就膩味了,以她的身份和資格,這世上的禮物還真沒有什麼能讓她瞧得上眼。
最緊要的是,徐謙咬住了昭聖二字,其中的心思,未嘗不是告訴張太后,雖然沒有送禮給她,不是因為怠慢,而是因為她的地位在徐解元的心目中實在太高,非怠慢,只是不敢唐突而已。
這一句話比什麼禮物都要珍重,也更讓人覺得享用。
只是……
張太后側目看了一邊的王太后一眼,慢悠悠地道:「你這書生真是信口雌黃,嘴裡跟抹了蜜似的,讓人打不得,又信不得。」
這仙音之中雖是帶著幾分埋怨,可是張太后的心思卻是心花怒發,對徐謙的觀感竟是直接提升了數節。只是這時候,她卻不能表現出這種心思,只得小心隱藏。
張太后是高興了,可是王太后的臉色卻是僵住,徐謙那話是不是表示她會稀罕徐謙的禮物?
這姓徐的當真是巴結了一個卻又得罪了一個,巴結住了張太后,卻是把王太后得罪死了。
宮中兩個太后,本來就在暗中較勁,現在徐謙把張太后比作了王母,那她王氏也是太后,難道就是凡夫俗子?
王太后這個人最要的就是面子,或者說她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認同,也正因為如此,王太后進京,聽說朝廷不打算按照大禮迎接,轉過身便要回安陸去,最後逼迫得百官非要讓步不可。
正如一個暴發戶,有了銀子,就免不了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巴不得到處認親戚,但凡是和自己同姓,就免不了要攀附一下,以顯示自己是真正的貴族。
可是徐謙這傢伙居然抬高張太后,抬高張太后的同時已經是不自覺地把她王太后狠狠地踩了一腳,雖然張太后的規格比她要高,畢竟是昭聖太后,可是當著她的面,誰敢把這種事拿來說事兒?
王太后冷冷一笑,正要發作,此時徐謙卻道:「王娘娘,學生這份禮比較別緻,怕是還要勞動王娘娘耗費些心力,這是今夜凌晨從杭州送來的明報,請王娘娘一觀。」
他從袖子裡拿出一份報紙,隨即轉交侍立一旁的太監,繼續道:「這份報紙,是前日清早刊發的,其中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乃是學生恩師於喬公所作,還請娘娘指正。」
聽說送的是報紙,王太后更是不悅,她突然意識到,這個姓徐的是來踩場子的,莫非是要學那些清流,拿自己來博個清名?
王太后本想拒絕,再把這沒眼色的東西趕出去,可是徐謙提到於喬公,卻讓王太后不得不打消了這個念頭,於喬公便是謝遷,謝遷是誰,王太后怎會不知?這是連王太后都不得怠慢的人物,畢竟此人威望太高,不容忽視。
王太后只得忍住心中不喜,道:「拿來看看。」
報紙送上,王太后打開報紙第一版,便看到一篇文章,《高德公列傳》,看到這裡,王太后頓時變得凝重起來,這位高德公正是她的父親,如今已經仙去,可是身為女兒,看到父親尊號列於報紙之中,卻也不得不小心了。
緊接著她繼續往下看:高德公王龔,琅邪王氏之後也……
只看這一句,王太后頓時喜上眉梢。
王氏到底出自哪裡,其實王太后一直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她是小戶出身,父親只是個窮酸秀才,只是後來被興獻王看上,這才借此一飛沖天,可是報紙之中卻是將他們王家考據為琅邪王氏之後。
這琅琊王氏出自姬姓,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時人稱為「王家」,子孫遂以「王」為氏。從宗敬下傳到十五世為王翦,王翦與其子王賁、孫王離,三代皆為秦國大將,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功勳之臣。秦末,王離之子王元為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徒臨沂」。到了漢朝的時,王家為官者亦是不少,而王氏真正鼎盛時則是晉朝,晉時所流傳的王與馬共天下的王,便是指琅琊王氏,不但權傾天下,更是出過王羲之這樣的文豪。若是論起天下十大豪族,只怕這琅琊王氏定能佔據一席之地。
王太后一直有些自卑心理,其一是自己出身不高,其二是名不正言不順,可是這報紙中的第一句就為她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她王太后原來並非是不知從哪裡來的野路子,竟也是望族之後,而且還是豪門中的豪門,只是到了父祖這一代家道中落而已。
想想看,唐時連開國皇室李家都迫不及待的給自己尋老子來做自己的祖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繼位,這傢伙倒是有想認朱熹為祖宗的心思,不過後來覺得年代並不久遠,畢竟不如人家老子那般歷經千年,已經無跡可查,最後只能作罷。可見對於古時的人來說,無論你是公卿王侯,還是庶人百姓,對於這祖宗都極為看重。
王太后只看這琅琊王氏四字,頓時感覺自己不由的提高了不知多少的層次,竟是自己都有些相信,忍不住頜首點頭道:「謝學士寫得真好。」
緊接著她繼續往下看,其中有一件高德公的軼事,說是高德公年少時,家貧,趕考途中遭遇一廟,於是借宿於廟中,第二日要走,卻被僧人攔住,對他說:「爾有大貴之相,何故老而無為。」
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你明明貴不可言,為什麼年紀這麼大,卻碌碌無為。
這位僧人覺得奇怪,卻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樣,卻分明是在進行某種暗示,暗示王太后未來必定飛黃騰達,可是這麼一個小小軼事,卻是婉轉的道出了另外一層意思。
王家必定大富大貴,且貴不可言,這是老天早已注定好了的,而這僧人不過是個托詞而已,就如武俠小說中的世外高人總會尋個窮小子說一句爾骨骼清奇一般。
……………………………………………………………………………………………………
第一章送到,五點爬起來碼字有沒有,月票榜上人家的月票都在飛漲有沒有,老虎的壓力很大有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