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章出頭鳥
艾靜一聽覺得也有道理,韓小胖沒有什麼意見,嘿嘿笑了笑:「狗娃,你是、是上過大、大、大學的人,我聽不懂,可、可我娘說、說了,跟著你肯定有、有前途。」
趙歪歪一聽,心說你母親這算盤打的精明啊。
三個人統一了計劃之後,趙歪歪就把今年剛剛收拾的兩畝地交給了爹一畝多,讓爹繼續種植農作物,自己留下了一塊六分的地,用來種植西瓜。
一些村人聽說後,都不知道趙歪歪葫蘆裡賣的什麼藥,趙牛根也是在趙歪歪解釋了半天,才半信半疑地答應了。幸好是六分地,要是多了,趙牛根肯定不答應。
時間一晃就到了四月份,天氣漸漸轉熱,趙歪歪的六分西瓜地也在村人的各種質疑中完成了種植。
去年種植藥材的趙大山,還有七八戶的村人也都陸陸續續收穫了藥材,都賺了一些錢,一個個對趙歪歪感激不盡。
趙大山和其中幾個就問趙歪歪今年種植什麼合適,趙歪歪說藥材,有人就問,不是說要不行了嗎,趙歪歪就回答今年都準備種植藥材,明年才可能大批種植,所以今年種植還是可以的,明年就不行了。
大家按照自己家的情況抽出部分地種植必須的農作物,其它的幾畝地平整了一次,趙歪歪幫著買了藥材種子,這些人都是極信任趙歪歪的,趙歪歪也是真想幫村人致富,但是,他從回家到現在發現一個制約龍王溝發展的大問題:路。
他想只要村裡大家有錢了,誰不願意將路修好,造福子孫後代。現在的路,什麼東西也出不去,外邊的東西也進不來,一下雨,全是泥濘,根本無路可走,還談什麼發展。
就這樣,趙歪歪一邊幫村人選種子,一邊開始暗暗思索修路的事。聽說很多村都響應國家號召開始村村通計劃,必須在未來幾年內每個村都有公路通過。趙歪歪覺得這是個機遇,必須抓住,能趕在前面就盡量趕在前面。
說來也是湊巧,一周後村裡大喇叭就開始廣播上級關於村村通修路的事,說本村修路需要大家配合等等,總之說了一大堆政策之類的,大多數村民也聽不懂,也不去仔細聽,他們不關心什麼什麼政策,只關心要不要自己出錢。
最後聽到說不需要出錢,但每家要出一個勞力,幾輩子走怕了泥路的人自然覺得是天下掉餡餅的好事,出錢沒有,但出力氣他們自然不會拒絕。
勤勞樸實的農民開始每家找出一個勞力去報名,因為鄉里說了,哪個村先報上準備好的各種材料,就先審批哪個村的。
在這一點上,龍王溝的人空前的一致行動,很快每家都出了人,等著鄉里給審批。審批很快下來了,通告上說三個月後開始修路,到時候各種機器會調過來沿著劃定的路線開路,大家見上邊修路歷程只有2.6公里,正好從公路上接到龍王溝的村北,連到另一個村莊的村外,剩下的就是那個村的事了。
這一條路,就修到這裡,進不了村,大家問村長就差這麼點,為什麼不讓修到家門口。
村長說因為這條公路的路線在這裡一直延伸串聯附近一些村,總不能為了一個村繞來繞去的吧,再說路線都是定好了的,本村的撥款也就到這裡,如果大家想修到家門口,就需要自己掏錢續接了。
眾人一聽原來的熱情都失去了一半,不過一想總比原來近多了,遠的也最多步行一里地就上公路了,近的幾步就到,尤其是下雨什麼的,不用再泥裡來泥裡去了。所以大家也只是口頭表示一下不滿,便散去了。
幾代人的泥路終於要到頭了,一些村人感歎著黨的政策好,農村的小日子越來越好了,以後兒孫有福了。
可是,大家沒有想到,這路一修起來,打通了與外邊的聯繫,他們的兒孫就開始好奇的想出去看外邊的世界了,而且很多都是出去了就不再回來。不知道村頭夕陽下拄著枴杖的等死隊半年接不到兒孫一個電話時,會不會互相調笑怪修好的路呢?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本來以為修路如此順利,沒有想到最後又留個尾巴,趙歪歪考慮的比村人都遠,如果修到家家戶戶門口,將來多方便,未來只靠天吃飯肯定不行,將來必須要跟外界打通,應該讓商品意識進入村人的大腦,幾十代人苦過來了,不能再保守了。
所以,趙歪歪晚上找村長商量,號召動員大家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捐款也要把路修到家門口,將來大批量的農作物就可以跟外邊談好購銷,人家大車一來拉走,多省事。而且數量大了,就有了談條件的資本,不像是現在零散賣給一些小商小販,價格低的可憐。
村長覺得有理,但直覺告訴他這事沒有那麼好辦,這裡的人,你讓他出力可以,你要讓他掏錢,可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口袋裡那點錢都是一個個在地裡摳出來的,來之不易啊。
趙歪歪回家跟爹商量帶頭捐款的事,趙牛根一聽就瞪起了眼:「歪,先不說我捐不捐,帶頭是萬萬不能的,槍打出頭鳥,你沒有聽說過,老話都是真理,捐款也得等有人了,跟著人家捐。再說,你帶頭捐多少,多了虧,少了丟人,你一帶頭,別人不捐吧,看著人家面子上不好看,背地裡不罵死你,這事沒的商量。醜話先說前面,不但我不帶頭,你也不准帶頭,要是你小子敢帶頭,就別進我這個家!」
趙歪歪一聽,得,老爹這工作都進行不下去,更不要指望去說服別人了。
但是他很清楚這路對未來龍王溝的重要性,所以,不管多難,他都要想法找突破口。現在只好先放放爹這邊,看看別的地方有衝破沒有。
現在的艾靜正按照趙歪歪的思路跟她爹講捐款修路的事,艾繼平喝了一口水:「現在到底是我們老了,你們這些小年輕看問題跟我們就是不一樣。咱家是修也好不修也好,看大家吧,如果都捐,咱們就捐,如果沒有人捐,那咱們也不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