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臥龍戰記

龍騰世紀 第三十六章 虎與狼(一) 文 / 霜明雪and羅冠中

    更新時間:2013-04-07

    劉宏的葬禮是在一場淅瀝瀝的秋雨中進行的。德陽殿外,黑壓壓的匍匐著數千人,最前頭的官員們皆是全身素鎬,穿著白色單衣與白色頭巾,頭上無任何冠冕。而劉宏的遺體由太常寺的寺卿小心翼翼的經過沐浴、飯晗、盤冰、小斂、大斂等諸多禮儀,最後被安放在德陽殿正中央的靈柩中,按照禮制,何皇后和董皇后帶領著諸宗室女子於靈痛哭。

    大殿外,袁隗則手奉《尚書?顧命》高聲宣讀著:「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懌。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憑玉幾。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

    袁隗宣讀完畢之後,一位年紀尚幼的男孩在張讓的牽引下緩緩步入德陽殿中,隨著小男孩的邁入,殿中的眾人旋即止住了哭聲,皆是低著頭,卻又悄然目不轉睛的望向來人。

    「辯皇子,請站在這裡。」走到一旁,張讓鬆開手,輕輕指向那樽放著劉宏遺體的靈柩對身邊的小男孩開口道。

    小男孩自然便是劉宏的長子劉辯了,今日之事他自然已經為母后百般叮囑,只見他一步一步的走到靈柩前,然後沉穩的望著面前的眾人,展現出一絲與之年紀不相符的穩重,而舉手投足間亦是隱隱帶著一抹上位者的氣勢來。

    「大行皇帝德配天地,光照上下。不獲胤嗣之祚,早棄萬國。擇賢近親,考德敘才,莫若皇子辯,年十三,嶷然有周成之質,春秋之義,其以辯為大行皇帝嗣!」張讓從懷中取出一卷黃色卷軸,來到大殿之中,高聲誦讀起來,聲音雖不大,然而大殿中靜謐無聲,他的話一字一句的清晰落到所有人的耳中。

    俄而,兩位宮娥來到劉辯身邊,緩緩攙扶著這位小皇帝走到堂上的龍榻上坐下,然後再攙扶起剛才還伏在地上痛哭的何皇后,來到龍榻側後方早已準備好的太后位,二人正準備要扶何皇后坐下,何皇后卻是雙臂使力,掙開兩名宮娥的手,緩緩轉過身鳳目中精光閃爍,掃過大殿之中眾多昔日與自己平起平坐、而如今只能匍匐在自己腳下的嬪妃們,臉上不自覺的閃過一抹若有似無的得色。

    待到劉辯和何皇后各自就位,太尉楊彪緩步入到殿中,雙手高捧著一物,正是那枚由和氏璧所刻、從秦始皇之時便流傳下來的傳國玉璽。秦漢時期必須要有了此物,君王的即位才能被視作正統。楊彪東面跪授劉辯玉璽,這也標誌著劉辯正式即大漢皇帝位,成為又一位少年天子。

    其後中黃門掌兵以玉具、隨侯珠、斬蛇寶劍授太尉楊彪,楊彪起身走出德陽殿,告令群臣。

    「萬歲,萬歲,萬萬歲。」百官見到太尉持隨侯珠、斬蛇寶走出大殿,皆是不約而同的高呼萬歲。何進跪在百官最前方,因此任誰也看不到他眼中閃過的自得意滿之色

    蕭瑟的秋風之中,簇擁著白蓋車的送葬隊伍緩緩駛出洛陽城北門,來到早已修建好的文陵之外。文陵乃是依山開鑿,所依之山是為邙山,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在雒陽西北,去洛陽二十里,乃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東漢王朝便有數字帝王的陵寢在此山之中。

    劉氏宗親將劉宏的靈柩送入陵寢之中,一干內侍緩緩將陵墓的大門闔攏,再也沒有一絲光線能照耀到其中,至此大漢朝便正式告別了這位十二歲便登基為帝、在位二十餘載的君王。

    三公為劉宏議定的廟號為度宗,謚號為孝靈皇帝。用「靈」字來稱呼劉宏,也不知算不算是一種諷刺。

    喧囂片刻之後,浩大的隊伍緩緩離開文陵,邙山再次歸於冷清。遠處,一輪血紅的夕陽緩緩落下,只留下些許餘暉撒過巍峨的山脈,留下無盡的落寞之色

    **********************************************************

    世人皆言:一代新人換舊人。佛家亦是有語:人死如燈滅。新的君王即位,那麼第一件事便是要抹去舊時代的所有印記,所以更換年號就是所有君王即位後的第一件大事。

    只是對於新帝第一個年號定為什麼,朝堂上卻有了一番不同的爭論。

    本來太常寺的鴻臚卿等老學究們研究了許久,進諫說可將年號定為「昭寧」,董太后聽了深以為然,說是大漢朝自中平元年黃巾之亂陡起,已然動盪許久,昭寧二字對於需要安寧和修養生息的大漢朝時局甚為貼切。

    然而何太后(也就是劉辯生母何皇后)卻是持反對意見,不知是何人為她想了一個「光熹」的年號。熹者,光明也,在何太后的眼底,在自己兒子的領導下這大漢朝的前景必是一片光明,因此她堅持應該定此為年號。

    因為劉辯尚幼,按照慣例,由太后輔政。這樣問題便出現了,在年號這個事情,兩位太后皆是爭執不下,誰也不肯退讓半步,那麼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董太后年長德高,乃是先帝劉宏的生母,先帝在世之時,她在後宮中一向是說一不二,如何看得起其它宮人;然而何太后卻是當朝天子的生母,有道是母憑子貴,如今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何太后自然覺得自己應該凌駕於後宮所有人之上,自然亦是不會妥協。

    就在兩個女人僵持不下,將此事放在朝議上與眾大臣商議之時。何進卻是首先站了出來,旗幟鮮明的支持定「光熹」為新帝年號。

    而何進一出言,朝堂上頓時形成了一邊倒的局面,除了少數默然不語的朝臣,絕大多數官員都附議何進所言。

    眼看眾怒難犯,董太后無奈,只得勉強同意以「光熹」為劉辯登基後的第一個年號,不過任誰也看得出她心中的慍怒,甚至拂袖而去之時,連睬也未睬身側的何太后一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