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正文 第042章 德意志帝國滅亡 文 / 落雨流痕

    佔領了整個哈薩克斯坦之後,中**方立即對這一地區倖存的人進行了驅逐,全部都驅逐到了俄國境內。

    中國也不需要這些人。

    接著中華民國立即準備進行移民,移民工作開展得非常迅速,全國各地那些混得不怎麼樣的民眾,踴躍到移民局報名。

    哈薩克斯坦,有無比豐富的資源,這些資源現在都是財團的。

    其中石油儲量達到了80億噸,其中最大的卡沙干油田石油可采儲量達10億噸,天然氣可采儲量超過1萬億立方米。

    哈薩克斯坦煤炭資源地質儲量1767億噸,後世排在中國、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南非和烏克蘭之後,位列全球第八位,占世界總儲量的4%。後世探明和開採的煤田有100個,其中的大部分煤田分佈在哈薩克斯坦中部(卡拉干達、艾斯基巴斯圖茲和舒巴爾科裡煤田)和北部(圖爾蓋煤田)。

    鈾的資源也非常豐富,超過150萬噸,排在世界第二,澳大利亞排在第一,加拿大排在第三。

    哈薩克斯坦黃金儲量豐富,已探明儲量約1900噸,居世界第八位,佔全球黃金儲量的3%—4%。

    哈薩克斯坦銅礦已探明儲量為3450萬噸(占世界儲量的5.5%),列智利、印尼和美國之後排第四位。

    哈薩克斯坦目前探明的鐵礦儲量有91億噸,儲量排世界第六位(前5位為俄羅斯、澳大利亞、烏克蘭、中國和巴西)。哈薩克斯坦的鐵礦屬於富礦,鐵精礦含量可達65%左右。哈薩克斯坦地質學家預測,其鐵礦遠景儲量為150億噸,其中約60%為富礦和易選礦。

    石油、黃金、銅礦、鐵礦、鈾礦,這些資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中國是一個缺少銅礦的國家,不過自從拿下了印尼。現在又拿下了突厥地,也就是哈薩克斯坦之後,已經不缺銅礦了。

    中華民國的銅礦資源已經非常豐富了。

    在鐵礦的問題上,以前中華民國儘管有不少鐵礦儲量,但富礦太少了,只有海南等少數地方有一些富礦。

    而哈薩克斯坦的91億噸鐵礦石,大多都是富礦,這對中華民國來說太重要了。

    加上中華民國在印度、澳大利亞的佈局,中華民國未來的發展也不缺少鐵礦石了。

    至於石油,那就更不缺了。

    當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源就成了最重要的東西,沒有資源就發展不起來。

    對於中華民國來說,現在手上資源太豐富了。不管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還是鐵礦、銅礦。都不再缺乏了。

    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財富從地底下挖出來。

    開發無非就是幾個步驟,先修路,公路、鐵路,然後用大型挖掘機把煤炭、鐵礦石從地下挖掘出來。

    露天開採技術在中華民國已經用的比較熟練了,這一年財團造出了斗容達到30立方米的挖掘機。採礦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幅度提高。

    加上冶金技術的發展,中華民國的鋼鐵成本絕對是最低的。

    這一年中華民國的冶金規模再次暴增,實在是市場需求量太過瘋狂了,財團前些年大規模建設的礦山、鋼鐵廠都陸續大規模投入生產,這一年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超過1億噸不是問題。

    大量的鋼鐵生產出來後。製成各種鋼鐵製品投入市場。

    農機、汽車、建築鋼材、造船、軍工,這些領域的鋼鐵供應都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但是還是有部分缺口。而且需求還在增加。

    在這樣的情況下,財團所做的就是繼續加大鋼鐵產量。

    「我們目前拿下了整個突厥地,那裡是一個非常合適發展鋼鐵生產的地方,能進一步的降低鋼鐵生產成本。我們的產業可以調整一下。沿海的鋼鐵廠主要負責東部地區的鋼鐵供應,以及用於鋼鐵出口的生產。我們在突厥地的鋼鐵基地。則主要負軍工生產,以及對西部的鋼鐵供應。同時也負責一部分出口。」周子躍向江渝提交了一份產業調整計劃。

    這個產業調整計劃當中,軍工業開始大規模向中亞地區轉移。

    「從中亞出口確實是不錯,離歐洲比較近。」江渝點頭道,周子躍指了指地圖說道:「要是軍方能打到高加索去,我們獲得了黑海入海口的話,出口歐洲就更加方便了。」

    「那還得在等等吧!起碼得等到明年。」江渝笑了笑,「現在對紅色毛熊開刀還不是時候啊!我們的野戰軍還沒有訓練好呢!」

    「現在經濟發展局勢比較好,少打仗也是好的。」周子躍說道。

    「不過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打仗。」江渝對周子躍說道:「我打算明年讓軍方在西北修一條四軌鐵路到中亞行政區去。以後,再修一條高速公路到中亞行政區,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快速的將部隊和作戰物資運到前線去了。」

    「我覺得高速公路可以放一放,等到經濟蕭條的時候再修。」周子躍建議道。

    「我也是這麼覺得,不過兩條雙軌鐵路肯定是要的。」、

    現在中華民國的鐵路幹線都是建成雙軌的了,單軌鐵路有撞車的風險,雙軌鐵路則是靠左行駛,這是考慮到地球運轉時的力場問題,靠左行駛不會出問題。

    在經濟繁榮的地區,雙軌鐵路不僅是幹線,連支線都可能是雙軌的。那些地區的幹線,已經有不少線路被建成四軌的了。

    就像後世,廣深鐵路是八軌的。

    但經濟越發達,運輸量越大,鐵路自然不是一兩條就能夠滿足的。中華民國的四軌鐵路,主要還是出現在東部地區。

    隨著泡沫經濟的產生,中華民國的發展速度之快,市場之繁榮,讓那些民資都瘋狂了。因為鐵路很賺錢,所以民資都在瘋狂的投資鐵路建設。

    財團原本控制的鐵路,很多邊上都出現了民資的鐵路,就緊緊挨著。

    並且這些民資還在到處開發那些沒有開通鐵路的地區鐵路,這一年中華民國的鐵路公司已經多達100多家了。

    等於說,起碼造了一百條鐵路,有的可能是幹線鐵路,有的可能是支線鐵路。

    這些鐵路互相連接,又各自經營。

    財團有一個鐵路管理系統,每個公司都在使用這個系統。因此鐵路雖然到處都修了起來,但並未出現混亂的局面。因為各個鐵路公司經營自己手上的鐵路,都是得按照鐵路系統來進行的。

    按照鐵路系統來運輸。並不會損害這些鐵路公司的利益,財團也沒想過靠這個來從民資鐵路身上咬下一塊肉。

    吃相不能太難看,財團反正已經挖好坑了,先把民資養肥了再說唄。

    因為鐵路投資很被看好,而老百姓手上的錢又多了。地方集資建設鐵路的風氣再次又被點燃了。

    也許是好了傷疤忘了痛吧!

    上一次鐵路股災實際上沒過去幾年的。

    不過民眾們看到的還是現在鐵路的賺錢,懊惱當初沒有堅持住,如果當初堅持住不賣鐵路股票的話,現在可就賺翻了。

    鐵路投資風潮的再次點燃,使得中華民國的鐵路公司還在繼續增加。

    各種鐵路線的建設,在民資的資金投入下被建設了起來。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也在建設鐵路,不過是軍方出面,主要也就是出於戰爭考慮的戰略鐵路。

    財團也在不斷的建設鐵路。財團建設的鐵路,現在變成了那些用來運輸原材料的路線,例如在東北鋪設運輸木材的鐵路,在北海行政區鋪設運輸礦石的鐵路等等,這些鐵路大多都是重載鐵路。

    中華民國的重載鐵路。大部分都是財團建設的,剩下那部分則是軍方建設的戰略鐵路。

    在軍方、財團、民資都在修鐵路的狀態下。這個國家的鐵路長度正在飛速增加。

    歷史上美國四十多萬公里的鐵路,實際上也就是這麼搞出來的。

    民資算是普通鐵路的主力,然而民資在競爭上也是比較盲目的。很可能這條鐵路線已經不需要更多的運輸力,他們卻依舊擠了進去。

    為了避免民資過度的浪費資源,因此財團對各個鐵路工程都有評估,一些實在沒必要建設的鐵路那就讓政府出面叫停了。

    要被叫停的也不多,畢竟腦殘的投資者也不是那麼多,現在到處都有比較好的鐵路建設項目,想找個投資回報不低的鐵路線路也不是太難。

    隨著鐵路系統愈加完善,鐵路開始呈現出開始向鄉鎮修建的趨勢。

    因為很多礦產之類的都是在鄉鎮、郊區,一條鐵路支線修好後,這些支線有可能會直接連到那些礦場去。

    那些礦場挖出礦石之後,直接用鐵路運到支線火車站,然後直接運往其他地區。

    也有的鐵路是局部鐵路,例如礦場與鋼鐵廠相連,煤礦與鋼鐵廠相連,鋼鐵廠煉出鋼鐵之後,直接用鐵路運到全國各地。

    儘管中華民國的貨車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貨車普及程度也是最大的,但是鐵路確實有這個時代所無法取代的作用。

    公路勝在靈活,鐵路則勝在運輸成本比公路低,船運則是運輸成本最低的。

    後世中國的鐵路運營方式就不是那麼靈活,很多商人也都知道鐵路運輸成本低,但是他們普遍都苦惱的是,鐵路運輸太麻煩的。

    這種麻煩,無非就是上下車,以及趕時間的問題。

    因為中華民國的鐵路公司比較多,形成競爭局面,很多地方都是一條線路有兩條鐵路,這時候就看誰更能攬客了。

    顧客可能不是很熟悉鐵路運輸,這時候得鐵路公司派業務員協調,採取一種傻瓜模式的運輸。顧客只需要把要運輸的貨物用集裝箱貨櫃車運到火車站,鐵路公司即幫顧客將貨物運到目的地,然後再安排貨櫃車運輸。

    集裝箱系統的出現,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鐵路運輸的一些麻煩事。儘管鐵路還是不如汽車運輸來得靈活,但運輸大宗貨物卻是非常方便。

    穀物、煤炭、礦石、木材、鋼材等等大宗貨物,基本上都是靠鐵路進行長途運輸。

    公路的建設也很迅速。公路也是可以收費的,所以也是民資投資的重點方向,隨著工程機械的出現,不管是鐵路還是公路,修建成本都在不斷降低,修建效率也在不斷的提高。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實際上就是交通。

    道路就像是一個個血管、脈絡,能將養分輸送到各個部位,一個國家是否發達,也主要看運輸能力。

    中華民國除了讓民資貸款修路。還充分的調動其他民資,號召有餘錢的民眾踴躍投資,從而使錢能夠充分的流動起來。

    在內部普通運輸系統普及起來之後。軍方就得修戰略鐵路。

    當全面戰爭爆發後,以中華民國這種打仗傳統,是從來不節約彈藥的,對戰爭物資的需求量很大。

    所以當大量兵力集中在一個方向的戰場上時,國內的物資要運到前線。這種爆炸性的扎堆,就得有足夠多的戰略鐵路來運輸。

    因此江渝打算在西北建立四軌鐵路,以後甚至可以增加到六軌,並建立一條高速公路出來。

    這樣等全面戰爭爆發後,就能將各地匯聚在一起的物資快速運往前線。

    至於高速公路這東西,二戰時就出現了。希特勒就建了一條高速公路出來,不過並不是很長。

    中華民國建設這條高速公路也是需要的,這樣可以讓部隊快速的調動。物資也能更快的到達前線。

    當戰爭出現了閃電戰之後,戰爭打的就是速度。

    你比敵人更快,你就能贏。

    特別是閃電戰這玩意,一天就推進五六十公里,已是與傳統戰爭不同了。對付一些小國家,也許一個月戰爭就結束了。一個月的密集戰鬥。所需的物資自然是非常巨大的,是沒什麼時間讓你慢慢運的。

    ……

    在全世界的矚目下,這一年夏末,協約國發動了對興登堡防線的攻勢,經過幾個月的空中戰鬥,德國空軍已經是非常疲軟了,基本上丟掉了大部分地區的制空權。

    當協約國發動進攻時,德國空軍基本上被清理出了進攻區域的上空,協約國的飛機掩護著大量戰車,如鋼鐵洪流一般湧向興登堡防線。

    興登堡防線修得非常堅固,作為此時德國的掌權者興登堡,最高統帥部的司令,興登堡自然不會願意看到以自己命名的防線被攻破,因此傾斜了的大量的資源。

    不過塹壕戰,已經是落後時代的東西了。

    在滾滾洪流中,興登堡防線最終還是被攻破了,為了攻破這道防線,協約國付出了七十多萬的傷亡,而德軍只傷亡了不到三十萬。

    興登堡防線被攻破,就如同一顆炸彈在德國轟然引爆了。

    容克貴族們堅持不住了,容克財團並不是一個人說得算的財團,但大部分容克們都失去了勝利的信心時,他們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的保住自己的利益。

    因此容克財團決定向羅斯柴爾德財團妥協。

    此時前線的指揮官魯登道夫已經失去了所有信心,容克財團也隨著興登堡防線被打破,而陷入了恐慌。

    容克財團與羅斯柴爾德財團的談判卻是一直都在進行的,這時容克財團要妥協,也就在意料之中的了。

    興登堡這個人,實際上也就是容克財團的一員,代表的是容克財團的利益。

    現在要投降,那麼得有人背黑鍋啊!

    於是德皇威廉二世就躺著中槍了。

    最高統帥部這時候做出了一個很腦殘的決定,讓海軍去攻擊英國海軍,以扭轉戰爭局勢。

    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這個腦殘的命令卻是下了。

    其意圖不是為了讓海軍去送死,而是要在德國海軍策劃一場叛亂。

    海軍接到這個命令之後,在容克財團的策劃下,一場海軍叛亂就這樣出現了,接著迅速蔓延到了整個德國。

    德皇威廉二世驚恐不安。

    興登堡進了皇宮,對威廉二世說道:「我無力阻擋他們,他們並不聽從我的命令。」

    「他們要幹什麼?」威廉二世略帶憤怒的問道。

    「他們要陛下您退位。」興登堡回答道,一邊微微低頭,以表示對德皇的尊重。

    興登堡還是比較尊敬威廉二世的,畢竟這個皇帝還是很不錯的,但是為了容克財團的利益,威廉二世必須躺槍。

    興登堡此時的逼宮行動,就像是當初袁世凱拿革命黨對清廷進行逼宮幾乎是完全雷同的情節。

    德皇威廉二世手上沒有兵權,又發生了兵變,他除了乖乖退位還能怎麼辦?

    德皇威廉二世當天宣佈退位,並逃離了德國,流亡到了荷蘭去了,威廉二世退位,德軍宣佈投降。

    雙方很快達成了停火協議。

    戰爭結束了。

    而德意志帝國,也正式宣告滅亡了。

    這場戰爭打得太久了,比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多打了兩年,整個戰爭打了足足六年。

    這場戰爭,協約國陣亡的士兵多達800萬,受傷的則多出了200萬,同盟國死亡士兵達到600萬,倒是和歷史上差不多。

    等於說,這場戰爭,奪去了1400萬士兵的生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