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正文 第023章 羅斯柴爾德財團的『賠款』 文 / 落雨流痕

    /manghuangji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中華民國的宗教改革之後,大力發展道教。

    儘管道教有了極大的發展,後來在中華民國幾乎變成了全民信仰道教,但是道教本身比較平和,道教的道士只能算是修士,並非是『神職人員』,修道人士本身不愛爭功名利祿,因此沒有出現神權干政的現象。

    因為全民信仰道教,《道德經》使國民具備了很強的哲學思維,同時《黃帝內經》也使國民精通養生之道,後來使中華民國的國民人均壽命把其他國家甩開了好幾條街。

    當然,道教在本土因為有民族主義支撐,所以華人世界的發展基本沒有任何的問題,但在鄉外擴張的過程中,就必須有『神職人員』。

    因此道教在向外部擴張的過程中,還是培養出了不少『神棍』,這些神棍專門忽悠其他國家的民眾。

    作為普通的無知民眾,他們是不清楚宗教與神,還有神力方面的原理是什麼,在他們的簡單思維當中,既然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那麼就必然是神的力量,從而認定道教的神是真實存在的,從而變成他們的信仰。

    道教的神確實是存在的,根據史料記載,黃帝最終是成仙了。老子、莊子,這些人最後也成仙了。

    在漢代時期,成仙的一大把,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外丹術指導著作《周易參同契》,實際上外丹術在上古時期就有了,只不過沒有著書流傳。

    當然,《周易參同契》的出現,也使漢代四百年下來,以雄厚的底蘊,在東漢末年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超級武將。

    可能三國演義有些誇張,但實際上那些超級武將,單挑一兩百個人還是沒問題的。而到了民國,葉問只能打十幾個人。

    當然。葉問在民國只能算是一個小角色,李小龍創建截拳道,也實在是沒有人教他內家拳術,所以只能融合其他的外國武術流派。葉問連內家拳都無法教李小龍,可見葉問的神話,只是香港人的造神運動。葉問相比民國時期的孫祿堂、張占魁、杜心武等頂級武師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周易參同契》的出現,使外丹術很快普及。

    兩漢時期的那些門閥很快就將外丹術引入到子弟的培養當中。當然他們不是要讓子弟成仙,而是用外丹術煉製天材地寶增強門閥武力。

    這也使兩漢時期將靈藥資源消耗得差不多了。

    魏晉時期,則有許真君等人成仙。

    唐代則出現了八仙,其中漢鍾離實際上是漢代就出現的神仙,找徒弟找了幾百年時間,最終呂洞賓通過了考驗。獲得了仙緣。

    呂純陽(呂洞賓)的道統則傳給了王重陽、火龍真人,王重陽創建北派,火龍真人傳劉海蟾創建南派四象記。

    這一時期,算是內丹術也開始衰弱的階段。

    王重陽感覺內丹術也不太好修了,於是對功法進行了『改進』,說是改進,實際上是修改成了上古修士不愛用的屍解法。這種屍解法成不了真仙,只能成就陽神(地仙)。

    南派則比北派強一些,王重陽那群人成就金丹都很勉強,南派則基本上成就了金丹。

    實際上中國古代成仙的人並不止這些,這些只是已記載的,未記載得還有不少。

    如東漢末年的左慈(三戲曹操),以及東晉時期的葛洪(抱朴子是其著作),這些人也不知道最後有沒成仙。但最起碼也是修成金丹的,多活180歲沒問題。

    另外經典著作《黃帝陰符經》也不知道是漢代誰人所做,只不過當時漢代流行假托炎黃之名著書。

    就像是康梁變法,假托孔孟之言一樣。

    所以改革後的道教,裡面的神很多都還活著。或者說,不能稱之為活著,而是成仙。

    要想與天地同壽。永生不死,就必須先做到無生。

    因為有生必然有死,要想無死,必然要先做到無生。現實之中只有生與死兩種選擇,但人類的思想卻是可以超脫生與死的。

    一旦超脫,就是仙。

    這些神仙一般是不會干涉世俗的,就算是你罵他們一頓,他們也不會找你麻煩,但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存在。

    修仙就如呂洞賓說所的那樣: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

    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都是在不斷的分裂在分裂,衍化再衍化,從先天衍化之後天。

    修仙則是逆其道而行,不斷總結再總結,當總結到0與1之間時,甚至可以脫離這個宇宙,創建自己的道,從而衍化出一個新的宇宙,或者說是新的世界,宇宙這個觀念有點抽像。

    可能在那些神仙的觀念看來,所謂血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民族在他們看來也比較淡。

    可能他們看待華夏文明的衰弱,只是認為這是一個正常的進程。

    天無首無尾才可循環不息,經濟發展是蛇頭吃掉蛇尾而不斷循環,文明的發展又何嘗不是這樣。

    一個先天文明,就如華夏夏周商時期,經過不斷的發展,按照宇宙的衍化規律,必然會進入後天社會,也就是科技社會。

    後天社會不可持久,要消耗很多不可再生資源,但這些資源消耗掉之後,人類就只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不斷擴張,最終滅亡。

    一個是擴張到一定程度,或者就在本地球已經發展不下去的時候,死掉大部分人口,剩下的小部分人口又轉而回到先天之道。

    由此不斷循環。

    實際上中華文明的《易經》,就是上古文明的碎片,也許上古文明也是從後天之道發展到了先天之道,一部分人被遺棄在了地球,一部分精英去了所謂仙界,而留在地球的人類,又只有中華文明、印第安文明傳承了上古文明的文明碎片。

    這一代人類,相比地球的歷史來說,如果地球的歷史是1天邪惡魔法高校。那麼這一代人類的歷史僅僅是秒。

    科技與仙道,實際上並不矛盾,只是一個先天之道與後天之道的循環。

    科技發展到了極致,也會回到先天社會,並將統治者等社會精英變成了『仙』,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是製造新物種的,從中國古代的修仙盛衰當中可以看出。靈藥實際上是修仙的重要資源,當科技可以創造這些資源的時候,那些能夠享有這些資源的精英就成了仙。

    非精英人員,很大可能將被遺棄,因為資源就那麼多。從而那一代的人類文明就結束了,然後又產生了新一代人類。

    從而不斷循環。

    但是後面的人類。能否能夠創造出仙界,這又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了。因為資源就那麼多,前面產生的仙界,是否願意看到新一代人類發展起來呢?

    當然,這種問題太過遙遠了,江渝作為民國時代的統治者,去想這些問題還是太早了。因此這些問題不是他該考慮的。

    此時江渝要考慮的就是民族利益的問題。

    民族這種概念,實際上也就像是一個婊子,統治者需要的時候上去草一下,不要的時候隨手丟棄。

    人們就民族概念的看法,也分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幾個境界。

    身為熱血青年的時候,所認識的民族主義比較單純。

    第二階段,則會認識到統治者搞民族主義,實際上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統治者都不急,你急什麼?

    第三階段,則又回到了民族主義的層面,這時候所思考的已經不是單純的血統,而是文化。

    總的來說,再第二階段的角度看來,民族概念的本質。就是統治者團結一夥自己人,組成一個鐵板一塊的內部力量,然後去壓搾外部力量。

    然後通過把壓搾外部力量獲取的利益,分給內部民眾。以繼續團結內部,繼續壓搾外部。

    統治者如果爭氣,對於民族整體來說是你好我也好。

    統治者如果不爭氣,那就是通過出賣內部利益,而換取與外部強敵的妥協,然後統治者與其他民族你好我也好。

    說到本質,還是利益問題。

    江渝還是一定程度上超脫了這種格調的,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起碼他在爭奪利益的時候,更注重為民族爭取利益。

    而為民族爭取利益的目的,則昇華為文化的振興與傳承。

    核心,還是文化。

    確保中華文明的優秀文化不毀滅,這才是本質的民族奮鬥目標,打倒白種人世界對世界的統治的根本目的,也只在於消滅這些妄圖消滅中華文明的威脅。

    先進的文明,就必須保留。

    落後的野蠻文明試圖摧毀先進文明,就必須打倒野蠻文明,越野蠻的東西,破壞力往往是越強的。

    要想摧毀野蠻文明,就必須在自身保持先進文明的同時,在對待外部的手段上更加野蠻。

    從中國歷史上就能看出,君子是打不過小人的,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統治者對待內部民眾能夠有足夠良好的道德素養,那麼普通民眾的日子也會好過很多。

    這也是為什麼歷代統治者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主角重生復仇記。

    但這並不阻礙中華民國嚮往成為君子,並用更加下作的小人手段去對付蠻夷。

    因此這時候的江渝,與中華民**方人士,都在冷漠的看著歐洲人互掐,並在一旁煽風點火,用各種手段延長白種人世界的互掐,從而更加削弱他們的力量。

    德國此時已經意識到,中華民國已經與協約國達成了某些他們所不知道的協議,並開始倒向了協約國。

    但是德國卻不好和中華民國撕破臉,因為他們明白,撕破臉的結果,就是同盟國都將快速的完蛋。

    因此德國人只能希望通過用外交手段重新拉攏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卻是對同盟國的拉攏並不動心,但還是向同盟國做出了許諾:「這是一場歐洲人的戰爭,我們中華民國是不可能參與的,我們的民眾對這場殘酷的戰爭非常反感,所以我們更加不會將子彈射向我們的朋友。」

    這下德國佬無奈了,從這個態勢來看,中華民國是打死都不想參加這場戰爭。

    中華民國與德國的交易依舊在持續,只不過那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白磷彈供應減少了。

    對德國的援助方面,也減少了三成。但起碼還是有援助的。

    而在對協約國出口方面,中華民國從地中海向協約國運去了很多物資,不過這條航線主要的船隻運輸還是協約國的船隻。

    但是這些協約國船隻運輸的卻是中華民國出口的物資。

    這天周子躍打來電話,告訴江渝,羅斯柴爾德財團的15億英鎊補償黃金已經運來了,

    「一共是噸黃金,發財了。」周子躍笑道。心情非常不錯。

    「呵呵!」江渝也笑了笑,不過黃金的多寡,並不是真正衡量一個國家資產的關鍵,關鍵還是工業資產。

    工業資產也是最有用的,它能迅速轉化為戰爭能力,從而掠奪到更多的資產。

    「這筆黃金的用途你有什麼想法?」江渝對周子躍問道。周子躍想了想說道:「還是儲備起來吧!如果加上這筆黃金,我們的黃金儲備將達到3萬噸,占世界黃金儲備的二分之一了,在金融上已經完全具備了和白種人世界分庭抗禮的實力。」

    「剩下的二分之一又在誰手上?」江渝問道。

    「這二分之一當中,有三分之二在美國手裡,還有三分之一主要在歐洲各國手上,其他小國沒什麼錢。現在世界上大概有11萬噸黃金。羅斯柴爾德財團手裡。起碼還有3萬噸黃金。剩下2萬噸黃金,則是商業黃金,或者在一些商人手上,其中我國民間黃金總量就達到了6000噸,人均12克左右。」

    黃金因為是奢侈品,所有有貨幣價值。

    黃金的集中,也意味著資本開始走向成熟化。

    羅斯柴爾德財團的底蘊,確實還不是暴發戶能比的。給中國運來了一萬噸黃金,手上還有四萬噸左右。

    黃金,也是中華民國從民間回收鈔票的方式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限制黃金出口,使白銀價格上漲,實際上是因為白銀又重新被賦予了貨幣功能。

    但在中華民國則不同,中華民國採取的信譽貨幣制,黃金價格卻是在不斷上漲。因為外部黃金的流入,都主要是靠財團出口軍用物資校園絕品狂徒。

    結婚什麼的,總得有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金釵什麼的。

    然後代代相傳下去。

    有錢一些的,則選擇更高級的珠寶。

    這些東西在經濟蕭條時期想要變現並不是那麼容易。價格在經濟蕭條時期是會下降的。

    這也是財團低買高賣一個過程。

    「那就儲備起來吧!」江渝點頭道,黃金在民族繁榮的時候,主要還是金融作用,壓箱底的東西。

    在民族衰弱時期,則是復興的硬通貨。

    當一個民族衰弱後,昔日的紙鈔肯定會大幅度貶值,甚至是變成廢紙從而發行新的鈔票。

    這個時候就需要用黃金去其他國家購買復興所需要的先進設備之類的。

    「另外,羅斯柴爾德財團答應我們的20億英鎊黃金的貸款,則要戰爭結束後支付給我們。」周子躍說道。

    「這筆錢,我們可以用來向羅斯柴爾德財團購買礦產之類的戰爭原材料,然後儲備起來。反正一年是5%的利息,我們把這些黃金花出去,反而能使歐洲市場具備足夠的購買力,從而使我們的出口增加,這些利息就可以賺回來了。十年後,只要一開戰,我們已經不還錢了。」江渝十分愜意的說道。

    等於說,這十年裡,中華民國可以白拿20億英鎊的黃金來發展,而且是隨便花的錢。

    當然也可以不通過歐美買那些資源,這主要還是考慮消費市場的問題,以及自身貨幣總量的問題。

    內部是發行紙幣的,這些黃金沒必要在內部花銷。

    附屬國也是接受炎黃幣的,這些黃金也不用在附屬國那裡花銷。這些黃金,可以拿到印度、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小國家去花銷,也可以拿到南美國家去花銷。

    然後那些國家有了錢,自然又進口中國的商品,黃金又流回中國。

    中國也可以用這些錢,到那些地方去大肆投資。

    總之是賺翻了。

    不過從循環角度上來說,歐洲人如果沒有錢了,只是中華民國從貿易中賺錢,這種貿易關係也是無法長久的。

    只不過在貿易過程中,有一個高級與低級之分。

    中華民國向歐洲出口飛機、汽車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就是高級,而歐洲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等商品就是低級。

    而貿易中越佔便宜,就相當於更多的勞動力間接的參與到中國的建設當中。

    這個世界的利益掠奪,實際上就是掠奪勞動成果,只要不是懶得無可救藥的群體,都有掠奪價值。

    只要他們能夠勞動。

    那就能夠被掠奪。

    歐美就是這樣,你吃了敗仗,現在拿不出賠款怎麼辦呢?

    那就借錢給你發展,然後再還錢。

    這次中華民國沒有參戰,就攫取了這樣的利益,江渝和周子躍他們現在是做夢都要笑醒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