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正文 第260章 :大生產、大擴軍 文 / 落雨流痕

    /manghuangji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在俄國,滂沱般的秋雨漸漸停止了,掃過白俄羅斯,突入烏克蘭的中國西北國防軍加快了掠奪俄國人口的速度。

    在中國,也進入了秋收時節。

    這一年的秋收,北方大量種植玉米,飼用玉米種植面積達到了歷年最高,牲畜存欄量也增長到了民國建立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肉牛、奶牛存欄增長速度比較快,不過牛的繁殖速度比較慢,所以中華民國的牛肉還未取代其他肉類成為主流。

    同時華北地區的棉花種植面積也有所增加。

    西部地區的棉花種植產業還未形成,因此棉花種植還是以華北地區為主力。

    東北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更是大幅度增長,整個東北有近60%的耕地被用於大豆種植,此時的中華民國底氣十足,不缺的就是農用土地了

    南方地區的養殖業規模同樣出現大幅度增長,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迅速提高。

    而水稻種植方面的面積則減少了,但因為雜交水稻的推廣和化肥的使用,大米產量還是很高的。

    唯一有所改變的就是南方開始使用耕耘機、插秧機、水稻聯合收割機。大量的水田被整改成平坦的地勢,大型農業繼續開始在南方開始進入推廣階段,小型農業機械則推廣得比較全面了。

    中華民國的糧倉則南移了,變成了湄公河三角洲。那裡成為此時中華民國大米產量最高的地區。

    在湄公河三角洲,江渝的軍閥寡頭財團正在全面建設這個大型商品糧基地,那裡才是真正的大型水稻生產農機推廣最快的地區。

    湄公河三角洲。是一個非常富饒的區域,肥沃的突然,平坦的沖積平原,還有適宜水稻生長的環境。

    在那裡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農改,農改的工程量很小,大型水稻農機在這裡隨便搞搞農改就能上陣。

    此時後世的柬埔寨、越南南部這塊湄公河三角洲已直接納入中華民國版圖,成為中華民國產糧最高的一個省份。

    這裡的水稻能種植三季。不過財團將大部分水田種植三季稻,小部分種植兩季稻,兩季稻保證了大米質量。財團正在全面修建自動化極高的灌溉系統。同時在這裡還配備了許多飛機,以用於施肥。

    此時這裡也迎來了豐收,巨大的水稻聯合收割機捲過成片的稻田,噴出一道如金色泉流般的谷子。

    貨櫃車被後的集裝箱裝滿後。立即開往火車站。火車站的吊車將集裝箱吊到一邊,和其他集裝箱疊在一起。

    接著汽車開到一邊,吊裝了一個空箱之後,立即又開往那忙碌的田野。

    嗚……

    一聲汽笛響起,火車到站了。

    集裝箱快速的吊到貨車上,當火車裝上一節節的集裝箱之後,貨車在轟鳴的機械聲中開往西貢。

    那裡也就是後世越南最大的城市胡志明市。

    西貢是湄公河的入海口,這裡被稱之為『東方巴黎』。當然這是法國人的稱呼習慣,中國並不用東方巴黎來稱呼這裡。

    貨車到達西貢後。集裝箱被一個個的吊了下來,直接放在貨櫃車後面,接著貨櫃車開往西貢的碾米廠。

    西貢碾米廠規模極大,而且設備非常先進。

    從清理,到碾米,都是大型化的設施,生產成本因為大型化而被攤薄了。碾米廠的工人忙碌的將集裝箱吊下來,然後送入碾米廠內。

    經過清理、礱谷之後,稻穀被進碾米機械中碾磨。

    碾米廠的碾米方式與後世中國那種比較暴力的碾米方式不同,這裡的碾米設備採取與水車礱谷一樣的碾米方式,只不過把動力從水力變成了電力。

    這種碾米方式雖然速度不夠快,但是加工出的大米口感極好,大米最有營養的就是那層薄薄的胚乳,這層胚乳在後世的大米上是看不到的,而從西貢碾米廠加工出來的大米卻帶著那層胚乳,而種皮則被剝離。

    這些細緻加工的大米是供應國內市場的,加工出來之後,經過烘乾等後續處理之後,便立即裝車運往港口,一部分米糠被送入碾米廠邊上的搾油廠房,將裡面的大米油搾出,還有一部分直接運往港口裝船,運往全國各地的養殖場當飼料。

    穀殼則被送到廠房的鍋爐房燒鍋爐,在後世,很多大米加工廠都不要這些穀殼,都是讓人拖去丟了。

    結果竟然有人靠賣穀殼拿去燒鍋爐,賺了上百萬。

    三季稻運入西貢碾米廠之後,直接被暴力加工,那機器的加工速度那叫一個快,辟里啪啦之後大米如下雨一般被加工出來。

    接著將米糠中的胚乳、種皮篩出來,直接裝袋加工成精飼料。

    米糠有的送去搾油,有的送去當豬飼料。大米的脂肪主要集中在米糠之中,所以這東西能養豬。

    用米糠喂出來的豬,絕對是最正宗的豬肉,是能聞到肉香的那種豬肉。

    而那些三季稻大米,一部分用於出口,出口不了則運回國內,同樣也當豬飼料處理了。

    沒錯,就是豬飼料。

    此時中華民國搞出雜交水稻,人口又還不到五億,而且還有龐大的大米生產基地,人是吃不了這麼多大米的,加上機械化生產的大米的生產成本十分低廉,因此可以當成豬飼料。

    吃米長大的豬,營養價值那是非常高的。

    營養價值並不是看表面的蛋白質什麼的,還要看『氣』的含量,西方人對於土雞為什麼那麼補的解釋,歸結於某種微量元素。而在蛋白質等方面和飼料機沒什麼差別,由此得出,兩者營養價值相差不大的結論。實際上完全就是謬論。

    吃過土雞的都知道,那東西確實補。吃飼料雞則完全沒什麼感覺,這就是巨大的差距。

    在中國人眼中,營養價值並不是看蛋白質高低,而是看是否能補氣之類的,這種東西設備是測不到的,只有吃到肚子裡才感覺得到。

    養殖場的家畜不斷催生。看起來營養價值差不多,實際上差得遠了。

    財團有專門餵豬吃大米、米糠的養殖場,並且完全不用什麼催生手法。蛋白粉都很少喂。

    同時這些豬不是躲在豬圈裡的,還把豬放養到山上,讓豬運動、吃新鮮的雜食,養出的豬儘管長得不那麼快。但是肉質卻是極好。而且豬骨頭之類的部位也補得很。

    財團打出了『原生態豬肉』的品牌,並且搞專賣,走的是中檔豬肉路線,低收入群體如果肯花錢的話,也能時常吃上一頓,價格方面也不是高到讓低收入群體無法接受。

    同時財團還搞高檔豬肉,那種高檔豬肉就不一樣了,不僅吃大米。還吃草藥,就像是人吃補品一樣。這已經是藥膳的行列了,豬肉能大補元氣,這種豬肉價格比較貴,中等收入群體肯花錢也能吃上。當然,那是喂價格比較低一些的草藥的豬肉。

    價格最高的,是那種餵養名貴草藥的豬肉,喝的水都是牛奶、山泉水什麼的,豬圈打掃得一塵不染,還給這些豬放音樂聽,這種豬肉的價格則是非常貴,而實際上這種豬肉只是搞個噱頭,營養比那些吃普通草藥長大的豬肉高不到哪裡去,只不過肉質上會選一些肉質比較好的豬種。

    這就是財團從那些高收入群體口袋裡掏錢的方式,東西確實是高檔的,但是噱頭的東西比較多。

    但是富人喜歡的就是噱頭,很多時候他們吃的不只是營養,而是吃檔次。

    沒聽過一句話嗎?

    不要最好的,只要最貴的!

    這些豬肉主要在專賣店銷售,賣得非常火爆,那些富豪吃肉都認準這些『貴族豬』,那些豬的成長,相比其他同類確實像貴族。

    這種奢侈品是消耗品,實際上是最好賺錢的。因為這東西是不斷消耗的,不像那些名貴服裝、皮包、手錶那樣是耐用品,買一個回去幾年,甚至是一二十年都不再買了。

    中華民國的水稻生產基地並不止中南省一地,越南、暹羅也是中華民國的水稻生產基地。

    只不過不在版圖之內。

    但是暹羅的水稻產量極為恐怖,因為暹羅的土地太適合機械化水稻種植了,整個暹羅幾乎都是平原地帶,而且大部分的耕地都能用於水稻生產。

    經過中華民國的圈地之後,在暹羅已形成了五千萬畝的機械化水稻生產,並且面積還在增加。

    財團在暹羅大規模的兼併土地,而且兼併手法有些粗暴,在暹羅政府的配合下,大量暹羅農民破產,地主也紛紛低價賣出土地。

    破產的農民可以成為工人,中華民國在暹羅的投資還是很大的,畢竟此時中國有大量的剩餘資本。

    鐵路、公路、礦山、電力、商品房、農業,這是中國資本在暹羅的投資對象,但是暹羅只有900萬人口,這點人根本就不夠建設的勞動力所需。

    因此中華民國向暹羅大量移民,移民到暹羅的中國百姓,從事的都是一些高生產力職業。

    例如開農機、開工程車,搞運輸、當技工、管理層等等,而暹羅人大多只能到工地上去從事體力勞動。

    暹羅的民族工業則遭到了中國民族資本的全面圍剿。

    暹羅的房地產價格和中國是一樣的,結果造成中國移民買這些房子毫無壓力,但是從事體力勞動的暹羅人的工錢卻比中華民國的工錢低得多,這導致他們必須累死累活的才能買上一套房子。

    大量農業人口破產失業,只能進入城市。加上社會保障制度不怎麼樣,為此形成了一些貧民窟。

    這些貧民窟的暹羅人,都是好吃懶做的類型,或者是一些困難群體。在中華民國有社會保障體系,自然不可能出現什麼貧民窟,在暹羅就沒人管了。

    財團計劃在暹羅形成一個高達2億畝的水稻生產基地。其面積已經趕上中國的中南省的水稻種植面積。

    大部分都種植三季稻的話,最終年產水稻可以高達2億噸,這遠高於後世泰國的3000萬噸。

    後世泰國的水稻產量低,主要原因就是泰國農民日子太好過了,每戶生產水稻的農戶,平均擁有75畝土地。加上泰國又沒有雜交水稻,也不怎麼種三季稻。更沒有太先進的機械化設備,水稻生產也不是那麼精耕細作。

    儘管中華民國的機械化水稻生產也不算精耕細作,但在使用化肥和雜交水稻的情況下。畝產400公斤是很輕鬆的,要知道雜交水稻的畝產最高是達到了700公斤了。

    此時的暹羅就是一個傀儡國家,中華民國控制了暹羅的軍隊、警察、政治,因此中華民國在暹羅發展經濟不是首先考慮讓暹羅有多大的gdp什麼的。

    而是首先考慮。暹羅的經濟體該如何為中華民國服務。

    中華民國要的就是糧食。即可大量出口、援助,又可運回國當豬飼料,儘管豬的飼料轉換率比牛來得高,但是吃了好飼料的豬肉營養,實際上是比牛肉來得高的。因為豬是雜食動物,什麼都能吃。牛不是雜食動物,專門吃草的。

    中華民國有了這些熱帶糧食產地,並有機械化種植和高產量的雜交水稻後。可以肆意衝擊他國的糧食生產。

    也能非常慷慨的到處搞糧食援助,這些三季稻生產成本低得很。援助花不了多少錢。

    同時財團在暹羅,還將投資3500萬畝橡膠種植園,這些橡膠種植園主要集中在暹羅北部山區,以及東北部地區。

    天然橡膠的成本還是有優勢的,特別是在暹羅這種人工成本低的國家,搞橡膠種植是有賺頭的。

    中華民國的老百姓自然不可能去割橡膠,否則這天然橡膠的成本比合成橡膠都要高得多。

    在南華共和國、呂宋省也有很多橡膠,加上越南的橡膠,達到7000萬畝左右,成為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產地,占世界橡膠面積的90%以上。

    中南省的橡膠較少,後世老撾地區基本不怎麼開發,那裡林業資源確實很多,但中華民國卻基本不開發,而是把這裡的林業資源保護了起來。

    本身這是中華民國的版圖範圍,土著待遇也比南洋地區的土著高,所以種橡膠沒錢途。在南華共和國和呂宋省,則有大量土著可用。

    同時暹羅也有種植許多熱帶水果,北部、東北部地區也在發展木薯種植業,南華共和國同樣也有發展木薯種植業。

    木薯是用來生產澱粉、食品,同樣也能用來當飼料的一種東西,但是食用有毒,必須經過加工處理。

    熱帶水果當中最典型的則是菠蘿、香蕉、芒果、火龍果、龍眼、荔枝,這些也是銷量最大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堆的熱帶水果。

    每年可以為中國提供大量的熱帶水果,同時還加工出了許多的熱帶水果罐頭,直接供應軍隊、學校,更是大量出口到國際市場。

    中國攫取南洋地區,絕對是最正確的選擇。昔日的中國人多地少,四億人擠在不到四百萬平方公里的精華地區,資源十分有限。

    拿下了南洋,整個國家都不要再為吃飯而發愁,甚至可以十分寬裕的把糧食拿去餵豬,同時在傳統行政區內騰出大量土地用於種植經濟作物,北方也空出了很多土地用於放牧。

    在農業上,中華民國的農產品出口正在向全面化的方向發展,糧食、纖維(棉花、麻類、生絲)、油料(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橄欖、油棕)、橡膠、油桐、茶葉、劍麻、水果、肉製品。

    這些全都向自給自足、大力出口的方向發展,財團在每一種經濟作物的出口方面,首先不斷的研究更高效率的生產工具、技術,以及更優良的品種。同時在加工、包裝、價格統一方面十分用心。

    這些經濟作物被加工成眼花繚亂的各種產品,向國際市場銷售。

    這是江渝在爭奪國際農產品定價權的佈局。這些農產品定價權的爭奪,就算是虧一點錢都沒多大問題。

    因為大宗商品定價權關係到貨幣國際化,貨幣國際化必須具備大宗商品定價權。因為你要讓別人持有你的貨幣,向世界範圍內收取鑄幣稅,那麼必然要讓其貨幣能買到東西。關能買到東西還不行,還得用炎黃幣計價才行。

    如果商品定價權在中國手上,那麼這些大宗商品必然要用炎黃幣計價。

    當然,只做到這些是不具備貨幣國際化能力的,首先炎黃幣還要穩定。這個也不是問題,中國手上的黃金多得很,絕對十分穩定。

    同時還要有海外收入來平衡收支。這也不是問題,中國民族資本正在大力向海外擴張,已經具備調節收支的能力。

    例如遠洋商船,單單是賺運費。每年就是一大筆錢。同時還要有民族商人在境外發展商業。足夠平衡收支。

    農業產品大量出口,也能夠打擊其他國家的農業,威脅其他國家的農業安全。

    這些都是戰略目標,虧點錢無所謂。實際上農業方面,也虧不了多少錢,甚至還有許多利潤。

    如果是人工成本不斷上升的話,利潤會有損降低。

    但就算是虧錢了,靠對外收取鑄幣稅、發行炎黃幣債券。那就賺翻天了。

    起碼此時中華民國的炎黃幣,在亞洲地區是已經取得了主宰地位。那些附屬國有的直接用炎黃幣,有的則購買炎黃幣債券。

    現在要做的,就是把炎黃幣國際化。

    國際化這玩意,沒有達到足夠條件之前如果去搞,那就會像後世的日元、歐元那樣悲劇。

    中國此時基本上具備了大部分條件,只要發展些年頭,炎黃幣國際化不是問題。

    ……

    在整個中國到處都在忙著秋收生產時,造船廠也已經開始進行大規模軍艦製造了。

    中華民國此時的民用船隻製造能力是380萬噸,其中遠洋商船製造能力為300萬噸左右,其他80萬噸主要是生產小型船隻、遠洋漁船、油輪。

    軍艦製造能力則依舊是10萬噸,中國海軍造艦計劃是製造70萬噸水面軍艦,要用七年時間才造的完。

    海軍的計劃是在1923年全部完工下水,給造船廠的時間是五年。

    因此財團開始擴充軍艦製造能力,5年內這些軍艦將全部建造完畢,預計將在1919年將軍艦製造能力擴大到18萬噸。

    海軍開始擴大人員規模,首先海軍軍校擴張,其次擴招水兵,海軍兵力加上後勤人員將達到30萬。

    海軍向中央提交了一份軍費申請,將原先每年2億元的軍費,提高到了6億元,直接向上騰高三倍。

    原先的海軍規模不大,2億元的軍費都很夠用了,而且還能留下不少錢投入到海軍技術研發當中。

    現在不一樣了,這個計劃制定之後,一旦海軍裝備上這些軍艦,軍餉、維護、訓練、後勤這些環節的支出都隨之增加。

    中華民國的國防建設的支出,相比如今中央政府的稅收來說,還不到20%。

    對於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來說,海軍規模實在小得可憐,儘管在亞洲算是最強大的了。

    「作為一個版圖已經世界第一,經濟總量也躍升,建立一支世界最強大的海軍確實很有必要。」宋教仁看著這個計劃對袁世凱說道。

    「海軍的規模是太小了。」袁世凱也深有同感。

    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十九世紀長期都是經濟總量世界第一,但是卻屢戰屢敗。

    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強大的國防,農業經濟所創造的經濟總量也無法建設起強大的國防。

    現在情況不同了,中國有工業了,而且是大批大批的先進工業。

    工業有了,技術有了,錢也有了,版圖更是空前的龐大。如果中國建設不起強大的國防,那麼現在的一切都將付諸東流,早晚都會被洋人搶去。

    之前儘管有錢,但因為國內發展需要的原因,資源需要向建設上傾斜,因此江渝有未提擴大海軍的要求。

    在發展與軍事的平衡把握上,江渝那強大的全局觀也讓袁世凱和宋教仁非常信服。

    既然現在軍部要求建設大海軍,肯定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因此他們也沒有什麼異議。

    袁世凱看著牆上掛著的那副巨大的地圖,那是最新版的中華民國地圖,中華民國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地圖就更新了十幾次。

    如今,這地圖也不知道能用多久,如果再佔領一些土地,這地圖又得換了。

    此時中華民國的版圖第一眼看上去的感覺就是大,實在太大了,都把手伸到歐洲地界了。

    過了半響,袁世凱回過神來,吐槽道:「陸軍是不是也該擴充一下了?這麼大一個國家,只有290萬陸軍,隨便往邊疆一鋪開就沒影了,這萬一碰上大戰,還不得手忙腳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