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龍騰世紀 第250章 :退耕與移民 文 / 落雨流痕

    /manghuangji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在出台《計劃生育法》的同時,中央政府的出台的《移民法》,則是鼓勵普通民眾進行移民。

    但凡願意移民到政府劃定的那些地區,即可自己開墾土地,土地所有權將歸開墾人員,但前提是無土地、產業者。

    也就是說,這個政策是對低產階級開的大門,只有低產階級才能在這些移民區開墾土地並擁有所有權。

    為此國家還可以對其土地在耕種或放牧之後免稅三年,而銀行則對這些小型農場主進行低息農業貸款,但這些貸款只能用在農機、牲畜購買上,以及對農場設施的改造上。

    三年過後,國家對這些農場主徵稅,但是徵稅只是低額度稅收,這個稅收期為十年,這十年中,這些地區的農場主可以享受比較低的稅收。這是為了這些移民區的穩定,因為這些農場主還要償還銀行貸款。

    等於說在這十三年裡,財團不大規模兼併移民區的土地。

    但是如果實在太懶了,還不起貸款。那麼土地將被財團的銀行收走。

    等於說,在這十三年裡,就算是發生經濟蕭條,只要時間不是太長,這些農場主們都能挨過去。

    從而保持移民區的人口穩定,不至於出現大量破產,使人口回流到民族傳統活動區域。

    而《退耕法》則重點針對陝西省、山西省的黃土高原,光是一個陝西,在地圖上看去,除了屁點大的關中平原還算富庶之外,其他一千多萬人口都集中在黃土高原之上。

    黃土高原發生了三次大規模的生態破壞,第一次是秦漢時期,第二次是明王朝時期,第三次是清代時期。

    整個黃土高原的植被被大量破壞,人們為了獲取燃料而大肆砍伐森林,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而開墾更多的土地。

    結果就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當中。

    大量耕地都開在斜坡上,雨水一下就馬上發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從黃土高原流入黃河的泥沙占90左右。

    而在陝西對岸的山西西部,情況也差不多。

    同時山區裡面的人口,創造不了多少個人生產總值,個人生產總值對國家幾乎無貢獻,因為每個人都在忙著維繫自己的生存,創造不出什麼可以長久使用的重工業產品和建設成果。

    因此國家要強制將黃土高原上的人口遷移出來。

    但這種遷移也不是全面性的遷移,黃土高原上還是留有一些農業資源可以利用,但絕對不是發展糧食種植。留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口,可以承擔對黃土高原進行綠化,同時建設攔沙大壩的任務。

    他們每年種樹、種草,並維護這些草木,國家可以給他們補貼。

    也就是說,農業人口遷移掉絕大部分,只剩下那些開礦、工業人口,在黃土高原上還是有一些工業可以發展的。

    同時黃土高原上的能源、礦產比較豐富。

    不過中華民國也只是小規模開發,未進行大規模的亂挖,這是為了避免破壞黃土高原的地下水。

    黃土高原的地下水一旦超過兩米深,那裡的地下水一旦用掉就很難自然補充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黃土高原上種樹,前幾年長勢喜人,接著就枯萎死亡的原因,黃土高原上完全不適合種植那種根系發達、耗水量大的樹木和植物。

    畢竟黃土高原不是說寸草不生,搞綠化並非太難,怕就怕那種極為乾旱的天氣,從黃巢之亂開始,黃土高原上人競相食的記載就不絕於書,發生人吃人的時候,往往是草根、樹皮、樹根都被吃光的時候。

    也就是說,歷史上黃土高原出現了許多次植被被破壞一空的情況。

    黃土高原僅僅只有4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實際上並不是太大,但也絕對不小,起碼比江蘇省還要大上三分之一。

    治理黃土高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治理黃河。

    如果沒有黃河的原因,這塊地方就當成沙漠掉掉也無所謂,但是每年的泥沙流入黃河,給華北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治理的方法,實際上只要肯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都還是能治理得差不多的。

    首先就是綠化,第二就是修建攔沙大壩,第三可以調水灌溉。

    綠化是保持水土的前提,攔沙大壩則可以把肥沃的泥沙攔截下來,俗話說村有百口壩,再旱也不怕。

    攔沙大壩積存的泥沙,可以改變黃土高原的溝壑狀態,並且形成非常肥沃的種植條件,可以在這些積存的泥沙上種植草木。

    調水噴灌可以從貝加爾湖調水,可以逐步的把噴灌搞起來,等科技進步了,可以搞滴灌。

    最有效和最快速的還是攔沙大壩,不僅可以把泥沙攔下來,快速的減少入黃泥沙,還可以把水引入大水池裡儲存起來,從而大量減少黃河水的含沙量。

    但是中大型攔沙大壩工程量大,以當地經濟是不可能完成的,這必須一國之力去建設才能建設起來。

    當前的中國是別想了,因為當前要把資源用在更需要建設的地方,因此只能先通過成本比較低的綠化,以及建設部分攔沙大壩來減少入黃泥沙。

    畢竟現在中國要面對的是整個白種人世界,資源要向擴大戰爭潛力方面的建設傾斜,所以暫時還不能抽調一國之之力去做這一工程。

    為了讓黃土高原恢復更多的植被,減少人為破壞,所以要將這裡的人口大量遷移出去。

    遷移出去的人口,想成為工人的話,可以在移民區當工人,移民區也將興建很多工廠、礦山。

    也可以選擇成為農場主。

    兩者各有不同,前者不用擔心破產的風險,失業了有失業保險金可以領取,是肯定餓不死人的。

    後者可以擁有土地,但是有破產的風險。

    在當前中華民國的體制、經濟結構上來說,破產是普遍的現象。

    因為財團要壟斷,要低買高賣,自然是要製造經濟蕭條,同時國家要瘋狂建設,自然要有虛假繁榮。

    所謂生殺有道,有生必然要有殺,這樣才能良性運轉。經濟沒有永恆的繁榮,也沒有永恆的蕭條。

    這就和古代的盛世、亂世一樣,亂世就是人太多了,盛世就是人口減少了。而在資本時代,盛世則是蕭條之後,亂世則是繁榮之後。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隨著時代變化,表現方式變得不同了而已。

    如後世,搞了那麼多年經濟,竟然還在增長,好似經濟不增長就沒面子,結果只會造成更大的經濟隱患。

    所以不管做出哪一個選擇,被強制移民出去的人口,都總是比現在過得好的。

    移民出去後,有更好的醫療、教育環境,同時有更高更富足的生活,人可以不用在用盡所有精力與智慧去想生存的問題。

    除了黃土高原上進行大規模移強制性移民外,還有全國的偏遠山區。

    那些偏遠山區道路不通,在舊社會由於戰亂、匪患等原因,加上老莊思想的影響,人們都在尋找一個與外接封閉的『世外桃源』,因此很多人口躲進道路不通的山區,過著與世無爭的安寧生活。

    這不能說這種生活就錯了,人實際上可以不用活得那麼累。現在的人為什麼要學習知識,就是因為科技的發展,把負擔分攤到了每一個人的頭上。人實際上只要有吃有穿,沒有電腦、手機什麼的照樣可以過,只是節奏緩慢了一些,但節奏慢也有節奏慢的好處,人可以不用那麼煩,瑣事也不會那麼多。

    但是當前的中華民國已經走上爭霸的道路了,這需要每一個國民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繼續躲在山裡不能為國家貢獻力量,國家向偏遠山區建設基礎設施又太費錢,那乾脆遷移出來算了。

    現在外面的世界也不是那麼亂了,沒有兵災更無匪患,外面還有吃有穿,物資供應充足,遷移出來自己日子好過了,國家也獲得了更多的勞動力,這是一舉兩得的。

    至於偏遠山區裡的那些家業,很多老人是不捨得的。這在後世的一些移村當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後世很多偏遠山村很多都有過移村的提議,但是因為老人的反對而放棄。

    特別是情況比較好的山區,有山有田,自給自足,老人家也不想動。

    不過這次是國家強制移村,不能長途遷徙的老人先住到縣市裡的養老院去,其他人則根據當地情況進行遷移。

    如果當地需要很多工人,可以把人口培訓成工人上崗。或者到移民區去當工人,想要土地的也可以去移民區。

    《退耕法》是一個把全國各地,還在採用落後生產力人口的一次整合,也是在重點保護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

    其中移民的主力省份就是華北各省及四川省。

    這些省份的人口都比較多,特別是四川省的人口就更多了。且因為四川富庶,又是內陸地區,形成了一種十分緩慢的生活節奏。

    這種緩慢的生活節奏,人過得確實很舒服。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卻是不能讓老百姓過得太舒服。

    一旦老百姓過得太舒服了,人就不幹活了。

    所以不管是後世的中國還還是美國,實際上中國人和美國人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邊貴的那邊便宜,這邊便宜的那邊貴。美國人一個月三千美元的工資,交一下房租、水電、通信費、油費等方面的花費,再加上生活費,一個月下來也不剩下多少錢了。

    只不過美國人的生活,享受的高科技產品更多,也更先進一些,但實際上都是一樣過的。除非是你願意把錢省下來拿回中國消費,那麼跑到美國去找工作才說是比較正確的,否則老想著往美國鑽,還將大把的錢交給美國移民局,全是十分無知的腦殘民眾。因為在美國的安全不僅得不到保障,而且壓根就沒有一點本土的氣氛。

    四川地區日子好過,所以游手好閒的人在歷代都比較多,袍哥組織也遍地都是。

    在清末民國時期,日子不是那麼好過了,因為人口增加了許多。但是人口太多,土地又不夠,游手好閒的人口就更多了。

    一些為了生計,出川當工人,一些則混黑社會。

    所以中華民國計劃將四川人口移民出去,這裡是一個人口很充足的移民主力省份,同時在四川大搞建設,大建工廠,為四川地區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人口一少,很多問題就解決了,留在四川的人口的人均資源也就多了,移民出去的人口甚至還有更豐富的人均資源,因為移民區很多都沒有經過幾千年的開發,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