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龍騰世紀 第151章 :中國『維和』行動 文 / 落雨流痕

    歷史已經因為中國的崛起而改變了,首先是驕橫的亞洲殖民國家日本被中國打趴下了,現在只是垂死掙扎。

    同時因為俄國能夠從中國進口物資和軍火,使得協約國在1915年並未對奧斯曼土耳其發動加裡波利戰役。

    不過沒有改變的是,同盟國在1915年把塞爾維亞滅了,此時的塞爾維亞已經被徹底佔領,就是滅國了。

    但協約國方面的俄國雖然得到了中國出口的作戰物資,但俄國的後勤還是那麼爛,好在修了一條鐵路到伏爾加河下游,儘管改善了一些俄軍的後勤補給,但德國的實力卻是加強了。

    德國此時的火炮應用因為中國提供的技術,不論從硬件上還是作戰思想上都開始趨於成熟。

    而且德國的轟炸機數量正在不斷增多,特別是在東線對俄國的作戰當中,德國的轟炸機讓俄國全然沒有什麼辦法。

    通過15年的東線大反擊,俄國被打得頭破血流,被殲滅的兵力達到兩百萬之巨,如果是一般的小國,兩百萬人一完蛋,那如果對於一個人口在兩千萬的國家來說,基本上就完蛋了。

    十個人裡面死一個,十個人裡只有五個是男的,年齡上能參軍是三分之一的樣子,排除掉一些身體有問題,或者特殊的重要人群,如知識分子等等,算兩個人能夠參軍,二這兩個能參軍的人當中死了一個,十個人當中只剩下一個人能參軍,等於說有一半家庭失去了親人,那麼戰爭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不過俄國的人口卻是參戰國當中最多的,將近1.3億人口,十個人當中抽出一個勞動力去打仗,也能拉出將近一千三百萬兵力。

    沙俄在一戰期間,確實是動員了上千萬兵力。

    戰爭將為平民帶去無與倫比的創傷,特別是在這種十個人當中就抽一個人去作戰的動員下。

    也正是因為大量士兵在前線陣亡、殘疾,才造成了俄國十月大**,以及德國政變。

    對外戰爭這個東西,如果你能勝利還好,老百姓還會繼續支持你。

    但如果節節敗退,卻還要繼續把人送到前線送死,那麼老百姓就會造反。

    相比之下,中國與美國也許是這個時代士兵與平民比例最低的國家,此前美國陸軍也才十萬人,因為一戰的爆發,美國佬認為自己是個裁判,正在為隨時下場親自肉搏做準備,所以增加了陸軍規模。

    中國則有四億多人口,而且人口開始出現了一個快速增長。

    但中國此時只有120萬一線陸軍,以及150萬二線陸軍,加起來只有270萬,加上空軍、海軍、地勤等人員,總人數300萬。

    也就說,每100個中國人當中,還不到1個人參軍。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動員能力就比較低,中國在各地還有訓練民兵,同時還有武警、防空。

    同時大部分學校都是男女分校,男校基本都是軍事化管理,那些兒童從小就接觸隊列、槍械,同時還有戰術動作訓練等等。

    隨著中國的生產力的提高,這個國家的物質供應會不斷的增加,物質的增加必然削弱意志。

    如果不對學生進行軍事訓練,未來只會出現一群少爺兵。

    男校進行軍事化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這些學生的意志力,以及讓這些學生從小接受軍事訓練,讓他們擁有良好的紀律,並具備團隊作戰意識,同時也是為日後向軍隊輸出精兵做準備。

    儘管看上去此時中國的內部社會比較平靜,但是在下一代的培養上,卻是不留餘力,國家為學生提供最好的營養,同時在學習之餘,不斷的加強他們的身體素質,對他們進行操練。

    同時男校裡有軍中退伍兵做教官,並還有武術教師教他們習武強身。同時每個學校都有靶場,每個學生都能不時去靶場打靶。

    這些學校裡的退伍兵都是一些較為戰鬥經驗的士兵,他們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還將教他們一些戰場上的生存經驗以及作戰技巧。

    經驗是可以傳承的!

    不僅作戰是如此,就連機械製造等等都是如此。

    並且每一個公立學校,都在不斷的對學生們灌輸著民族主義。

    當這些學生從學校裡走入社會,一旦戰爭到來,就能將他們動員起來,只要強化訓練個半年,他們就是精兵。

    實際上在全面戰爭到來時,各國都是把從未接受過軍事訓練的平民,訓練上三個月就投入戰場。

    和中國這種模式相比,其臨時動員的兵員作戰素質和意志都非常差。

    中國的每一所學校的教室裡,都掛著『忘戰必危』四個字,以此提醒每一個學生,中國隨時可能爆發對外戰爭。

    並用昔日中國被異族侵略的血淚史來教育學生,忽略無力的結果就是被奴役。

    這使中國每一所男校都充斥著一種時刻準備打仗的氣氛。

    良好的營養,加上充分的運動和訓練,讓這些學生的身體變得非常強壯,身體素質同樣是一種能夠改變個人命運的東西。

    話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到十是養生,越到後面的項目也是越容易做到的,排在第一的命則是幾乎改變不了,除非是那些世外高人。

    一個人血氣充盈,命運自然會得到改變。

    個人的命運改變,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量變產生質變,從而改變國家氣運。

    日後若是發生戰爭,中國的動員能力不僅恐怖,而且動員的質量極高。

    此時的中國時刻都在為將來的戰爭做著準備。

    沒有人明白江渝的緊迫心情。

    至於要不要參與如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江渝很矛盾。

    一方面中國確實具備了世界裁判的能力,但另外一方面,中國老百姓經歷長期的貧困、愚昧。

    此時正是整個民族最需要休養民力的時候。

    中國確實有能力參與戰爭,然而一旦陷入戰爭,那麼老百姓又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過上好日子呢?

    現在老百姓儘管吃穿逐漸不愁,但普遍還是沒有房子的,而且文化普及也不高。

    現在老百姓手裡確實有錢了,但生產力很多用於對外出口,老百姓只等著歐戰結束後,蓋個房子,好好的過日子。

    如果此時陷入戰爭,那麼生產力又要投入到戰爭當中去,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必然受到影響。

    不過戰爭同樣也有發展,為了戰爭可以全面建設,只要不存在患不均的情況,整個民族的基礎設施都將得到巨大的發展,但這樣民族復興領域僅限於軍事、工業,文化等方面就會拖後腿了。

    「貌似兩條路線都有利益,看來還是順其自然吧!看看哪一個利益更大。」江渝在結束了通話後心裡思忖道。

    ……

    在英法俄發出聯合照會的第二天,中國北京政府就做出了表態,中國外交部宣稱:「國際貿易是自由的,中國作為中立國,有權對任何陣營的國家進行出口,若有國家蠻橫干涉我國出口,一切後果自負。」

    警告意味十足!

    英法俄自然聽出來了。

    而這也在他們的預料之中,中國怎麼可能放棄到嘴的利益,何況是協約國在中國面前顯得十分被動的時候。

    之前英國的讓步,並未消除中國對協約國的威脅。

    這才造成了如今『得寸進尺』的局面。

    英法俄互相討論了好幾天,也沒拿出一個好辦法,如果對中國進行報復的話,那就是削弱其對協約國的出口貿易。

    那麼結果將把中國徹底推向同盟國,加大對同盟國的出口。

    惹急了中國,甚至把那些先進的飛機賣給德國人都有可能。

    正當協約國一籌莫展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所佔領的伊拉克地區發生了暴動,那些阿拉伯人開始趁著土耳其人的主力擊中在歐洲戰爭時,在後方謀求**。

    這讓英國馬上意識到,這將是切斷中國對同盟國出口的一個契機,於是立即從埃及調集軍力,英國少校勞倫斯組織游擊隊進入伊朗地區對阿拉伯人的暴動進行支持。

    同時英國開始三管齊下,一方面派遣埃及駐軍進入伊拉克地區進行遊擊戰,同時威逼利誘羅馬尼亞對同盟國進行宣戰。

    最後,英法決定對加利波利半島進行登陸戰,以期望從陸地上切斷中國向同盟國的物資出口,並打通海上對俄國的出口。

    不過英國的游擊隊還未到達伊拉克地區,中國駐中東省卻迅速抽調了兩個師的兵力,打著『維和』的旗號,進入了伊拉克,鎮壓中東人的暴動。

    因為這種暴動已經影響到了中國對同盟國的貿易,已經損害了中國的利益。

    江渝接到伊朗地區發生暴動的消息後,立即聯繫土耳其政府,提出可以幫助土耳其鎮壓暴動。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大喜過望,現在他們的兵力主要擊中在巴爾幹半島,後方出現暴動讓土耳其非常棘手。

    而且那裡是與中國貿易的重要交通線。

    當然,中國也提出了條件,那就是要伊拉克和敘利亞地區的石油勘探權,同時中國在該地區開採石油,必須給與出口稅方面的優惠。

    德國和土耳其商議之後,決定答應中國的條件,石油勘探權算什麼,倒是交通線極為重要,德國絕不能眼看著剛打通的對外貿易路線被切斷。(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