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龍騰世紀 第142章:雜交水稻,出口增長 文 / 落雨流痕

    ps:

    六千字大章!晚上還有一更。

    此時的日本已經一團糟,日本本州島在中國空軍的轟炸下,交通、工業完全陷入癱瘓,水電站、水庫也遭到轟炸。

    現在連電燈都不能用了。

    日本在轟炸下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幾十年的明治維新所積攢下來的建設成果,朝夕之間毀於一旦。

    因為海運被切斷,日本本州島根本就無法支援北海道。

    中國陸軍登陸北海道,讓日本頓時察覺到中國的意圖,顯然中國是想先佔領北海道,然後再佔領庫頁島。

    至於日本本州島,中國顯然知道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因此根本就不打算登陸日本本州島,而是打定了徹底封鎖的作戰策略。

    而且中國陸軍登陸北海道之後,採取的不是傳統的佔領方式,而是對北海道上的日本人採取俘虜和滅殺的佔領方式。

    等於說,中國完全不要北海道上的日本人。

    中國要把北海道變成一塊到處是廢墟的島嶼,然後再從中國進行移民,純粹只是為了擴充版圖。

    一時間日本政府的高層人員有種內牛滿面的衝動。

    日本這麼小根本養不活那麼多的人口,這才要向外擴張。中國作用龐大的國土面積,卻要來和日本搶土地,天理何在啊!

    這次日本是徹底的撞到鐵板上了。

    什麼大東亞共榮圈,已經不要想了。就算是中國停止對日本進行戰爭,那麼日本必然將淪為三流國家。

    一個沒有海軍的島國,一個被炸得一團糟的島國,一個沒有什麼資源的貧瘠島國!還能有什麼發展?

    除非是有外部勢力,對日本進行扶持,給日本大量的投資,給日本先進的技術。

    也就只有美國才有可能,英法現在陷入戰爭是完全不可能的。

    日本天皇為此召開了一次御前會議。

    大正天皇面無表情的坐在上面,每一個內閣成員都不敢正視日本天皇的眼睛,一個個都低著腦袋。同時神情低落。

    「你們說,現在怎麼辦吧!」大正天皇冷冰冰的說道。

    「天皇陛下,現在中國崛起以不可阻擋,以中國的四億人口。加上遼闊國土來說,歐美已經對中國無可奈何。中國只會越來越強,而日本只會因為戰爭而越來越弱。當雙方勢力拉開到一定程度時,日本只能被滅國。」日本內閣首相大隈重信沉痛的說道。

    「八嘎,天照大神永遠保佑日本,日本怎麼可能被滅國。」一個極端的內閣成員立即駁斥道。你

    只見大正天皇用看待白癡一般的眼神看著那個叫罵的內閣成員,但眼神中又帶著複雜的情緒,還有那麼一點點……欣慰。

    天皇就是神!

    這種白癡越多,天皇的統治地位越鞏固。

    別的日本內閣成員,也有很多用看待白癡一般的眼神看了過去。那名日本內閣頓時滿臉通紅。

    所有人都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很少有這樣真情投入的白癡。

    政客們都知道,把天皇抬舉到神的高度,只是為了建立一個統治框架,從而使框架內的政客、軍人們享受到特權利益。

    大隈重信接著說道:「如今英國已經拋棄了日本,而美國也無膽量跨越太平洋與中國發生爭鬥。日本在戰爭結束,沒有任何外援。也許我們確實能夠撐到戰爭結束,但戰爭結束後歐美國家未必能夠阻止這場戰爭的繼續進行,因為在歐美國家眼中。此時的日本已失去了利用價值。他們如果會幫助日本,其目的只是讓日本牽制中國,但最後日本將會自食其果,遭受更加猛烈的打擊報復。」

    「可是現在的中國政府,根本不給日本留任何餘地,他們的目的已經是要日本滅國了。」大正天皇發言道。

    「情況遠遠沒有那麼糟糕,中國要的是日本無條件投降,但起碼您的皇位得以保存,我們對日本的統治得以保存。」大隈重信繼續說道。

    「再說吧!」大正天皇無奈的歎了口氣,心裡覺得這樣無條件投降十分的不甘心。

    ……

    盛夏時節,神州大地上迎來了喜慶的豐收。

    冬小麥已經收割完了,華北地區的農田在冬小麥收割之後又種下了玉米等作物。而春小麥進入成熟時段,而南方的早稻也成熟了。

    這是一個豐收年。

    這一年全國沒有什麼特大災害,只發生了一些不足以影響大局的局部災害,而且隨著化肥、農機的進一步推廣,糧食產量和農業生產效率都有顯著提高。

    在海南『農業研究所』,這一年研究所成功培育出了一種畝產高達700公斤的雜交水稻。

    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水稻畝產普遍不到300公斤。

    就在海南農業研究所宣佈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的第二天,湖北武漢研究所也宣佈成功培育出了一種最高畝產達到650公斤的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的出現,使全國老百姓的精神為之一振,如果能將這些雜交水稻推廣到全國各省,那麼水稻產量不說拉升一倍,提高了七八成就非常可觀了。

    當然相比後世中國幾百上千種雜交水稻來說,此時的雜交水稻品種數量僅有可憐的兩種,但卻證實了雜交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

    「第一代雜交水稻的突破,意味著我國即將成為世界農業強國。我們不僅可以使糧食自給自足,徹底擺脫糧食還需要進口的尷尬局面,並且還能對其他國家進行糧食出口。」

    「雜交水稻,這是農業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只要推廣到全國,就能讓四億老百姓都吃飽肚子。」

    各報紙媒體都發表了評論,整個國家都沉浸在一種巨大的幸福與期望之中。

    隨著這一年的糧食增長,北京政府也宣佈取消糧食按需配給制,恢復糧食自由買賣。

    不過工人們還是習慣於在工廠食堂裡吃飯,這個時代的食堂還是非常實惠的,沒有什麼地溝油,而且量也夠足,用的食材也沒有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

    江渝得知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消息後,立即親自過問。

    很快消息得到了證實。確實培育成功了。

    海南培育出來的雜交水稻雜交水稻比較適合低海拔地區種植,武漢培育的雜交水稻更適合在高海拔地區種植。

    「讓全國各農業研究所繼續研究第一代雜交水稻品種,並啟動第二代雜交水稻培育工程。」江渝隨即做出了相關指示。

    第一代雜交水稻的出現,就如同一個決堤的水庫。很快中國第一代雜交水稻在五六年內就出現了幾十個品種。

    而第二期雜交水稻也開始進入培育階段。

    而雜交水稻的技術一直被中國所封鎖,其父本、母本種子控制得非常嚴格,完全禁止出口、外洩。

    使得其他國家一直沒有獲得雜交水稻技術。

    美國對雜交水稻技術不是很上心,歐洲各國同樣如此,因為歐美人是以小麥為主糧,對水稻增長並不是太感興趣,對這方面的技術竊取也不上心。

    而那些以水稻為主糧的國家,大多都是一些落後的被殖民國家,也不可能來偷取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

    但雜交水稻這個技術,確實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

    它的出現能讓中國迅速實現全民溫飽。並且是那種能夠敞開肚子吃的那種飽。並且還有糧食能夠對外出口。

    後世的越南因為獲得雜交水稻技術,使得其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糧食出口國。

    江渝作為對糧食趕到有壓力的穿越眾,對中南半島是垂涎三尺。

    只要拿下中南半島,中國就有了一個超級糧庫。當然那些三季稻難吃一點就是。諸如東北的那種一季稻質量則比較高,不過熱帶產出的那些香米還是很不錯的,只是三季稻難吃一些,但用來當作援助用的糧食卻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華東集團旗下的農業公司連日召開會議。商討明年對雜交水稻的推廣。

    西北集團旗下的農業公司也召開了會議,商討對小麥等農作物的改良研究的資金投入。

    海南農業基地隨即開始大規模培育雜交水稻種子,這些雜交水稻的雄性植株是無法發育成熟的,因此雜交水稻種子不能直接播種,必須用父本和母本種子進行培育。

    這些會議召開過後,雜交水稻首先在財團的農業上得到推廣。

    經過討論,如果將雜交水稻進行大規模種植,那麼每公頃水稻平均產量起碼能達到7.5噸以上,相當於每畝500公斤。而此時中國的水稻每公頃平均產量僅4噸左右。

    如果是採用機械化的耕作,平均每公頃達到7.5噸的產量是可以做到的,就算達不到,也不會低於每公頃7噸的產量。而如果是精耕細作,那麼每公頃達到10噸的產量都是有可能的。

    對於水稻畝產來說,要有良種、良法、良態、良田四個要素,一般農戶無法掌握如此之多的專業性知識,要想達到最高畝產的產量,一般情況下要那種手裡有良田,又碰上良態,又有較為精深的種植知識的農戶,才能達到試驗田的產量,但也不是沒有。

    而用機械化耕作,則不可能做到那麼精細,產量自然不可能達到試驗田的標準,但是個人勞動產值非常高。

    以當前中國的耕地壓力並不大的情況來說,機械化農業顯然更好一些。

    當然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對立面,機械化農業雖然有好處,但對於物種多樣性等東西並沒有太大好處。

    有得必有失,在於如何取捨。

    這一年,中國在農業灌溉技術上也取得突破,成功將噴灌技術應用到了農業當中。並且飛機施肥、噴藥技術也取得了發展。

    中國農業技術開始走向成熟。

    東北大豆這一年產量增加了300%,這得益於種植面的的擴大,以及農用機械的應用,中國大豆這一年的出口量占國際大豆出口的95%,牢牢的抓住大豆定價權。

    同時這一年中國生絲出口迅猛增長了50%,日本生絲所空出的國際生絲市場被中國所攫取,並且生絲出口量還在進一步提高,只不過中國產出的生絲數量不足,導致國際市場上的生絲價格暴漲。

    桐油出口則下降了30%,但中國國內對桐油的需求量卻猛增了好幾倍。因為中國的油漆製造業再加入了傳統的桐油之後,油漆不僅亮,而且不怕水燙。

    之前美國亮漆是國際上銷售得最好的油漆,但自從中國的油漆進入國際市場後。美國亮漆迅速被打敗。

    國際油漆市場在中國油漆的高質量下逐漸被中國所壟斷,因此桐油出口數量下降是正常現象,而隨著油漆製造業的發展,國內市場對桐油的需求量迅速增長。

    茶葉方面的出口在這一年增長了60%,首先是歐洲各國忙於戰爭,印度茶葉的銷售出了問題。

    再則印度茶葉的包裝、質量都已經被中國茶葉逐漸甩開,特別是包裝上毫無可比性,包裝精美的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極為熱銷。

    至於棉花,中國此時11%的耕地都用來種植棉花,棉花種植面積將近兩億畝。但此時中國的紡織業毫無懸念的開始橫掃全球市場。

    中國紡織品出口數量因為英國陷入戰爭而暴增。棉花不僅沒辦法出口,反而從俄國、東南亞、印度地區進口了許多棉花。

    中國紡織業的規模每天都在增長,其高效率的紡織機械遠比任何國家的紡織機械都要先進。

    中國的紡織機械用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是用電的。而此時的英國和美國,都還是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蒸汽機作為動力。動力傳輸很不穩定,首先質量上不如中國的紡織品,效率上也不行。

    而且中國的紡織機械是非常先進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和其他國家的第二代工業革命所誕生的紡織廠相比。效率依舊要高出50%以上。

    如果和用蒸汽機的紡織廠相比,效率起碼是兩倍以上。

    隨著中國紡織業的不斷發展,紡織機械也越造越大,一個勞動力的紡織效率也不斷提高。

    一個工人所能操作的紗錠的數量越來越多,轉速也越來越快,中國紡織業生產效率還在不斷的提高。

    在國內,紡織業已被江渝的財團全面壟斷,這個行業已不是民間資本所能擠進去的了,就算是當前的紡織品價格高漲,使用傳統紡織手段也有盈利,但是棉花供應被財團壟斷了大部分,因此只有一些民間紡織廠零星存在,等歐戰結束之後,這些紡織廠的命運將是倒閉。

    出口到國際市場的紡織品當中大部分都是中國的紡織品,中國紡織品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佔領國際紡織品市場。

    在這個年代,傳統的紡織業依舊在工業當中佔據著較大的比重。

    美國有鋼鐵,中國有紡織品。

    在美國鋼鐵橫行的時候,中國的紡織品也在橫行。

    中國除了在鋼鐵產量上比美國少之外,其他的產業大多因為人口和更先進的生產技術的原因,迅速超過了美國。

    特別是隨著中國打通西部的貿易路線,中國將出口給協約國的軍火從西北運入中亞細亞,然後運到伊朗港口,再又英國商船裝船從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然後抵達法國港口。

    這一路線大大縮短了貿易距離。

    而此時的大西洋,已經被德國潛艇變成了死亡之海,在德國展開無限制潛艇戰之後,英國商船在大西洋上損失極為慘重,六個月內就沉沒了400萬噸商船,大大小小船隻被擊沉1200餘艘。

    在這樣的死亡威脅下,英法開始考慮加大從中國的物資進口。

    隨著中國能將貨物運到伊朗沿海,從中國進口的速度反而比美國更快了。中國為了對歐洲出口,正在熱火朝天的搶修鐵路。

    大量俄國難民、日本俘虜在中亞細亞地區日夜輪班的埋頭苦幹,鐵路線被分成五六段一同建設。

    修鐵路的物資源源不斷的從後方運來。

    同樣也有很多中國工人在現場,不過他們拿的工資顯然是最高的,並不是哪個工人都願意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修鐵路,所以他們的工資每個月是5元炎黃幣,相當於10塊銀元。

    在這樣的分段、日夜趕工的搶修之下,從西北同往伊朗沿海港口的鐵路僅僅用了六個月就竣工了。

    與此同時,中緬鐵路也正在搶修之中。

    中緬鐵路的搶修出了點問題,那就是緬甸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疾病、傳染病多發,好在中國的醫療水平不低,藥品更是不缺,這才解決了這些問題。沒有發生像法國人修中越鐵路時死了二十多萬人的慘劇。

    中緬鐵路直到16年上半年才修通,工程花費比西北修到伊朗的那條鐵路還要高出兩倍。

    隨著西北鐵路修到了伊朗,西南鐵路修到了緬甸,中國的對歐出口變得非常方便起來,同時中國與俄國接壤,俄國的訂單幾乎都被中國所包攬。

    通過對協約國的出口,中國隨後也獲得了中東地區的石油勘探權,英國用極為低廉的價格,把阿富汗、伊朗的石油勘探權讓給了中國。

    此時的伊朗並未被英國徹底佔領,只是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不過中國要想進入伊朗。還是得英國和俄國的同意。

    顯然英國和俄國不願意因為伊朗的問題而在這個時候得罪中國,所以中國得以進入伊朗,並迅速在伊朗站穩腳跟。

    在伊朗的石油探勘很快就有了結果,被中國找到了一塊石油儲量巨大的油田,不過對外宣稱只是找到了一塊小油田。

    英國人和俄國人不由感覺只是中國人的運氣好。瞎貓碰上死耗子找到了一塊油田,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中東的大地上所蘊藏的石油總量是多麼的驚人。

    中國在國外的第一口油井在這一年開始建設,並且還計劃鋪設一條輸油管道。不過暫時沒有開工。

    現在對歐出口要緊,沒那閒工夫去建設這種大工程。

    而且國內的石油並不緊缺,反而還能出口,暫時也沒有需要使用到輸油管道的地步。

    在中國對歐洲出口的海陸並行的手段下,以及英國船因為在大西洋上損失慘重,所以減少了對美國的物資進口,中國對歐洲的物資出口量在1915年年底首次與美國持平。

    並且還佔領了亞洲、澳洲的商品市場,非洲商品市場也有中國商品的影子。

    世界各地的黃金正在源源不斷的向中國流入,同樣也有更多的流入到了美國。

    但顯然隨著16年的到來,這一情況開始改變,英國的商船開始著重在亞洲進行物資運輸,雖然也在美國進口,但不斷的商船損失讓英國實在無法忍受。

    英美兩國都被德國的潛艇搞得焦頭爛額,這年頭根本就沒有什麼成熟的反潛武器,連深水炸彈都沒有出現。

    好在對於英國來說,到中國去進口物資也是一樣的。

    德國潛艇根本就不在地中海大規模活動,雖然也經常有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擊沉英國商船,但相比大西洋來說卻好得多。

    德國之所以不敢讓潛艇在地中海大規模行動,主要是不想得罪了中國。

    因為中國給了德國一個玩意——反潛技術!

    其意思不言而喻,如果德國妨礙了中國的對外出口,那麼這個技術將很快出現在協約國的政客們面前。

    所以德國一直沒有把潛艇大規模派往地中海,但也不完全是沒有,只要不過分,中國是能夠容忍的,畢竟商船是英國佬的不是中國的,只要英國佬繼續從中國進口更多的作戰物資就行。

    同時,中國和同盟國之間的貿易也開始展開。

    1915年年末,中國商船繞過馬六甲,然後駛入了阿曼灣,進入了科威特。從船隊上卸下了許多大木箱子。

    這些全是軍火!

    賣給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火。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派人在邊境上進行了這次軍火交易,這批軍火比較先進,有大批的先進迫擊炮,還有大量機槍、輕機槍、衝鋒鎗,以及炮彈、子彈。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拿出了黃金、寶石等物品進行交換,其中一部分軍火將是賣給奧匈帝國和德國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