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第一軍閥

龍騰世紀 第八十八章:武庫與底氣(大章) 文 / 落雨流痕

    一戰初期,日本便爆發出了對青島的極大野心,正當袁世凱讓唐紹儀去和德國人扯的時候,突然外面送來了一份照會。

    袁世凱打開一看,竟然是日本發來的。

    日本人在照會上警告中國政府,如果中國接受德國的條件,什麼大日本帝國則將採取必要軍事行動,以確保消滅遠東同盟國勢力。

    看到這份照會,袁世凱再次皺起眉頭。

    日本對青島的野心幾乎是展露無遺,袁世凱參與過中日甲午戰爭,此時作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內心亦有與日本一爭高下的念頭。

    只是袁世凱深知北洋軍的實力遠不能與日本陸軍相比,一旦戰爭爆發,北洋軍必然遭遇失敗。

    到時候不僅再次遭受國恥,而且還將使中國日後再無與日本一爭高下的資本。

    歷史上的袁世凱選擇了靜觀其變,其後德國要求無條件讓中國收回青島,但袁世凱則來了一手驅狼吞虎之計,意圖讓美國收回青島,然後再轉交給中國。

    當然如果美國收走了青島,是不可能再交給中國的。所以袁世凱的計策是給美國丟了一塊肉,結果美國卻不上鉤。

    袁世凱的計策雖然好,但很遺憾的是他並不瞭解美國。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根本不會插手到亞洲的爭端當中來,歐洲的戰爭才是美國的利益所在。

    所以最後袁世凱的計策並未挑起美日的衝突,青島還是讓日本給佔據了。

    然而此時袁世凱卻馬上想到了江渝統帥的國防軍,如果說中國與日本一戰的希望所在,那便是國防軍了。

    ……

    淮安,江渝正在視察兵工廠。

    此時的淮安地區,已經有了中國最大的軍工業基地,只不過這個地位正在逐漸被內陸省份的軍工基地所取代。

    因為江渝認為兵工廠全集中在江蘇不安全。

    很多兵工廠已經轉移到江西、湖廣、西北地區了。

    不過淮安地區的兵工廠依舊佔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因為大部分技術創新都是在這裡首先進行,然後再普及到其他兵工廠去。

    來到兵工廠,只見一架架機床正在運轉,不時傳來金屬摩擦的哧哧聲,江渝首先來的是步槍生產車間。

    這是一個生產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步槍生產車間,只見車間內上千名工人正在忙碌的進行著生產。

    只見槍管放如專門的旋鈕制管機內,半個小時後便加工出了一根槍採用鉬鉻合金鋼的槍管。

    而槍托則採用木材結構,槍托的加工就更塊了,只見裁好的木材放入機器中,不到十分鐘便加工出來了。而且還一模一樣。

    「車間已經完成了半自動化流水線生產,一支03式半自動步槍只需要8.3個工時就能加工出來。步槍生產出來後,還要放入冷凍室進行冷凍。然後進行性能測試。」車間主任對江渝講解道。

    他後中的02式步槍便是江渝剽竊的m1加蘭德,因為是13年製造出來的,而那一年正好是民國三年,所以命名為03式步槍。

    歷史上將不會再有m1加蘭德這個稱呼。

    「整體性能如何?」江渝轉頭問道,車間主任回答道:「03式步槍在零下30度的情況下依舊可以正常擊發。是一款性能極為可靠的步槍。」

    「現在產量到多少了?」江渝再次問道。

    「車間每八個小時可以生產一千支03式步槍,如果是戰爭時期,每天最少可以生產兩千五百支。」

    「現在的庫存呢?」

    「武庫中已經有十二萬支的庫存了。」

    江渝腦子裡飛快的計算起來,以中國當前局勢,最有可能的就是和日本發生一次戰爭,這個產量差不多也夠了。

    不過保守起見。江渝還是命令道:「在武漢兵工廠擴大一半產能。」

    「是,大帥。」

    江渝點了點頭,接著前往下一個車間。

    那是用來生產mp3008衝鋒鎗的車間。相比之下,mp3008的生產時間和成本就比半自動步槍更許多。

    一支軍用版mp3008衝鋒鎗的製造工時竟只需要5個小時,衝鋒鎗生產車間只有五百名工人,一天十小時工作制就能生產出1000把衝鋒鎗,此時mp3008衝鋒鎗的庫存量已經達到了8萬把。

    這果然是超級山寨版的司登衝鋒鎗。並且已經超越了司登衝鋒鎗,司登衝鋒鎗最讓人討厭的走火缺陷在m93008身上根本看不見。

    「mp13衝鋒鎗雖然在精度上有一些缺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衝鋒鎗。製造價格便宜,而且其零件就連小鋪子都能生產,一旦到了戰時,產能迅速擴充到一天幾萬支都不是問題。」車間主任對江渝說道。

    此時的mp3008不叫這個名字,而叫mp13,這是沿襲mp18的命名方式,當時江渝在德國設計出mp18後,將其命名為mp09,因為那是09年開始生產的。

    江渝滿意的點了點頭,衝鋒鎗產能確實不用再擴充了,對於衝鋒鎗來說,精準是沒啥用的。

    只要不打偏太多就行。

    衝鋒鎗的意義就是在最快的時間內對敵人傾瀉出最多的子彈,顯然mp13能夠很好的完成這個任務。

    這就已經足夠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mp13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所需資源很少,產量也容易翻上去。

    衝鋒鎗的出現,使得戰爭當中的白刃戰基本被淘汰,除非是部隊面臨彈盡糧絕的境地,已經不需要白刃戰了。

    這簡直是小日本的剋星。

    小日本經常搞什麼拼刺刀,但是真正論起刺刀戰,中國武術積澱數千年,小日本自然也不會是對手。

    只是普通士兵訓練刺刀戰比較麻煩,江渝懶得在軍中普及。畢竟士兵要學要練的東西很多,刺殺已經是沒必要訓練的東西。

    但那些特種部隊,一個個都是習武出身,小日本真要是和他們拼起刺刀戰,他們根本不是對手。

    接著江渝又巡視了火炮製造廠,火炮製造廠的規模已經擴大了很多,因為獲得了德國的重炮製造技術,此時的淮安火炮製造廠不僅生產榴彈炮和榴彈炮,而且還能生產超大口徑的艦炮。

    在火炮製造廠,江渝看到了一門剛製造出來的榴彈炮。

    「這是最新定型的重型榴彈炮。倍徑為30倍,仰角65度,最大射程18000米。射程方面相較最先進的榴彈炮高出近四千米。而在重量方面包括炮架只有33噸。」

    一名德國工程師對江渝介紹,這種榴彈炮被命名為14式榴彈炮,這種榴彈炮是江渝要求研究的。

    江渝在陸軍火炮研究方面有過規定,不研製以上的火炮。

    相比這個時代各個軍事強國層出不窮的超級大炮,江渝卻是沒有任何興趣。那玩意根本就是浪費錢的。

    而德國一戰和二戰都製造過超大口徑的大炮,也就是用鐵軌移動的大炮,但事實證明那種玩意根本就沒用。

    製造一門那麼大的火炮,對資金和人力的消耗是非常的,而且做戰時會極大的增加對後勤運輸方面的壓力。

    江渝提出的這種理念,卻是二戰後期才出現的。

    那是交戰雙方在經歷了教訓後才總結出來的理念。這種理念在後來的軍事上,被各國所延續了下去。

    除了大口徑艦炮以外,後來各個國家都很少製造口徑超過的重型火炮了。

    「不錯。要盡快形成產能,最少要形成每年300門的產量。」江渝對車間內的工程師們說道。

    此時兵工廠已經開始製造重型榴彈炮了,江渝也開始考慮建設重型炮兵師的問題。

    二戰當中紅色毛熊的大炮兵主義還是有一些可取性的,因為對於一個人口、資源龐大的國家來說,用炮彈就能砸死那些資源貧瘠的國家。

    當火炮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什麼意志、戰術都好似成為了浮雲。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炮兵主義以非是這個時代的真正主流。

    十九世紀是海戰的時代。二十世紀卻是空戰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則是信息戰的時代。

    沒有制空權,就算是再強大的大炮兵主義也沒有用。但要想打贏戰爭,除了要有制空權,同樣也要有大量火炮。

    炮兵是必要的,但必須有空軍保護,否則只能在夜間活動。

    因此江渝在考慮成立牽引式重型炮兵師的同時,也在yy著組建自走式重型炮兵師。

    自走炮將是未來的主流,因為炮戰當中,只有自走炮的生存幾率才是最大的。

    自走炮的生存能力確實很強,只要有制空權存在,自走炮可以打上幾炮就跑,就算是沒及時跑掉,等敵人的炮彈砸過來,除非是直接砸中自走炮,否則彈片根本無法破壞擁有薄裝甲保護的自走炮。

    而且自走炮技術相比戰車來說更加簡單得多。

    戰車的重量、裝甲厚度都較高,以抵擋其他彈藥的撞擊;自走炮的裝甲只以防護機槍,小口徑機炮或者是炮彈近距離的碎片為目的。

    戰車的戰車炮為了貫穿戰車裝甲,因此火炮炮口初速較高;自走炮則不需要。

    戰車採取直接瞄準與射擊目標;自走炮以間接瞄準的遠距離射擊為主,有些自走炮並未配備直接瞄準用的瞄準具。

    戰車不需要強調高仰角射擊能力;而自走炮需要。

    戰車多在前線地段直接作戰,往往要應付各種突發戰況應變,故車輛性能和炮口靈活度要夠佳才有優勢;自走炮多在戰事中後段進行支援性的間接作戰,故只需重視火力,車輛性能和炮口靈活度只要能走且瞄的到就好,要求不高。

    自走炮的技術並不複雜,只在於有沒有錢投入其中進行研究。

    而江渝在自走炮技術方面的研究早就開始了,當江渝來到戰車工廠視察時。已經看到從生產車間中送出來的自走炮了。

    只不過這些自走炮裝備的火炮口徑都比較小加農炮、自走榴彈炮、自走榴彈炮已經研製成功了,而重量不大的自走迫擊炮的型號也有許多,最後確定生產的也就是幾種。

    迫擊炮的口徑就大得多了口逕自走迫擊炮都已經研製成功,迫擊炮口徑雖然大,但其倍徑不大,遠不如榴彈炮那麼沉重,裝到撕裂者戰車底盤上完全可以。

    但是撕裂者戰車底盤已經不適應新定型的榴彈炮了,因為地盤沉重能力沒有那麼強。

    研製新一代戰車底盤的需求已經出現了。

    只有研製出新型底盤,才能把203榴彈炮從牽引式改成自走式。

    自走式火炮一旦普及到中國陸軍當中。中國陸軍就算是憑藉著這些火炮,只要有足夠的後勤,就能夠在戰爭當中佔據極大的優勢了。

    特別是江渝在炮兵上還有戰術方面的殺手鑭。

    那就是通過彈道計算。使不同時間發射的炮彈,同一時間到達目標所在區域,聽說後世某軍區最牛逼的可以做到5發炮彈同時打到目標區域,當然這並非是絕對意義的同時到達,只是說時間差不多。只相差幾秒鐘。

    這種戰術威力強大,因為炮擊當中的傷亡80%都是前1分鐘內造成的,在敵人沒有防備之前向敵方陣地傾瀉出最多的炮彈,無疑能給敵人造成極大的傷亡。

    這種戰術一旦使用,一門火炮所造成的對敵殺傷效率最少能提高兩倍,相當於一門火炮頂兩門火炮。

    同時打完就走。根本不給敵人反擊的時間,在確保生存的情況下,也能給與敵人最大殺傷。

    而以口徑的榴彈炮來說。同時讓三發炮彈同時到達的難度並不大,只要計算好再操作快就可以,如果是熟練的炮兵,打出四發應該沒問題,如果要打出五發。以當前榴彈炮的75度仰角估計還做不到。

    三發口徑炮彈砸下去,對敵人陣地進行突然炮擊。絕對能敵人喝一壺了。

    只要新型戰車底盤研製成功,不僅有新的戰車,還有自走炮,中國陸軍的裝備將絕對是世界上最好的,同樣意志力也是最強的。

    江渝接著又視察了淮陰地區的武庫,那裡是儲存軍火的地方。

    只見武庫內,一排排嶄新的軍火整齊的排列著。

    第一次來到武庫的伊氏姐妹不由發出一聲驚歎,剛才在兵工廠見到的新式武器,這裡有許多庫存。

    她們還發現武庫裡有許多裝備是她們所未見過的裝備。

    其中有一種看著像機槍又很怪異的機槍,那是mg3通用機槍,只不過雖然研製出來了,但卻未進入生產狀態。

    自從江渝打完對俄戰爭後,武庫裡的存量一直不怎麼高。

    因為國防軍擴軍速度很快,生產出來的裝備很多都直接運到各軍區去了。而這個武庫裡的裝備,全是未裝備國防軍的新型裝備。

    這裡的裝備也是江渝的底氣!

    這個時候,一個警衛跑了進來,把一份電報交給了伊銳志,伊銳志跑到江渝身邊對江渝說道:「大帥,這是袁世凱的發來的電報。」

    江渝接過電報一看,原來是日本政府已對北洋政府進行威脅,要求中國不能答應德國人的條件。

    「看來日本人對山東依舊野心不死。」江渝眼中閃爍著寒光,他還以為日本在中國打贏對俄戰爭後會有所顧慮,對青島的吃相應該不會那麼難看才對。

    而且山東在江渝的手中,山東地區早被江渝建設得如鐵桶一般,日本人真的想要染指山東的話,絕對得崩掉一嘴牙不可。

    只不過他低估了日本的瘋狂。

    此時的日本也許還不願意相信中國陸軍已經能夠與日軍抗衡了。而事實上確實也是如此。

    一個剛成立四年的軍隊,大部分士兵入伍不到兩年,其軍事素質能高到哪裡去?

    這個推理確實有其正確性,此時的國防軍整體素質依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然而日本人忽略了國防軍的意志與裝備。

    中國人向來都有祖先流傳下來傲骨,就算是未受過什麼軍事訓練,一旦面對外來入侵,絕對能夠爆發出超強的意志。

    而在裝備上,此時中國陸軍的裝備絕對比日本要強得多,而且工業實力方面已經迅速追上了日本。

    如果戰爭是發生在中國境內,又是本土作戰,自然佔優勢。

    當然本土作戰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戰爭的破壞性得自己埋單,不像入侵的一方打贏了就佔地盤,打輸了國內又不會遭到什麼破壞。

    但此時的中國,考慮不了太多這些東西。

    袁世凱向江渝詢問,如果與日本開戰,國防軍能否戰勝日本!

    「我們能打贏嗎?」伊銳志小聲對江渝問道,江渝沉著的點了點頭,堅定的說道:「能,但我們也可能會輸。」

    「為什麼?」伊銳志奇怪的問道。

    「陸軍我們能贏,海軍我們可能會輸。」江渝解釋到,此時的華東海防艦隊並不強大,不過此時的華東海防艦隊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因為華東海防艦隊擁有除了德國之外最多的軍用潛艇。但潛艇不可能正面參與海戰,只能對日本進行破交戰。

    ……

    北京,袁世凱很快收到了江渝的回電,這時他已經明白要如何對付日本對青島的野心了。

    中國、德國、日本,這三個國家,此時正圍繞著中國青島問題展開了一場各有定計的活動。

    不過德國顯然精力並未放在青島問題上,只是部分關注。

    德國也知道他們是保不住青島的,畢竟青島德軍只有三千人而已,問題在於在讓出青島的同時,德國能在遠東保存多少利益。

    不過德國向中國提出歸還要求的時候,中國卻不接招了,因為德國佬的要求太高了,江渝都忍不住要吐槽,袁世凱雖然是凱子,但何嘗不是大智若愚,也凱不到德國佬頭上。

    ——————

    今天就一更了,五千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