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戰計」中第二計是有名的「圍魏救趙」。
這一計聽起來彷彿不像「大人」所為,而像「小人」所為,因為攻擊老巢攻擊後方,以強擊弱彷彿不是「正人」所為,但是就是因為它的有效性甚至極有效性,所以才能在「勝戰計」中佔得一位。
此計的總的邏輯大概如下:只是為了救趙而去與龐涓硬拚,一是可能並無絕對勝算,二是可能得不償失,而且細想並非智者所為,所以另想它法,於是想到他的要害之一魏國老巢,不但兵力空虛,而且是龐涓必救之地,所以必解趙國所圍,而龐涓一路慌忙趕來救魏,原以為趙國不打就算了,回去救回魏國拉倒,沒有想到他的狀態完全被死敵孫臏拿捏住,在其回撤途中最適當地方設伏,以逸待勞,將其一舉擊敗,龐涓如果聰明的話(當然,他並沒有想到他的敵人正是被其所害慘的高其一籌的孫臏,否則,也許他會重新考慮一下,採取更為妥當更為謹慎的方法來行事的,就算攻不了趙國,但也不至於慌不擇路,不但趙國未攻下,而且魏國未到就被孫臏所殺),自當猛攻趙國,一是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重要的是其實只有這樣才反能救魏(因為以他的情報,應該得知齊國攻魏的原因,自然是救趙,而偏不讓其得逞的唯一方法就是猛攻趙國,趙國越危急,魏國也就越安全,因為齊國本不是為了滅魏而來,所以可能反而重受龐涓所制,又轉回去重新救趙而貽誤救趙戰機),當然,這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的戰法,因為如果齊國仍不來救趙,仍攻魏呢?但是這樣發展下去,其中可能的一個結果是趙國眼看本國不保,而齊國可以說背信棄義,並不來救,可能請降或者逃走,或者甚至會被逼答應和龐涓談判,而龐涓乘機可提出不滅其國,甚至中山也可以不要(當然,此時完全可以要下中山),而要求與趙國聯兵去攻擊圍魏之齊軍,甚至如果他更大膽,也可以聯趙攻或佯攻齊救魏,當然,就要看他的能力如何了,因為當時齊國可是一個大國,而他明顯不如孫臏,作為龐涓同窗的孫臏當然深知這一點,所謂知已知彼,所以能一舉獲勝,而如果孫臏知道是另一智者在攻趙,也許他這招圍魏救趙就會失效或者他會換另一種方法,比方說實在不得以而雙方面對面以智以實來對攻了。
圍魏救趙與避實就虛字面上很相似,都是避開對方實力強勁之處而擊其虛弱之處,而圍魏救趙更強調虛弱之處乃是要害之處,而且不是避實,而是調(動)實,而且最後還要擊實、敗實。
而原文的「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像真正的兵家會輕意受其**而「分敵」嗎,而且其重要之處會隨意讓其處於「陰」的狀態嗎?
而孫臏對田忌說的那句:「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在當時的一般衝突或說局部衝突中乃是必須首先考慮要遵從的,而如果戰爭全面爆發,甚至一國抱定要滅掉另一國或甚至另幾國時,顯然即二戰前和初的綏靖政策,而其實秦國能成功滅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連橫瓦解了六國的合縱(說到同窗,孫龐和家的蘇秦和張儀竟然都是同窗,同出自為傳說中的鬼谷子門下,當然,也不知其是真是假),與二戰初期有些許異曲同工。
再具體講到圍魏救趙,重點不在於其中任何一個字,而其實就是抓住對方的要害而且空虛之處實施佯擊(當然,如果對方不理會的話,可能就會變成實擊,因為是要害而且空虛之處,所以對方自然很大概率上是不能不理,除非如上述的另一個「龐涓」能反其道行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以要能保證對方一定會來「救魏」(而且其實也要考慮對方如果不來救的話該如何處理),而且來救的同時,便不得不放棄本方正是要其放棄正是要「救」的「趙」。
這裡作為被施此計的一方也要考慮到行事時或者行關鍵事時是否可能會被對方或某方實施「圍魏救趙」之計,所以,作為防範被施此計的一方,要詳細仔細考慮自己的要害之處或說真正的要害之處在何處,然後不能讓其處於空虛狀態,至少,要考慮在對方不能攻擊已方要害之處時才能讓其暫時處於空虛好騰出實力去他處,而此時又回到了知已知彼上了。真正的智者可能在自己盡可能的實力基礎上把防守能做到滴水不漏,但是某個或某些特別時刻,甚至要害之處都不得不空虛之時又能讓敵人無法適時來攻擊或甚至能讓敵方誤以為此處實力充足,而反過來,攻擊一方即要實施「圍魏救趙」的一方,不但要能掌握到何時能攻擊對方的要害之處,而且還要知道對方的要害之處可能空虛時仍然能攻擊對方的要害之處,或者能盡可能快地判斷出對方某要害之處已經空虛而不致被對方所蒙惑,這裡不由一下又想到「空城計」,這也是三十六計之一,與「勝戰計」相反,屬於「敗戰計」,即已方處於敗勢時放出的勝負手,前面說到計中有計,計之相生,計之循環,而這裡的「圍魏救趙」與「空城計」在「判斷敵方的要害是否空虛」上就是有共點的,像書中舉的第二個商場的例子「智斗世界鹼王」其中就用到了下面的「借刀殺人」之計,即圍「魏」(即日本市場)用的不是自己的兵力,而是提供足以與「魏」相抗衡的武器(即足以與其鹼質量相抗衡的鹼)給「魏」的強敵(即其在日本的另一本土強敵,他因為有純利可圖,尚且可以以此來削弱自己強大競爭對手的實力),兩人合力圍魏,而救「趙」(即本國市場)。其實在計算機軟件方面也是如此,比方說java和linux相互融合,再借鑒與微軟競爭的各大廠商的實力,從開發人員和服務器市場與微軟進行市場份額現今和未來的爭奪,而且這種競爭一旦展開即是幾乎不能停歇的,因為雙方都有相當實力,除非雙方達成某方面的共識,否則互相的各方面的全方位的比拚將持續下去,這裡的java和linux和各大廠商都可以相當於用之來圍「微」而互相的自救和他救或說互相提升更強的競爭力,間接起著「圍魏救趙」的作用,這裡微軟的漏洞或也可以說要害之一自然有包括服務器本身的「漏洞」和源代碼的不公開和其開發工具的不跨平台,和其數據庫市場競爭力不夠和其某方面的可能造成的壟斷前景促成了眾大廠商的自覺聯盟等,當然,微軟也有其強大的競爭力,它的服務器市場和相關產品的仍然高的佔有率,它本身的強大的研發,它積累的和不斷仍然在積累的巨大的財富,甚至它微軟的這個品牌,使得它的前景幾乎沒有人敢說什麼「不看好」。而如果上升到某一個高度去看這些,這些競爭當然都是好事,甚至越激烈越好(當然要在理性的範圍),否則,技術和諸多相關技術如何更向前發展,否則,更新更好的如何能出現甚至替代甚至完全替代現今的這些,想想當年微軟也不過是個如此不起眼的小公司,想想電腦個人電腦在二十年前對全世界絕大多數人來說還只是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不過是某一種與絕大多數工廠的那些機器一樣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