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天馬行空四部曲

正文 第六十九章 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 文 / 龍吟月

    因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閬州(今四川閬中)一帶。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為補京兆功曹,他卻不去任職。

    二年正月,嚴武再任職成都,幾次寫信希望杜甫回來。六月,嚴武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又稱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嚴武的幕府。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五月離開成都乘舟南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至雲安(今重慶雲陽)。

    次年暮春遷居夔州(今重慶奉節),甚至以船為家,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杜甫詩有名豈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居夔州近兩年,寫詩四百餘首。

    大歷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攜家出三峽,經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陽。之後,詩人漂泊湖南,貧病交加,瀕臨絕境。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因風疾病逝。

    杜甫的逝世至今都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話題。一些專家認為杜甫是因糖尿病而死,並在杜詩中找到證據,我多長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長卿病是指司馬相如患有的消渴症,即糖尿病。

    一說杜甫人在耒陽,為洪水所困,十餘日未進食,後來耒陽聶縣令雇小船來接他,並且贈送許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盡,竟大飽而死。郭沫若據此認為杜甫是吃了天熱肉腐之物,因食物中毒而亡。

    杜甫靈柩停厝在岳陽,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但現在杜甫的墳墓有八座,分別位於河南鞏義市、河南偃師市、湖南省耒陽(今耒陽市)、平江縣等地。

    杜甫詩歌現存1400多首,寫詩可分四個時期:

    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杜甫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有詩贈李白,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堪稱快意。

    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可惜的是,由於兩人後半生際遇都相當坎坷,這次分別之後便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僅獲得少許資助,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

    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邊,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任職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九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嚴武的幫助下,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

    嚴武入朝,蜀中軍閥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

    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千餘首,佔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特色,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富時代性,取材於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飢餓貧窮和貧富懸殊。

    杜詩善於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寫下大量的實錄式寫實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寫實之作,如名作《麗人行》,反映上層社會的奢淫。

    思想方面,杜詩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洋溢著仁民愛物的情懷和濃烈愛國主義色彩,有詩聖之譽。

    杜詩善用理智去仔細觀察人生社會的實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人民的苦樂,有強烈政治意識,繼承並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及建安學的寫實精神。

    手法方面,杜詩善寫人物對話和獨白,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來描寫。杜詩也善於抒情,結合抒情和敘事,又結合抒情和寫景,寄情於景。杜詩敘事注重客觀描述,讓故事身直接感染讀者,而少發議論。

    語言方面,杜甫寫作態度非常嚴肅,語言精煉,用字準確,形象生動,多姿多采,並善於運用民間口語。

    體裁方面,杜甫作品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律詩絕句,無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詩體,表達不同的內容,敘事多用較少格律限制,便於鋪敘描寫的古體詩,抒情則多用近體詩。

    杜甫大量創作七言律詩,作品內容廣泛,技巧純熟,注重聲律對仗,格律嚴謹,語言錘鍊,為歷代典範之作,達到極高的成就,使七律創作臻於成熟。他又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社會的民生疾苦。

    風格方面,杜詩主要風格是沉鬱頓挫,風格多樣,豐富多姿,或雄渾奔放,或清新細膩,或沉鬱悲涼、或辭藻富麗、或平易質樸、或通俗自然。杜詩融冶吸收前人藝術技巧,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新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更新快∷∷純文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