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天馬行空四部曲

正文 第四十一章 武經七書 文 / 龍吟月

    此外,考古學家亦發現秦始皇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達17米的防水性強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寬的黃土夯成,規模大到難以想像。文學吧wxba秦始皇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的穿三泉中,三其實是個概數,其實應該是指在施工過程期間遇到水淹,所以才修建阻排水渠,正好擋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滲透,有效保護墓室不遭水浸。

    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分別貫穿東南西北4個方向,這是尊貴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而普通官員和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但考古學家發現,秦始皇陵只有東、西兩條墓道,這出乎考古學家的意料之外。

    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封土堆體積龐大,堪稱國內之最,但封土從何而來則尚無定論。儘管有文獻記載指封土堆取土魚池,但秦陵考古隊隊長段清波質疑這個說法,指封土堆的土壤樣本含雜大量沙石,但取自魚池裡的土卻是純淨的黃土,且粘性甚強,極少含有沙石,而且認為秦陵陵區地勢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從山下的魚池取土顯然要費力的多。因此,取土於魚池一說值得商榷。

    另有專家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的說法,指封土堆其實是從墓穴中挖來,但經秦陵陵區高光譜遙感探測,在秦陵南部的驪山腳下發現了一處南北走向串珠狀的巨型凹陷。

    經實地勘查,這個深達30米的巨型凹陷有明顯人工挖掘的跡象,而凹陷的土質也與封土相同,這也是對封土堆由來的新推斷。

    另一方面,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指。秦始皇地宮內水銀含量的確存在異常,如果以水銀的分佈代表江海的話,正好與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若查明屬實,正好說明秦朝時期已經有對中國地理作出調查和研究,可說是新的歷史發現。

    目前中國政府並沒有對秦始皇陵動土發掘的計劃,主要考慮到著手發掘後,極有可能出土龐大數量的歷史文物,而在尚未完全確立妥善的保存方法下,實在不宜發掘。

    兵馬俑是在1974年3月29日被陝西省臨潼縣村民楊志發、楊彥信、楊泉義等人發現。當時考古學家一致認為此遺跡規不會太大,但很快發現兵馬俑的規模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專家推測兵馬俑遺址呈長方形狀,東西長二百三十米,南北長六十二米,約埋藏七千多座與實物等身的兵馬俑。不過超乎預期的發掘成果。卻引來保存兵馬俑文物方面的困難。

    當時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得悉發現兵馬俑坑的消息,即指示國家文物局與陜西省政府合作,迅速採取相關措施保護文物。因此挖掘工程暫時中止,在不損及遺跡的前提下,耗費近兩年時間在遺跡上矗立著一座橢圓形的巨蛋建築,並在1979年10月正式對公眾開放,命名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按照中國古代建築講求的對稱原則。在陵園的西門、北門和南門應也有兵馬俑坑,但考古人員多番實地勘查,一無所獲,對於兵馬俑坑置於陵園東側的原因重生之花開入夏。目前有多種說法,現摘錄如下,但以下說法目前尚無定論。

    1、秦人葬俗坐西向東,兵馬俑置於陵園東側是顧及秦人的葬俗。

    2、兵馬俑置於東側是表示秦坐西向東消滅六國。紀念戰爭勝利的意思。

    3、兵馬俑面東,正是始皇陵正門在東的原因。

    4、兵馬俑置於東側。正符合古代陰陽戰術中的右背高山,左前水澤,以防止敵軍兩側突擊,陵園其他三個方向的地形都無法符合此戰術。

    秦始皇在位期間還擴大了國家的疆土,疆域異常遼闊,北至河套和陰山,南至南越(即古時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隴西臨洮,東則延伸到了遼東及朝鮮。

    匈奴人盤踞的河套地區,秦代時被稱為河南地。

    正當戰國七雄相互攻伐的時候,北方草原的匈奴、東胡及月氏亦相互牽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居住在中國北方與西北草原的遊牧民族,隨即成為新生秦帝國的最大敵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燕國人盧生向秦始皇獻上一本名為《錄圖,上面寫著亡秦者胡。

    根據這個預言,秦始皇認為最終滅亡大秦帝國的,是北方的胡人。當時北方草原的胡人當中,月氏和東胡都比匈奴強大,但因匈奴人的聚居之地是河套地區,對定都咸陽的秦帝國來說是最大的威脅,因此秦始皇決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過李斯卻指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也從來不儲蓄糧食,極難征服。如果派兵輕裝前進,容易導致軍糧斷絕而全軍覆沒;如果攜帶大量糧食進軍,物資沉重難運,也是無濟於事。

    對秦國而言,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無利可圖,只會令中原百姓疲憊。遇到匈奴百姓,亦因擔心他們的忠誠而不敢役使他們。如果殺掉全部匈奴百姓,這又與君父自許的君王作為相悖,表明反對征伐匈奴。

    秦始皇沒有接納李斯的意見,他下令將領蒙恬率兵三十萬人,沿著今日蘭州市至鄂爾多斯市一段的黃河,北伐匈奴,企圖奪取黃河河套以南之地。

    次年蒙恬攻佔河套以南地區,從榆中(今甘肅省蘭州市)沿黃河往東一直連接到陰山,劃分成四十四個縣,並設置九原郡,沿著黃河修築長城,於險阻設置要塞。

    其後,秦始皇又遣蒙恬渡過黃河去奪取高闕、陽山(即陰山)、北假一帶地方,築起堡壘,逐次向北推進勢力。當時的匈奴單于頭曼被迫北遷,秦軍在外奔波達十餘年,並屯駐在上郡一地,蒙恬之名威震匈奴。

    據考證,秦軍迅速取勝的最大原因,就是普遍使用弩弓作遠程武器。持弩的秦騎兵射擊的準確度是匈奴人的弓無法比擬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擋不住弩箭強大的穿透力。對馬背上的匈奴騎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

    中國著名的兵書經典《武經七書》指出,弩是對付古代遊牧民族的最有效武器。由於弩的結構過於複雜,對匈奴人來說,他們很難裝配或仿製。

    為了充實河套以南新設郡縣的人口,秦始皇下令將罪犯遷移至新郡縣,當地被稱為新秦。當年在西方出現彗星,為不吉之兆,故此秦始皇再下令貶謫執法不公的獄吏往新闢之地,以修築長城及戌守南越地區。

    據主父偃在《諫伐匈奴書》所言,蒙恬所戍之地地勢低窪,而且是無法種植五穀的鹽鹼地,實在未能供給三十萬戍卒的兵糧,故此必須仰賴內地的補給。

    為了從黃腄(今山東省煙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運送糧食至北方的黃河,原本僅一石的東西,必須花費三十鍾(192石)。正因如此,秦朝百姓迫不得已肩負著沉重的負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