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天馬行空四部曲

正文 第六章 大紫荊勳賢,書香門第 文 / 龍吟月

    魔俠圖錄守關者之一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鏞,大紫荊勳賢(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授勳及嘉獎制度下的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自1997年開始頒授,表揚畢生為香港社會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士。文學館獲頒大紫荊勳章的人士可於中文名字及稱謂後加上大紫荊勳賢或gbm。)

    1924年,生於浙江海寧,1948年移居香港。自1950年代起,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歷年來金庸筆下的著作被改編為多套電視劇、電影、廣播劇等,對華語影視文化可謂重大貢獻,亦尊定其成為華人界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之一的基礎。

    金庸早年於香港創辦《明報》系列報刊,他亦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倪匡、黃沾、蔡瀾)

    金庸其家為書香門第,世居海寧縣袁花鎮,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

    1929年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

    1936年入嘉興一中讀初中,離開家鄉。

    1937年日軍入侵,因戰事而隨學校輾轉餘杭、臨安、麗水等地,後1938年於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初中部就讀。

    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他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收效不凡。

    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

    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1948年畢業。

    2005年10月,已81歲的金庸離開香港,往英國劍橋大學求學,並取得歷史碩士、博士學位。

    2009年開始,以遙距教育方式在北京大學修讀中文系博士,預計在2013年8月畢業。

    浙江桃花島上的金庸銅像。兩旁的楹聯為著名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1946年秋,查良鏞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調往香港分社。1950年赴北京到**外交部求職,但因不滿**外交政策而歸並重入《大公報》。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期間與同事梁羽生相識為友。而後總編輯羅孚安排查與梁寫武俠小說於副刊連載。梁羽生編寫《龍虎鬥京華》,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寫《書劍恩仇錄》,引起轟動,頓時金梁齊名。

    1956年,與同寫武俠小說的梁羽生和百劍堂主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隨筆,給新派武俠留下了一段歷史見證。

    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9年於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1953年至1958年期間。他曾以林歡作筆名,為長城電影公司編寫劇本,其中《絕代佳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金章獎。更曾合作導演過兩部電影,與程步高合導《有女懷春》及胡小峰合導《王老虎搶親》。也曾以姚馥蘭為筆名撰寫電影評論。還為電影歌曲填詞。

    1959年,查良鏞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

    1991年註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當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明報集團1991年度的盈利接近一億元,1991年明報集團香港上市後。他退出報業管理層,於是他從此去周遊列國、教書、靜修、遊山玩水、研經,他在1991年的《資本雜誌》的《九十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榜》名列中排第64位,他亦被譽為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

    查良鏞為《明報》撰寫社評二十餘年,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美談。

    1960年代,由於中蘇交惡,中國大陸安全無保障並面臨威脅,開始積極發展研究核武器,陳毅在1963年提出了核褲論: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

    查於1964年在《明報》發表《要褲子不要核子》社評,反對在貧窮情況下造原子彈。左翼報紙《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等以****、親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場回應。

    直到最後陳毅出面制止了左派的攻擊。雖然明報系列並非激進刊物,但文化之大革命爆發時,查良鏞和《明報》公開對其持反對態度。

    在《明報月刊》40週年的撰文上,金庸也直言刊物是和文革對著幹,具體展現在紀錄彭德懷功績、出版吳晗的《謝瑤環》劇本,極力扞衛中國傳統文化和批判錯誤抨擊。

    查遂被被香港左派分子罵為漢奸、走狗、豺狼鏞;更曾受死亡恐嚇,一度離開香港暫避。回港後一路受香港政府特別保護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

    1973年春,查良鏞曾前往台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文革結束後,金庸在1981年與1984年來到中國大陸訪問,並先後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胡耀邦會談。

    隨後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為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

    因香港政制方案乃基本法中最為核心且爭議最大,直至1988年方案尚未成型。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了備受爭議的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

    這個方案相對當時各界所提出的眾多方案中比較保守,因而被認為有礙民主進程而得不到港人支持,查回港後有各種針對他的示威抗議發生。

    實際上查之本意為給民主派李柱銘、司徒華兩人留出餘地,但當天兩人沉默以示抗議,使得最為保守的這一方案得以通過,大出查氏所料。

    然中央政府當時認為正是底限所在,故其後作修改並被納入基本法使用至今。1989年北京發生了89民運。5月20日,首都戒嚴令發佈當天,查良鏞辭去基本法草委、諮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

    金庸對武力鎮壓學生表示傷心。同年在《明報》創辦三十年慶祝茶會上宣佈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集團董事長。

    ∷更新快∷∷純文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