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天馬行空四部曲

正文 第一章 一無所有,自己創造一個自己 文 / 龍吟月

    (倒數第二卷《文人,真人,終極之曲》只是延續上一卷魔俠圖錄、星空圖錄;最後一卷是第四部曲=完本;

    生平第一本書真是塗天屠鴉;順手把古今中外及眼前人路人通通掃了進來;也算叛逆之絕!週末愉快!追時間去也!)

    「她不想理解人家對她說的話的言外之意,如果人家對她說:我如此的欽慕您,她消除了這句話深處的性的含義與她說話的人在她看來似乎是真誠和恭敬的,就和桌子是圓的或方的,牆紙是藍的或灰的一樣。」─《存在與虛無》

    另外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有關人類的責任。一個人在做出選擇的同時,他也向其他人推薦他的選擇。他有選擇的自由,也就要為所有的後果承擔責任。

    一個例子是在二戰時期的某個法國家庭裡,父親為德國人工作,兩個兒子中大兒子去世了,小兒子留在母親身邊。

    小兒子知道自己對母親非常重要,不能離開她。但是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法國人,他希望到英國參加法國的抵抗力量,解放自己的祖國並為哥哥報仇。

    這樣,小兒子陷入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他去問沙特,而得到的回答是,你自己選擇,無論後果如何,你都要為其承擔責任。

    晚期,他的思想有所改變,把目光更多的放在社會這個宏觀的層面上。也開始承認,自由本身是有所限制的。要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難以實現的。

    他嘗試對馬克思哲學進行改變,把馬克思哲學和人學聯繫起來。其思想內容比較豐富,若想全面理解,還需要對海德格爾對存在的分析和胡塞爾的意向性結構分析進行研讀。

    而對物質世界,他持一種模糊的,但又直接的實在論觀點。他受過德國哲學的熏陶,行文上頗為晦澀。其哲學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虛無是人的意識作為對己存有之根本特質,人在朝向未來,投射出理想的自我之時。他便不再只是當下的自己。這時,他從理想的狀態回頭看自己,而否定眼前的自己。

    否定自己,就是將眼前的自己虛無化。但是。人們藉以否定當下狀態的理想既然尚未實現。所以也是一種虛無。如此一來。人生徹頭徹尾都被虛無所貫穿。然而,虛無不表示否定生命的意義。

    相反地,沙特認為。這樣才能肯定人之為人的意義。因為,假若人只是固定不變的物體,則他將任人擺佈,這難道不是對人最大的否定嗎?

    或許我們用缺乏來解釋虛無的涵義會更為恰當。當人心中有個理想,因而對照出現狀的種種缺失時,他就是處於一種缺乏的狀態。

    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一文指出,人的存在,是自己創造自己。

    「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種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後限定自己。因為,人在開始時一無所有,只是後來才成為甚麼。」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

    「因此無所謂人性,因為沒有上帝去創造這個概念,人**裸地存在。他不是想像中的自己,而是意欲成甚麼才是甚麼;他存在之後,才能想像他自己是什麼,這是在他躍進存在之後意欲的,人除自我塑造之外甚麼也不是。

    對我來說,其他的人就像一個賊,要將我的世界偷去,將我納入他們的軌道中,成為一個在己存有,成為一個對像或東西。

    於是,我不再是一個自由的主體,而是他人的奴隸,從一個對己存有墮落為一個在己存有。我怎樣重新得到自己的自由,得到自己的主體性呢?

    在此唯一的辦法是:將他人對像化。如果他人只是對象,是在己存有,那麼我就不會成為他的對象了。

    我可以通過我的看(眼光),將他人的世界粉碎,將他人的自由去除。但這樣的做法,是不能一直成功的,因為他人的存在是一項無法化除的事實,他人不是我所造出來的,而是我所遇到的。他人留在那裡,威脅著我,隨時用他的看來作為反擊。

    終於,人際關係成為一種互相對像化的循環;這是無可避免的事。我藉著將他人對像化來肯定自己,然後他人又將我對像化來肯定他自己,然後我又將他人對像化來肯定我自己如是下去,沒有了時。故沙特認為,人際衝突與溝通失敗是必然的結果。

    人不僅要將他人作為一種事物對像來支配,且要將他人作為一個自由的存有(對己存有)來支配。換言之,人既要把他人作為一個自由的存有來佔有。

    這是人的一種極大的慾望。我們志不只在他人的身體(作為在己存有的身體),還在於他人自己。

    例如在戀愛的愛撫行為中,我們所得到的,並不像吃了一個蘋果之後的得到,但我們仍然要愛撫,仍然期望在愛撫的行為中有所得。

    照沙特看法,愛撫是我們期望自己能將他人同一的一種行為。

    然而,所有這些要佔有他人的目的,終歸是會失敗的。因為這些目的本身都有矛盾。

    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每一個人都要自己支配他人,將他人佔有。但當每一個人都要這樣做時,人又無法不同時變成他人的對象,為他人所佔有。此所以佔有他人這種目的終歸會失敗。

    在沙特的筆下,人與人之間你看我,我又看你的情形是有其特殊的哲學意義的。

    既然當一個人發覺自己正被他人的眼光看著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不安,他變成了別人的對象,為別人所佔有;於是,為著要重新肯定自己,他就反看那個看他的人,重新將那人轉化為自己的對象,只有這樣他才能再次覺得自由。

    結果,人際關係就只是在鎮壓他人與被他人鎮壓的情況中轉來轉去。人和人之間沒有真正的交流通,每個人都看不見對方,只是孤獨地自我掙扎以成就自己的自由。

    沙特的人生哲學討論了存在者面對的五種處境:1我的位置。2我的過去。3我的周圍。4我的死。5我的鄰人。

    沙特並用鎖鏈下的奴隸的故事說明人的處境(《存在與虛無》。

    鎖鏈下的奴隸是自由的,他可以立志砸斷鎖鏈,這意味著:鎖鏈的意義本身,是根據他選擇的目的而顯現;選擇繼續當奴隸,或者選擇冒最大的危險,跳出奴隸的地位。

    當然,奴隸將不能獲得主人的財富和生活水準,但是這些不會是他的謀畫的對象。他只能夢想擁有這些財富,他的現實性就是世界以另一個面貌向他顯示出來,以致於他應該面對,和解決不同的問題。

    特別是,他必須從根本上在奴隸的地位上自我選擇,甚至因此給這種微賤的拘束一個意義。

    舉例說,他選擇了反抗,那麼奴隸的地位對這種反抗來說,自始就不是一種障礙,它就只能透過反抗方可獲得其意義和伴隨的逆境。

    因為反抗和在反抗過程中死去的奴隸的生命是自由的生命,因為被一個自由謀畫啟發的處境是充實的和具體的,因為這個人生迫切和首要的問題是:我能否達到我的目的?

    是因為所有這些,奴隸的處境與主人的處境是不可比較的。兩者中的任何一種環境事實上都只能對在處境中的對己存有來說,並從對己存有對其目標的自由選擇出發,才可獲得其意義。

    對己存有是有時間性的,這意味著他本來一無所有,他自己創造自己。在單一個自由謀畫中堅持不懈,並非永不改變該謀畫。相反,我們看到,我從事的謀畫可以永恆不斷的更新。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麼也不是。(……)

    ∷更新快∷∷純文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