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並不看重自己的詩歌創作,只是偶爾為之。其詩作傳世無多,主要以舊體詩為主,多有佳句。
早期詩歌深受古詩影響,多吟詠離情感傷。留學日時作《自題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真切動人,境界大開。
《412事變》一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寫出亂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為之動容;趙聰《三十年代壇點將錄》說,時人稱三百年來無此作!。
1922年創作《徬徨、題辭》:寂寞新苑,平安舊戰場。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徬徨,描述學創作路上嘔心瀝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
相較同時代的其他詩人,魯迅的詩歌在當代被引用的頻率很高。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義塔》),是常被引用來表示國共和解,和海峽兩岸和解的名句,如在2008年3月1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是否會對台灣釋出更多的經貿優惠政策,回答中引用這句話。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則常被引用以自況。
魯迅也以譯作著名。在魯迅留下的1000多萬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譯字。
他在前期主要翻譯歐美學及日學作品,如尼采、凡爾納等,後期則主要翻譯東歐學及蘇聯學的革命學作品。
他的翻譯強調忠實原,有時甚至連原句的結構也不加改動,以硬譯風格聞名。他曾希望借引入歐式的長句。來增加漢語對複雜關係的表現力。據統計,魯迅總共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種作品。
魯迅的古、日語水平很高,德語也相當不錯,在陸師學堂附屬礦路學堂就已開始學德語,到了日以後,舊日帝國的現代醫學流行用德語,德是醫學專業必修的外國語(所以留日學醫卒業的郭沫若也能讀點德)。
魯迅在仙台1年半,德從來沒有放掉,時時有在看書。
魯迅生前曾多次公開宣稱我不懂英:《〈阿q正傳〉的成因》裡。魯迅說完英的似乎譯得很懇切,但我不懂英,不能說什麼。
又接著說只是偶然看見還有可以商榷的兩處:一是三百大錢九二串當譯為三百大錢,以九十二作為一百的意思;二是柿油黨不如譯音,因為原是自由黨。鄉下人不能懂,便訛成他們能懂的柿油黨了。從這裡也就可以知道,魯迅還是能看點英的,只是水平不能和他掌握得較好的幾個語種相比。
《魯迅日記》附載的《書帳》(圖書採買紀錄)裡面可以看到魯迅買的很多外國書名,有相當數量的英書。
周作人《魯迅與英》一說:他是反對英的。在光緒戊戌(1897)年他最初考進水師學堂,也曾學過英這字他當然是認識的。不久改進陸師附屬的礦路學堂,便不學了,到了日進了仙台醫校之後改學德,這才一直學習。利用了來譯出好些的書。
他深惡那高爾基說過的黃糞的美國,對於英也沒好感,自然他也很佩服拜倫雪萊等詩人,覺得從英譯書也可以。但是使用整句整個英字的作風是為他所最反對的。
他不用阿k而偏要用q字,這似乎是一個問題。不過據他自己說。便只為那q字有個小辮子,覺得好玩罷了。如有人不相信這個說明,那自然也是可以的。
魯迅不贊成說話和章夾雜英,在章中帶有英時常有諷刺性:
人民學出版社出版的《魯迅全集》十六卷。
魯迅說他寫作的目的,一是為那些為中國的改革而奔馳的猛士,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為他們吶喊,要給予他們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為那些如我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美夢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於悲涼感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
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黑色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他們的不圓滿。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學史綱要》等。此外還有《魯迅書信集》、《魯迅日記》等存世。
對於魯迅的評價以正面為主,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及海外的普遍都很高。
在中國,魯迅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大多數人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林辰、朱正、王得後、錢理群、李歐梵、周策縱、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學者嚴家炎、何滿子、邵燕祥、林賢治、王元化等對魯迅先生多有著述;而作為藝術家的張仃、吳冠中、陳丹青、范曾等大家對魯迅先生也有精彩的論述。
大多數人認為他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學的奠基人。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
散詩集《野草》被認為是當時少有的展現出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其雜,由於特殊的發表環境,在嬉笑怒罵的字背後蘊含著堅定的政治立場的。這一政治立場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是魯迅思想中最為複雜的地方之一。
中國執政黨對魯迅有高度評價。早在延安時期,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魯迅評價為中國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並將在延安創辦的學院取名魯迅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學院。
掌權後,魯迅的學地位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肯定。魯迅的眾多章被選為大陸中小學語教材的課。現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魯迅研究機構和專門的魯迅研究雜誌。
不過,據2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裡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
∷更新快∷∷純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