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逃宮棄嫡

龍騰世紀 248自動掛檔0524 文 / 唐妡

    在佛教傳入中國用香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同時大量引進各種重要的香料,及用香的觀念和方法,於是,香從生活中的附屬用品,一躍而成為皇室貴族,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場景。隨著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香器的樣式也不斷出奇翻新,從香器開始出現到現今,香器的演變,幾乎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讓人們無論是在用香或是供香時,在嗅覺及視覺的心靈意境上,都達到了美好的昇華。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在室內薰香的習俗,焚燒的香料是以草本植物為主。其實薰香源自古人薰煙以趨滅蚊蟲,並消除穢氣。

    在《周禮》中記載:「剪氏掌除蠶物,以攻攻之,以莽草薰之,凡庶蟲之事。」古人燃香也可以說是清淨環境,中國在尚未產生專用的香器之前,先使用一般的銅炭爐來薰香。

    中國人在室內焚香自戰國時代就已開始了,但是專門為焚香而設計的香具,卻遲至漢代才出現。

    中國香爐的形制始於戰國時期銅爐,以後歷代出現各種式樣的香爐。材質有陶器、瓷器、銅器、鎏金銀器、掐絲瑵琺琅、畫琺琅、竹木器及玉石等,種類豐富。

    在春秋時期,已出現專供室內取暖的銅炭的「王子嬰次爐」。而這類銅炭爐後世仍然沿用。

    漢代開始,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香爐——博山爐。博山,相傳是東方海上的仙山。博山爐蓋上雕鏤的山巒之形,山上有人物、動物等圖案。當香爐中飄出裊裊香煙,就宛如神山盤繞終年的雲霧。博山爐盛行於神仙之說流行的兩漢及魏晉時期。

    在漢代,專為焚香而設計的香薰已經出現,大理的薰香器從各地的漢墓出土,可以知道當時薰香習俗已經很普遍。漢代薰香的風氣,南方比北方更為盛行。廣州地區四百餘座漢墓中,共出薰爐一一二件。

    在漢代蔡質所著的《漢官儀》中,就有關於香的文獻記載:「女侍史絜被服,執香爐燒熏。」

    在廣州、長沙等地的西漢早期墓葬中已經出土了不少豆形薰爐,而中原地區出現得稍晚。從這種出土不少專為薰香而作的香薰看來,薰香的風氣是自南向北逐步推廣的,而許多高級香料也是從南海輸入中國。根據《史記》〈貨殖列傳〉的記載,西漢時龍腦香在廣州已非罕見之物。

    漢通西域後,還從陸路自西方輸入蘇合香。《班固與弟超書》:「竇侍中令載雜采七oo匹,白素三oo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這是漢代以雜絲、白素等布料,要買月氏馬及蘇合香。《後漢書》「西傳傳」說大秦國「會合諸香,煎其汁以為蘇合。」

    漢朝時樂府詩中也說:「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外毛內答)(外毛內登)、五木香、迷迭、艾蒳及都梁。」其中都梁香為古代著名的香草。

    漢代的香品中,有乾燥的草木植物、樹脂類的龍腦香、蘇合香。草本植物的茅香乾燥之後就是可燃物,為了能充分燃燒,通常在爐身的底下會有通氣孔。有的設計爐身較淺,爐蓋隆起,而且在爐蓋上備有數層鏤孔。這類爐具的容積也較大。同時為了容納自進氣孔落下的灰燼,通常也設有承盤。

    龍腦及蘇合香等樹脂類香品,必須放在其他燃料上薰燒,因此這類爐身較深,以便置燒紅的炭塊,有時加銀箔或雲母片,再放上樹脂之類的香品,使其徐徐薰燒。出土的漢代香薰中就曾留有炭料、香料。

    兩晉南朝的香具

    東晉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風俗開始盛行。薰衣的風俗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在河北滿城中靖王劉勝墓中,發掘的「銅薰爐」和「提籠」就是用來薰衣的器具,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為了薰香衣、被特製的薰籠。

    三國的荀□好薰香,文獻中記載:「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氣不竭。」由於荀或經常讓自己的衣服薰上濃郁的香味,所以當他到別人家中之後,他坐過之處往往留下香氣,經過三日還沒有散去。在東晉時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來比喻學養的淵博。

    在兩晉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樣之中,從三國吳到南朝晚期圓罐式及豆式有承盤的香爐式樣大略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孫吳中期至西晉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簡單,整體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鏤刻三排圓形鏤孔,沒有承柱和底盤。

    第二期:東晉前期「東晉立國至穆帝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體為短直口圓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鏤孔,承柱亦為上下小大的圓柱體,承盤則為平底缽形器。

    第三期:東晉後期至南朝劉宋時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醬油,罐形薰體,小口鼓腹,腹部滿佈密集的長三角形鏤孔,圓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則為寬沿盤形。

    第四期:相當於南朝中晚期「齊、梁、陳」(公元四八o——五**年)第四期並未發現見香薰等器具。

    隋唐的香具

    自東漢明帝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焚香禮懺在奉神明或祀天地祖的儀式中,幾乎經常可見。甚至,有在行道上以香鋪地,使香的需求量更大。在《文昌雜錄》卷三中記載:「唐宮中每有行幸,即以龍腦、郁金布地。」

    唐代的香具,也開始有新興的式樣。如:多足香薰、薰球、及長柄手爐,質地多為金屬器或鎏金銀器。唐代流行有提煉的金屬香球、香薰。唐代的多足帶蓋銅香薰十分獨特,也有附提煉者。

    唐代帝室曾多次迎送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再送回法門寺。法門寺的文物中鎏金銀香薰、鎏金銀香球,是為皇室迎送舍利真身所專門製造的。

    宋元明清的香器

    宋人焚香,常同時使用香爐及香盒。這點從宋代繪畫取香的動作中,可以看出來。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滿白灰的爐具內。宋代也流行將香料壓成「香篆」,將粉末狀的香料模子壓出固定的形狀,然後點燃。

    宋代曾大量進口香料,北宋時香藥是市舶司收入中最大宗的物品之一。真臘、渤泥、蒲端、安南等地其地盛產**、龍腦及棧香,朝貢品中也以香藥為主。部分的香品如**等列入禁榷物品,由政府專賣,民間不得私自交易。

    宋代香藥輸入量雖大,但仍供不應求。宋人普遍用香,焚香用量大。祭祀慶典、官府的宴會、文武官考試及第後的同年宴、祝壽等場合,無不用香。

    宋人還有所謂的「試香」,於幽室外焚香,有時在庭園內的「詩禪堂」試著燃點新制的合香,品評香的氣味、香霧的形狀和焚煙的久暫,是宋朝人生活情趣中重要的節目之一。

    宋人對於合香的薰燒法特別講究,香品點燃之後,並不投入火中,香爐內鋪厚厚的有保溫作用的爐灰,揀一小塊燒紅的炭塊埋於正中央,再薄薄地蓋一層,灰只露出一點。用薄銀片隔火,香品放在薄銀片上薰烤,於是香氣自然舒發,沒有煙燥氣。講究一點的,炭塊就不只是用普通的木炭,而是精製的炭團。

    此外,宋人也使用香篆。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區內的各種服務業中,就有專門為人「供香印盤」的服務業,他們包下固定的「鋪席人家」,每天去壓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錢。

    在宋代的香爐中,有許多特殊的造型,如現藏於芝加哥藝術館,宋影青鳥形香爐(十一——十二世紀),爐蓋有一隻似鴛鴦的水鳥蹲伏著,爐身貼了兩層蓮瓣紋,也有承盤。盤底有如意雲頭花式足。香爐就從鳥嘴逸出,爐身挖有小氣孔,而使香煙從上面的鳥嘴飄出。宋代另外流行一種豆形香爐,形如高足杯。

    到了元、明、清代,則流行成套的香具,例如元代流行「一爐兩瓶」的成套香具。明代十六世紀的繪畫中就已出現「爐、瓶、盒」。這種組合式香具乃是為了方便作為儲放香箸、香鏟之用。

    明朝嘉靖官窯也有所謂的「五供」,五供是一爐、兩燭台、兩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於祭祀及太廟、寺觀等正式場合。明代盛行銅製香爐,這與宣德時期大量精製宣德銅爐有關。宣德年間,曾使用泰國進貢的數萬斤銅料,鑄制三千三百餘件的「宣德爐」。明晚期民間大量製作銅香爐,設計精良。銅香爐的盛行與當時盛行燃燒各種品級的沈香木塊有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