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
少陵原左近竹林茂盛。
穿過少陵原的滻水清澈見底,水下可見游魚擺尾而游。
此刻秦王李世民正與他謀臣杜如晦一併於水邊垂釣。
杜如晦起了起魚鉤,笑著問:「沒想到秦王能放下軍國大事,偷得浮生半日閒,與卑職一同來此垂釣。」
李世民聞言笑了笑,言道:「父皇一直在說一統江山,一統江山,我有時候一直在想,江山是什麼,在長安城裡,是見不到江山的。我大唐的江山在田園之中,在這山川之中,在這少陵原之中,在每名大唐百姓的福祉之中。」
杜如晦露出讚歎的神色,出言言道:「秦王可謂一語中,處處都有江山。秦王你看,我所在的少陵原,故名鳳棲原,後漢宣帝杜陵建此,故而名為少陵原。秦王可知道此水名叫什麼?」
李世民笑著言道:「克明這是在考孤麼?腳下釣魚此水,名為滻水,通灞水,司馬相如在上林賦有雲,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古人有雲八水繞長安,這滻水,灞水就是八水之一。」
李世民,杜如晦二人一問一答,皆是博聞多識,不由相視大笑。
李世民笑容一斂,將魚竿一放,站起身來負手言道:「聽聞父皇有意,撤淮安王山東道安撫大使之職。」
杜如晦聞言露出沉思,李神通一貫與李世民交好,眼下李淵要收回李神通的兵權,這對於李世民而言並非是好消息。
李世民言道:「天子用人雖一貫是喜動不喜靜,但淮安王乃是他器重的人,雖這兩年在河北連連損兵折將。但眼下我大唐除了秦王殿下之外,並沒有其他可以替換淮安王的大將,此事恐怕是有人在後推動的。」
李世民看向杜如晦言道:「果真什麼都瞞不過克明你,正是太子與齊王在天子面前建議的,近來太子與齊王一直走得很近。」
杜如晦聞言言道:「這不奇怪。眼下大唐內是秦王與太子殿下二人分庭抗爭。秦王有軍方大將的支持,而太子則有名分大義。太子貴為一國儲君,不能領兵在外,故而齊王有意結好太子,以得軍權,求得一席之地。而太子也有意結好齊王,以分秦王軍權……」
杜如晦看見,李世民獨自站立在河岸邊,望去令人感覺一股孤寂蕭索之意,當下停口不說。
李世民靜靜地言道:「自從晉陽起兵以來,孤早就明白會失去很多。也早就做好這個準備。只是沒有想到太子,竟然將三妹牽扯進來。」
「平陽公主?」杜如晦雙目一轉,隨即會意過來言道,「太子下得這是一步好棋啊!」
李世民轉過身言道:「你說是好棋?」
杜如晦言道:「不錯,平陽公主乃是陛下,太子都足以信賴,器重的人物。平陽公主巾幗不讓鬚眉,最重要是她對大唐皇位,全無窺探之心。」
李世民言道:「我怎麼不知,但是太子這一步好棋,我們該如何應對?」
杜如晦當下問道:「那秦王殿下胸中可有取代淮安王的人選?」
李世民緩緩點了點頭,言道:「只是他們都不如三娘合適。」
杜如晦笑著看著一旁的滻水,言道:「水至清則無魚,合適不合適有何關係,在陛下心中合適就好了。」
李世民進一步問道:「計將安出?」
無極宮中。
李淵正尋民部尚書、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劉文靜問事。不久中書令蕭瑀上殿送上公文,言道:「陛下。這是這幾日中書省議論關於河北道安撫大使,接替人選之事的奏折,還請過目。」
李淵皺眉言道:「朕什麼說要換淮安王了?」
蕭瑀言道:「陛下真是貴人多忘事,前幾日陛下令太子傳旨至中書省的。」
李淵恍然言道:「此事朕一時疏忽了。不錯,確有此事。拿來給朕看一看。」
李淵將奏折拿來仔細看了一遍,搖了搖頭,言道:「不妥,不妥。」
劉文靜問道:「陛下可是沒有合適人選?」
李淵直接將奏折給劉文靜,言道:「你替朕合計合計。」
劉文靜當下接過奏章,看了一遍,故作驚訝言道:「陛下,這奏折之上都是我大唐大將,足可坐鎮河東,為何陛下言道不妥。」
李淵言道:「糊塗,若換了巴蜀,河東,河西,隴右,這些大將並非不可,但是河北道安撫大使,豈可輕托他人,這裡有我大唐的數萬大軍,數州之地,李重九,劉黑闥,宇文化及對此都是虎視眈眈,非一般大將可以守之。」
劉文靜點點頭,言道:「那麼陛下心中可有人選?」
李淵看向劉文靜,言道:「倒是有一人,朕有意高陽公主前往。」
劉文靜言道:「陛下既是遲遲未做決定,顯然高陽公主也有不妥之處。」
李淵點點頭,言道:「你說的沒錯,三娘也不小了,還沒有婆家,皇后臨終前交代朕一定照顧好她,這幾年朕將她留在長安,就是要她享這榮華富貴,不再戎馬奔波。」
劉文靜抱拳言道:「陛下這一番愛惜之意,實在令臣感動。」
李淵苦笑言道:「愛卿感動有什麼用,你也是為人父母,也知天下父母都是無二的心思,朕不瞞你,我們父女失和已是多年……」
「公主殿下,還因當初求親之事埋怨陛下啊。」
劉文靜當初也是見證人,李虎前往李淵府邸,向李淵親自求親時,正是劉文靜為李虎領的路,當年之事依稀在目。
劉文靜問道:「陛下今日是否後悔,當初之決定?」
無論從李芷婉與李淵父女之情,還是與李重九,翁婿沒有作成,反而為大唐豎了一個勁敵。
李淵聞言看向劉文靜,虎目一動,冷聲言道:「朕行事俯仰無愧,一生從不後悔,李重九不足惜哉,只是苦了三娘罷了。」
「是,」在李淵的盛威之下,劉文靜低下頭言道,「那麼陛下的疑難,也就有了答案。」
「什麼答案?」
「若是李重九仍在河北,微臣以為令高陽公主出鎮,實在為難。」劉文靜回稟言道。
「那你胸中可有人選?」
劉文靜抬起頭,言道:「以微臣猜測,陛下心底實不想尋人代替淮安王鎮守山東,只是淮安王連連損兵折將,朝臣又有眾議,這才有了此心。」
李淵微微點頭。
「那麼微臣建議不如將替字,更為助字,遣一將增兵山東,以安局勢!」
李淵聞言撫掌大笑,言道:「知我者肇仁也。」
劉文靜微微一笑,心底卻感歎杜如晦,果真是斷事如神,將李淵心底所想,料得絲毫不差。
李淵重新將奏折拿起,這一回奏折上諸將名字,當下都看得是個個順眼,當下言道:「肇仁你以為誰可以勝任?」
劉文靜拱手言道:「略陽郡公,襄邑郡王即可?」
李淵聞言仔細思索起來。
因為李淵是士族出身,故而極重用士族,特別是李家宗室,這也與他見前朝大亂,故而極不放心將軍權交給異姓將領有關。
如經略巴蜀的河間郡王李孝恭,是李淵從侄,領利、蒲、絳三州總管,駐紮河東的襄武王李琛,是李淵的七叔李蔚的孫子,也是從侄。還有就是山東道安撫大使李神通,乃是李淵從弟。
在往前說,太原郡未失守前,留守太原乃是齊王李元吉,甚至連晉陽起兵時,李淵親領三萬大軍進軍長安,而在長安呼應的,也是其女李芷婉的七萬人馬。
而諸子之中,李建成儲國,而出征在外,總領大軍,一貫是由李世民領兵在外。一是李世民能征慣戰,二是李淵只信任李世民一人。
後來李世民李淵擔心其功勞太大,將他調回,之後劉黑闥於河北再起,分是李神通,李元吉,李建成輪番上陣,這才平定的,而這三人還是李家的子侄。
故而中書省給李淵上的奏折上,也是一排李字打頭的將領。
至於劉文靜所提的略陽郡公,襄邑郡王,他們本是代替李神通的備用人選。略陽郡公名為李道宗,是李淵堂侄,之前與李世民渡河與李重九,反擊河東時,其有出色表現,被視作李氏宗室的後起之秀,稱作下一個李孝恭。
只是李道宗太過年輕,資歷差一點,否則倒是取代李神通最佳人選。
至於襄邑郡王名為李神符,為李神通的弟弟,之前一直負責李唐對梁師都征戰,戰功頗赫,也是取代李神通的有力人選。
中書省,劉文靜與聯名推舉這二人,令李淵這一次十分滿意。
李淵當下對蕭瑀,言道:「就這二人了,將奏折拿到門下省議一議,就這麼定下。」
蕭瑀領命當下退下。
李淵心情略好,看向劉文靜言道:「肇仁,聽聞你近來與李密走得很近?」
劉文靜不知何故李淵突然提起,當下言道:「微臣與李密乃是姻親,故而有些走動,但也沒那麼親密。」
李淵點點頭,沒再說什麼。
倒是劉文靜一肚子存疑。
這時東宮之中,當下李建成得知李淵與劉文靜今日所言之事後。
當下李建成拍案大怒,言道:「好個劉文靜,竟壞我好事。」(。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