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逃宮棄嫡(中部)

龍騰世紀 234親王王府 文 / 唐妡

    雍親王府

    在明代是內官監官房(內官監:明代宦官組織)。清代以後,原本是康熙賜給老四胤禛的貝勒府。胤禛生母德妃娘娘地位不高,生了胤禛後才被封為嬪,而胤禛年紀不大的時候就知道行為處事處處低調,貝勒府的建造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由貝勒晉陞為「和碩親王」,胤禛預支了三年的俸祿(朝廷每年發給親王銀子1萬兩),把貝勒府被修成了親王府。

    額…修府邸是要自己掏錢的額…

    再來看雍親王府的規制:主軸線上正門五間,正殿七間,後殿五間,後寢殿七間,左右配殿齊全,另有東西兩路建築,東路主體為花園。

    規模雖然很大,但跟裕親王府比較一下,均在親王府建造規制之內。

    雍親王府除了建設莊嚴的主殿建築院落,還對富園林之勝的東書院進行大規模整修。

    據史料所載,東書院幽雅清靜,頗得雍正所喜愛,是他即位前遍覽群籍及與親友賞花觀月之處,也是乾隆以後的皇帝前來禮佛的休息場所。(四爺高雅情趣的又一體現~~~)

    可惜,這個具亭、台、樓、閣、園林勝景及擁有大量珍寶古玩的東書院,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遭焚燬。

    雍親王府變成雍和宮是胤禛當了皇帝以後的事。皇帝曾經的王府,不能改封他人,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因為雍正信佛,於是在他繼位後,把原王府的一半改成了黃教上院,另一半作他的行宮。但是第三年,行宮失火焚燬,就把原先的上院改成了行宮,稱「雍和宮」。雍正死後,因停放他的靈柩,把宮內主要殿堂的綠琉璃瓦換成了黃琉璃瓦頂。

    嘖嘖,皇帝就是不一樣,停靈的地方都得大裝修一遍。

    乾隆繼位後,雍和宮成為了供奉雍正及祖先影像的祭堂,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成正式的喇嘛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藏傳佛教事物的中心。

    正式改為雍和宮後,乾隆任命三世章嘉活佛擔任主持人,並且設立經院,選拔年輕僧人學習經典、天文曆法、藏醫藥學等等。寺院內的匾額均由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漢文為乾隆親筆。並且為□建造講經樓,還改革了「金瓶掣簽」的法式儀式。

    這些都被記載在了雍和宮中心的(正殿大院當中)四面御碑亭內。乾隆撰寫的768字《喇嘛說》用四種文字刻於四面,說明了用雍和宮尊崇黃教的原因,和設立「金瓶掣簽」的原因。

    雍和宮佔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

    天王殿又稱雍和門,原是雍親王府的大門。殿中供奉彌勒佛,為木刻貼金像,殿兩旁是工藝精細的泥塑彩繪四大天王像。北方的多聞天王,手舉一把垂有纓絡的黃傘,西方廣目天王手繞一條龍,南方增長天王手持一柄寶劍,東方持國天王懷抱瑟琶,踞坐在土台上面,金盔金甲,身巨貌威,頭頂與殿頂上的房檁相齊。殿後面是面北而立、手持寶杵的木雕韋馱像,雕工精美。

    天王殿內的供桌兩邊陳設著一對古銅薰爐,為清代乾隆年間皇宮御用之物,外形別緻,做工精巧。傳說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孝聖憲皇太后有一年得了重病,在雍和宮東書院修養,有一夜被雍和宮內的鼓樂、誦經聲驚出一身冷汗,第二天竟大病痊癒了。太后就將這兩隻熏爐賜給雍和宮喇嘛取暖。

    裕親王府

    位於東城區台基廠二條中間路北,是世襲遞降親王府。據《哀垣識略》記載:「裕親王府在昭忠祠西台墓廠。」《嘯亭續錄》也記載:「裕親王府在台吉(基)廠」。始王福全為清世祖的第二子,康熙六年(1667年)受封裕親王,參與議政,並於當年建府。據《清史稿》記族康熙帝對福全「友愛篡篤,嘗命畫工寫御容與並坐桐陰,示同老意也」。帝並贈其詩《詠桐老圖》:「丹桂秋香飄碧虛,青桐迎露葉扶疏。願將花粵樓前老,帝子王孫永結廬。」後請辭得允,因禮待士大夫,頗有好名聲。1703年卒,其第三子承襲,雍正二年(1724年)因捲入帝位爭鬥,改由其弟襲裕親王。至清亡,歷經十世十主。《京師坊巷志稿》稱這裡為榮公府是因當時府主為榮毓。清末辟使館區,該地為奧國使館,末主魁璋遷居新街口南寶產胡同西口。據《乾隆京師全圖》上描繪,該府正門闊五間,大殿面闊九間(可能是七間加兩側廊子算成9間),前出丹墀,東西配樓各面闊九間,後殿面闊五間,後寢七間,抱廈面闊五間,後罩樓面闊七間,花園在東北隅。這樣的規格在清代王府中,規制較高。裕親王府新府又稱魁公館,東院有假山、太湖石、中路後院有爬山廊。現為福綏境派出所佔用。親王府中,按照府制規定來衡量,裕親王府是最標準的一座親王府。該府為敕建,完全按照規定修建。據康熙《大清會典》記載:「康熙六年建裕親王府,大門一座五間。正殿一座七間。東西配樓二座,每座九間。左右順山房二座,每座三間,牌坊門一座。寢殿一座七間,抱廈五間。東西配殿二座,每座五間。南北廂房二座,每座三間。後樓一座七間。隨樓轉角房二座,每座八間。」此王府的修建時間為康熙六年,距離新頒布的分封制度不久,所以有意建成王府建築的範例。清末,因其府在新開闢的使館界內,被拆除改建為奧匈使館。王府遺跡已無存。該府最後一代襲爵者魁璋遷於西城區寶禪寺(今寶產胡同),即逮公府。

    廉親王府

    位於東城區台基廠。原封廉親王胤祀為康熙第八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貝勒。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時,因謀取皇太子位,被削去貝勒,以示懲戒。不久,康熙帝命諸大臣於皇子中推選可為皇太子者,阿靈阿等示意諸大臣推選胤祀。康熙帝曰:「胤祀未更事,且罹罪,其母宜微賤,宜別舉。」康熙帝將胤礽釋出,復封胤祀為貝勒。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繼位,命胤祀總理事務,晉封廉親王。但因其屢次暗中與雍正作對,終不為雍正所容。雍正四年正月,雍正帝在西暖閣召諸王公大臣宣佈胤祀罪狀,革去黃帶子,逐其福晉還外家。二月,授胤祀為民王,不留所屬佐領人員。不久又命削去王爵,交宗人府圈禁高牆。宗人府請更名編入佐領,胤祀改名阿其那,子弘旺改名菩薩保。雍正四年九月初十,胤祀於□中病故,享年46歲。胤祀的府邸,在《京師坊巷志稿》捲上有兩條記載:一為75頁「王府大街」條,轉引《嘯亭續錄》記述:「饒余親王、廉親王府,俱在王府大街。」;二為58頁「四王柵欄」條,同樣引有《嘯亭續錄》的記述。又加了半句話:「今皆為昭中祠。」朱一新按:「今昭忠祠在台基場東北。台基場本王府街,明中葉後置廠於此,故名。續錄所稱,從其朔也。」可知廉親王府在台基場東北,相當於現今的台基場頭條。它的西側是裕親王府,東為安親王府。安親王府在雍正二年改為昭忠祠,而廉親王胤祀被黜宗室在雍正四年,這時的昭忠祠已經落成。在乾隆京城全圖上,昭忠祠西鄰為「經版庫」,即原廉親王府。惟經版庫已經改成庫房的規制,可以看出府外尚存的東阿斯門、西阿斯門與裕親王府共用。宮門已無,正殿、後殿均開五間。正殿和後樓東側的轉角廊房已無。經版庫東側的院落已進佔原安親王府內。廉親王府原使用面積當遠不止此,應囊括經版庫北、長安街南側的建築物。查看《乾隆京城全圖》,可以看到:在崇文門內大街台基廠段,東長安街以南地域標繪有化成寺、昭忠祠、經板庫、裕親王府、萬壽庵等建築。據此,與昭忠祠西相比鄰的經板庫當為原廉親王府。從時間上來說,饒余郡王府(安親王府)於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成昭忠祠,2年後,廉親王府成為昭忠祠的所屬部分。《乾隆京城全圖》上的廉親王府已經改為經版庫,添加改建了很多建築以適應新的需要。廉親王在雍正元年以前,爵位僅是個貝勒,他在台基廠的府第,應該是貝勒府形制,略低於兩側的親王府。正殿、後寢都是五間,康熙的皇子不論是王爺還是貝勒,其府第往往並不遵照大清會典的規定建造,大都是王府級,所以屋頂為歇山頂,大門和後寢門都是五間,也可能是升為親王后改的。由於廉親王府夾在裕親王府和安親王府之間,所以東西阿斯門就用鄰居的了。

    作者有話要說:自動掛檔~5.9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