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逃宮棄嫡(中部)

龍騰世紀 170江山易改 文 / 唐妡

    張明德先給老大算命,後來老八找了來,本來是算命的

    結果談起太子,張明德就自告奮勇,說認識江湖義士,原意效仿荊軻

    老八就把這事說給老九和十四聽了,老大那,估計是張明德自己說的

    這和老八要殺太子還是有距離的吧。對太子不滿肯定是有的,但說殺太子,他還未必有心。也就姑且一聽,跟九、十四說了一把,就沒了下文,不了了之。

    對太子有殺心的是老大,當初太子要上奏沒有謀刺之心時,老大斷然拒絕,還是在老九的提示下,老四的堅持下,不得不代奏了。即使是有此心的老大,也沒敢私下謀刺太子,只想著借康熙的手∼

    老大給康熙說起張明德的事,是因為康熙告訴他死了這條心,肯定不會傳位給他。老大以為康熙對太子徹底失望了,以為康熙容不下太子了,所以就自作聰明提起張明德的事,順道兒想拉弟弟一把,日後弟弟得了勢,不會錯待自己的

    可惜,他犯了康熙的忌諱,一,太子是康熙三十多年的心血,就算失望了,也容不得別人傷害;二,康熙希望兄友弟恭,兄弟請殺讓他又驚又怒。再加上,大阿哥先前希冀大位的心思太明顯,康熙本就有了芥蒂,此話一出,更是暴怒。

    由這個觸了逆鱗的老大口裡舉薦的人,自然也跟著被遷怒。「大貴」,含義很多吧,一般想到的是貴人,權貴,富貴,位高權重之類的。可是因為大阿哥有心皇位,他口中的「大貴」也就被理解成了「大位」。雍正的手下還找人給老四測出個「萬」字呢,這不是更加司馬昭之心麼?「萬歲」!

    不過,老八的政治思想真不敏感,如果是老四,說不定就殺人滅口,死無對證了,不會留人把柄。這一點,老大和八爺黨的其他人都是通病。所以人以群分吧。老大急躁魯莽,單是不懂眼色這一點,就害人害己;老九更是說話不著調,看不清形勢,勝在真性情,待人義氣,而且還挺有間諜的技術;老十也沒花花腸子;十四個性爽直,喜怒見於形色,也不懂得陽奉陰違;老八多少好些,知道雍正上位前途莫測,但也不能直接擺在臉上啊,而且不夠有城府,明顯康熙不喜他即位,想順著康熙討一次好,居然直接跑去說「要不自己裝病吧」,這不是挑明不利於康熙的形勢,讓人更堵嘛。再者,就連「結黨」也流於表面,沒有狗頭軍師,沒有培養私有的勢力如「血滴子」、「粘桿處」之類的。

    總的來說,老大和八爺黨,能力雖有,但缺乏帝王心術,所以摸不透帝心。反觀養在康熙身邊受其言傳身教的老四,對康熙的喜好和想法卻是深知杜明,深諳討好帝王之道,奪嫡手段也高明多了。能被康熙看重,總是帶在身邊的十三,自然也是受益匪淺。老四和十三能走到一處,也不是沒道理,手段心機樣樣不差,也都足夠隱忍克制。

    張明德這事,暗中做掉是最合適的。如果只是太子的事,上報給康熙就行了,可惜牽扯到算命的事,就有些得瑟炫耀的味道了,上報給康熙就是腦子秀逗了(所以說老大不行啊)。

    老八打死護軍九十六那件事,是在醉酒的情況下打死了,本意就不是滅口,自然就不隱蔽。事後老八又下不了狠手,只是囑托了家屬不聲張∼要是狠下心,要麼拿更重要的人危險,要麼找個由頭一家子遠遠地打發了,路上弄個意外事故什麼的∼

    所以說,老八玩陰謀詭計真不在行∼

    粘桿處是幹什麼的,倒是真沒有考察過∼不過老四有自己的特務機關是肯定的,當初有個大臣在家裡喝酒什麼的,後來,雍正問他,他老實答了,雍正很滿意,還把他們私下說的話搬出來∼

    說老八在一廢裡無辜,這不是笑話麼?第一,講老八要殺太子的,是老康,「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信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第二,太子被廢後,老康為了端了他的勢力,特意讓老八去管內務府,結果他居然借這機會去拉攏人心;第三,老八後來連老大也想殺,當然這是老四說的你可以說是孤證不可信。但不管如何,當處其時,說老八無辜被牽連進去,倒還不如說十三呢!不過我很贊同你說的老八等人很缺乏政治頭腦,換言之,奪嫡失敗是自己根本沒那能力不能怨別人

    另外,請問這血滴子粘竿處是老四的殺人機構見諸哪個史料啊?大臣在家喝酒什麼的,人家拿來論證雍朝的密折制度的到你這就變血滴子啦?還什麼要是換老四會殺了張滅口,老四又不是某些人那麼傻啥事瞞得過康師傅吧?他只會捆了交給老康,要我說,老八既不殺也不交,他留著張明德分明是等他找人去殺太子麼?只能再次證明利令智昏。

    一廢開始,康熙的話我個人很側目,尤其是給人論罪時。他還講太子生而克母呢。「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信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這句話是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父子最冰點時說的。事實上,最後定成這個罪名是有個發展過程的。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倘果同胤祀聚集黨羽,殺害胤礽……」這個是開始。提出要殺太子的是老大。「今欽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但是老大不是說我要殺太子,而是他以為康熙要「欽誅胤礽」,所以上趕著表白去了。老大是有殺心,但沒殺膽。即使如此,也足夠康熙暴怒了,苗頭也不行。然後,康熙在審理結果尚未可知時,就下了判定,「聚集黨羽,殺害胤礽」,順道加上了老大推薦的老八「倘果同胤祀……」

    【九月二十八】,凌普案責老八「所查未盡」「妄博虛名」。很明顯,是前面事件導致的遷怒。即使沒有前面的事件,這件事也左右為難。當時,康熙已經對廢儲的倉促之舉有後悔之意。這個案子,重了,打太子的耳光,不合此時康熙要放太子一碼的心意;輕了,康熙也不樂意,貪污伸到皇帝的口袋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查辦的人,怎麼做都是錯。更何況是「後必大貴」、他認定「謀刺太子」的老八,罪名就成了「所查未盡」、「邀買人心」。

    【九月二十九日】,張明德審理結果仍未出。「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這時,已經康熙的判罪,已經從「胤褆倘果同胤祀」的從謀,變成了「其黨羽早相要結」的主謀,還是「蓄謀已久」。嘖嘖∼這康熙一旦討厭了誰,那人可是要多惡意,就多惡意,還是自幼就是奸的,「朕素所深知」。丫的,要是八爺自幼柔奸,你腦子壞了要八爺掌管內務府?還是您老早就慧眼如炬,就等著老八在凌普案上露狐狸尾巴了?

    「【不日】,張明德一案審結,【十月初二日】,康熙帝因之謂胤祀聞張明德狂言竟不奏聞」,瞧瞧,事實擺在眼前,罪名降成「竟不奏聞」了∼

    隨後,百官舉薦,出爾反爾,欲立太子,群臣反對,固執己見,再立太子,復又廢黜,提議再冊,予以否決……這個過程中康熙心情的一波三折,就不贅述

    直到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在「父子之恩絕矣」的當口,這罪名又回復成「覓人謀殺二阿哥」了。

    太子是有罪還是無辜,康熙翻來覆去,反正都是他說了算。

    老八有何罪狀,又是康熙變了又變,全憑帝心。

    客觀的說,「聞不上報」的判決是最公正的。但是,我前面也說了,這件事還牽扯到「後必大貴」的內容,不適合上報。不過,私以為老八沒有想這麼深,他是沒把這事放在心上,沒當成回事,只認為是江湖術士的一句戲言而已。

    此外,關於凌普案,「所查未盡」,究竟未盡多少?真心希望可以給我提供具體資料,讓我看看自己是不是美化老八了。以老八的性格,與人寬和,不把事情做絕是可以理解的。再說了,這人情給的是太子,康熙不是標榜兄友弟恭麼?老**太子是錯,老八給太子留情面又是錯,康熙乃這顆飄搖糾結的心就不能落個實處麼?

    注意老八開始查凌普案、老大被責、凌普案結老八被斥的發生順序。個人推測老大推薦老八請殺太子的事,老八並不知曉。一、老康沒有公開,否則不會單獨處置老八,對老大的處罰留到鎮魘太子一事(你可以陰謀地懷疑,這是康熙恨極,故意安排胤祉陷害老大的,否則,以前面沒有實證的罪名不足以圈禁老大)。二、老大也不會自己跑去說老八留有餘地是性格使然。如果是因為知道了此事才故意寬辦,我覺著以老八的政治敏感度,反應還沒這麼靈敏。此外,沒有政治頭腦,不代表沒有做事能力,請不要偷換概念。輸的是帝王心術而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