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亦為大漢十三州之一,名曰,涼州,扼守中原西出之要道,處絲綢之路之必經之所。地勢險要,土地貧瘠,久經戰亂,民風彪悍,漢胡雜居。涼州以西為大漢宿敵匈奴,以東則是蠢蠢欲動的鮮卑!
而羌胡與匈奴和鮮卑完全不同,羌胡是作為大漢的少數民族成員來算,是隸屬於大漢的正規子民,受中央朝廷的調遣和管轄;而匈奴和鮮卑則是完全**於大漢之外的遊牧民族過度,並且與大漢長期處於對立狀態。
幽州的烏桓與羌胡類似,都已經完全歸附大漢,只不過偶爾會犯點毛病,原因則是雙方的。遼東之地以東的高句麗當年立國之後地位又與羌胡和烏桓不同,與大漢屬於宗主與藩屬的朝貢關係,但是高句麗時常游離於大漢約束之外,一直謀求擴張領土壯大自身。
漢末以來,涼州羌胡時常叛亂,一方面是反抗中央朝廷對它的壓迫,一方面也是羌胡內部某些人的野心在作祟,而漢桓帝一手提拔重用了皇甫規、張奐、段穎,號稱涼州三明,迅速地平定了羌胡的叛亂,穩定了涼州之地的穩定,甚至將斷掉的絲綢之路重新打通了一段時間。
皇甫規就是剿黃名將皇甫嵩的叔父,隨著涼州三明被捲入中央朝廷的內鬥,相繼凋零,西涼之地的三明的部下再也無人能夠統御,羌胡也再次蠢蠢欲動起來,形成了漢、羌混戰的軍閥割據時代,不過都是小打小鬧,這一狀況一直延續了近二十年。
董卓作為涼州大軍閥,即使剿黃慘敗後被免去中郎將之職,也依然能夠繼續連任涼州刺史,原因很簡單,派別人去也沒用!只有董卓才能鎮得住涼州大小軍閥,讓他們的活動維持在一定範圍內,無本的買賣在涼州做一下就可以了,不要跑到京兆長安甚至洛陽去,給中央朝廷一點面子,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嘛!
總體來講,董卓作為西涼軍閥的領軍人物,在骨子裡是認可中央朝廷的,只不過他也痛恨那些時常對他頤指氣使的掌權者,過夠了聽吆喝的日子的董卓,迫切希望自己能夠在事業上更進一步,走出西涼,到中原這塊更廣闊的土地上,也過一把掌權者的癮!
這就是董卓的全部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四年前,在冀州剿滅黃巾軍的時候,董卓兵力不足三萬,留守在老巢的也沒剩多少,全都加起來也就三萬人馬,其中騎兵才三千人,裝備就更不用提了,基本都是士兵自備的,一看就是一支雜牌軍,只不過士卒彪悍孔武有力,所以戰鬥力還是不錯的。
四年後的今天,用心經營、精心準備了四年的董卓兵馬依舊不多,總兵力一共三萬,但是質量和裝備卻是提升不少。包括本部的兩萬步兵,全部都是朝廷制式套裝,人手一把自製長弓,居家旅行、打獵殺人、物美價廉的必備之物;女婿牛輔所部五千鐵騎,也是全部是西涼好馬,一人雙馬,全副鎧甲、還有長弓;除此之外,還有五千人馬在家裡看家護院,也是全套的朝廷制式裝備,還有上千架硬弩,可謂裝備精良!
這些東西從哪兒來的呢?朝廷?別做夢了!大將軍何進連自己的嫡系都裝備不齊,只有最精銳的兩三萬人配上了全套裝備,怎麼可能給董卓發武器?
原因很簡單,李肅來洛陽以後,除了請客吃飯送禮喝酒之外,還給董卓籠絡人才,比如董卓軍缺少軍備,李肅就上了心,洛陽人才多呀,在某個犄角旮旯裡發現了幾個下崗的老工匠,這都是朝廷原來的將作監的,都是世襲的手藝,在漢桓帝的年代還能混得有模有樣,因為漢桓帝喜歡打仗,搶地盤!
但是到了漢靈帝可就一日千里的慘淡,國庫沒錢,私庫的錢可都是朕好不容易賣官得來的,想要花朕的錢?門兒都沒有!於是乎,這二十年來,朝廷的各項開支是一再削減,一開始是各種日常開支,到後來連軍隊的開始也開始壓縮,這幾個工匠自然不可能倖免。
李肅請這些工匠和他們全家急頭白臉的吃了一頓大餐,然後還送了許多錢,好幾萬呢!這些工匠拍著胸脯說:老子這條命就賣給你了!你說往東,咱決不往西!
於是乎,這批工匠被李肅給送到了西涼,並說明了情況,李儒雖然對李肅看不順眼,但這的確是好事兒啊,西涼之地礦產多得是,隨便找個山頭下幾鋤頭都能刨出金屬來,自己挖礦,自己打鐵,自己製作兵器,西涼之地幾乎每個爺們兒都會打鐵,結果全軍總動員,不到一年時間西涼軍煥然一新,全軍上下都是集體大換裝,仔細一算,一共也沒花幾個錢!但是整體的戰鬥力卻是提升了五成不止!
子曰:當大家都光著腚的時候,沒有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妥,但是當第一個人穿上褲衩的時候,其他人立刻就會覺得襠下冷颼颼的,不穿點什麼是不是不太得勁?而且也沒安全感!
董卓本來就是西涼最大的軍閥,再經過這麼一折騰,四周的那些中小軍閥一個個羨慕無比,紛紛來巴結起董卓,什麼治軍有方,舉世無雙,蓋代豪傑,千古名將,總之,將董卓吹成天上的元帥,那個年代可能還沒有天蓬元帥這個說法。
反正董卓對此非常受用,來者有份兒,涼州的大小軍閥都是得了不少的好處,於是乎董卓的威望更高了,被大家共推為西涼大王!
西涼之地除了董卓之外,還有其他幾個比較重要的軍閥:
李傕,涼州北地人,純漢族,年二十六,馬賊出身,西涼軍閥後起之秀,與郭汜並稱西涼雙雄,麾下三千鐵騎,已依附董卓;
郭汜,涼州張掖人,四分之三漢族,年二十八,馬賊出身,西涼軍閥後起之秀,與李傕並稱西涼雙雄,麾下三千鐵騎,已依附董卓;
樊稠,涼州金城人,純漢族,年三十七,朝廷將領出身,西涼軍閥之一,麾下五千人馬,其中騎兵兩千,已依附董卓;
張濟,涼州武威人,純漢族,年四十二,將門世家出身,西涼老牌軍閥之一,麾下六千步兵,長期依附董卓;
段煨,涼州武威人,純漢族,年五十一,涼州三明之一段穎之弟,西涼軍閥之一,麾下五千步兵,長期依附董卓;
馬騰,涼州扶風人,二分之一漢族,年三十八,西涼軍閥之一,東漢開國元勳、伏波將軍馬援之後,韓遂之義兄弟,麾下五千鐵騎;
韓遂,涼州金城人,純漢族,年四十二,朝廷校尉,西涼軍閥之一,馬騰之義兄,麾下六千人馬,其中騎兵三千;
胡軫,涼州安定人,純漢族,年三十六,隴右豪族,麾下家將三千;
楊定,涼州安定人,純漢族,年四十,隴右豪族,麾下家將三千;
這些中小軍閥基本都尊董卓為西涼共主,大部分屬於聽調不聽宣的類型,有生意做可以叫上一起去,沒錢賺最好別找我!但也有一些對董卓言聽計從的。
這麼一算,西涼軍閥加起來也不過六七萬人馬,但是如果你認為西涼人馬稀少,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以上數字都是常備兵,也就是這些軍閥的嫡系,除此之外,每個小軍閥還有自己的地盤,一旦大戰起,立刻徵集領地的壯丁,馬上就能拉起一支規模不小的隊伍!而且涼州之地民風彪悍,人人習武,刀箭可是常備兵器,和遊牧民族的上馬能戰,下馬放牧一個意思!
而且西涼之地還有大批的羌胡人,這些羌胡人雖然與大漢若即若離,但是與西涼各軍閥一直保持密切的關係,他們之所以始終沒有完全從大漢**,就是因為有西涼軍閥震懾著,這些年來,每次羌人造反,裡面基本都會有漢人的影子在裡面,甚至直接夥同造反!
羌胡族總體來講對大漢還算恭順,只不過漢末以來農民起義不斷,中央朝廷市場徵調這些依附的少數民族騎兵參與平叛,久而久之,損耗太大,引起他們的不滿,造反是在正常不過的事!
而且涼州之地貧瘠得要死,加上這裡的百姓不擅長耕種,所以產出不多,並且時常幹旱,所以涼州官員基本上每年都上報:大旱!請求減免,請求賑災!
於是乎,涼州常年大旱,偶爾有碰上個不瞭解情況又比較較真的官員給駁回去,那羌胡族立刻就會造反!
什麼?今年要交稅?從我爺爺起就沒交過稅,今年竟然要交稅?咱家的錢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從外面搶來的,你說交稅就要拿走不少,憑什麼?反了他娘的!
經常做無本買賣,幾乎每個人的底子都不太乾淨,所以果斷造反!反正造反就是一個態度,會哭的孩子有奶喝,造反只是給中央朝廷表明態度,堅決不交稅!於是乎中央朝廷命令涼州刺史平叛!這個涼州刺史通常都是涼州最大的軍閥頭子,比如董胖子。
若是雙方不太熟,那就小打小鬧的意思意思,然後招安!從中撈些好處,還能混個既往不咎,於是,以前的案底洗白了,咱又是大漢的良民!若是平叛的將領與羌人很熟,那就連打都省了,直接坐下來吃喝一頓,然後再走一遍流程,上報朝廷請功!
這麼些年下來,羌人和涼州的漢人成了一家人,雖然也時常窩裡鬥,但是總體來講感情還是不錯的,沒有那種不共戴天的仇恨;而雙方的親爹中央朝廷,倒成了外人。
所以,一旦有需要,西涼軍閥集團甚至可以調動羌胡游騎兵出戰,只不過得支付點軍費罷了。
作者有話說
0116
0116end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