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明朝宮廷制度來講,幼年公主一般都隨各自的生母居住,住在生母宮殿的西殿,等大一些,為了避諱,會移居其他宮殿,這個就看受寵程度了,出嫁了就不用說了,隨夫居住,不過一般都是居正殿正室。
西殿的後面有一座花園,花園南北分隔成四進院落,每一院的佈局各具特色,十分得體,山石樹木、亭台樓閣經營有緒。屋頂類型力求變化,色彩豐富,有黃、綠、藍、紫、翠藍等色,梁枋彩繪大量使用了金線蘇式彩畫。中軸線佈置有變化,後半部軸線略東移。整座花園既有私家園林玲瓏秀巧的風貌,又與皇宮華貴富麗的氛圍相協調。
此時的一處水池旁,兩個女子在不斷的走動,身後的一干丫鬟,目光盯著那兩個女子,不時的有人大膽的幫忙數著數。
「一、二、三……?「
這兩女子不是別人,正是朱元璋的大女兒,二女兒,臨安公主和寧國公主,臨安公主為成穆貴妃所生,這成穆貴妃孫氏雖非是皇后,卻也是元帥馬世熊義女。十八歲的時候,被朱元璋納為妾。洪武初年,冊封為貴妃,位眾妃之上。
孫氏敏慧聰穎,端莊秀美,嫻於禮法,中規中矩,馬皇后曾經向朱元璋稱讚孫氏是少有的賢女。孫氏佐助馬皇后管理六宮,馬後以慈,孫氏以法,相濟得治。深受朱元璋寵愛,所生四女之中,臨安公主身為長女,且為人聰明活潑可愛,尚未出嫁便冊封為臨安公主。
在明朝公主地位雖尊貴,但無法與皇子相比。如皇子分封,皆為親王(「一字王」),如楚王,福王等;而比親王低一級的郡王(「二字王」)是藩地州縣名加郡王王號,如交城郡王,太谷郡王等。
公主則需加上郡縣名,如獲嘉公主,靈丘公主,等等,似乎是與郡王等級相同。在《明史》中特列專傳,駙馬附與其中。公主雖有正式名字,但傳中不載,絕大多數連生卒年份,婚齡等都無記載,事跡除極個別有泛泛描述外,也沒有記載。皇女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有公主名號。按明初制度,皇女在出嫁前二日才得冊封名號(後期不盡遵循,如崇禎帝的長平公主,訂婚時就已有封號。有些早夭未嫁者也有追封)。而公主冊文明示,體現了當時社會中,女性,即使是公主也不例外,通過與男性的婚姻來取得身份名號的必要性(多數清代公主大抵沿襲此例,先請旨欽定公主品級,婚後舉行冊封儀式。)進一步地說,公主的位號,因皇權而取得,亦因皇權而消長。如果父親由親王登上皇位,女兒就由郡主進封為公主,父親失去皇帝名號,女兒降為郡主或沒有名號,如建文帝的妹妹和景泰帝的女兒。皇姊妹則進位「長公主」,皇姑晉位「大長公主」。她們的位號,一生隨與掌握皇權者的關係變化而沉浮。與皇子不同,明代公主去世後,陪嫁財產包括珍玩首飾田莊府第金印金冊等都要繳回宮裡(清朝公主去世後,動產收回皇室,不動產留給額附,維持他與家人生計。)
臨安尚未出嫁便獲得封號,一來是長女,二來朱元璋也對其母親的寵愛,與她玩著蹴鞠的女子,便是日後的(尚未冊封)寧國公主,兩人都是一身的便裝,臨安白色長褲,白色的衫子,足下一雙繡著虎頭的靴子。
寧國公主則是一身黃色的衫子,同樣是長褲,長褲寬大,覆蓋足踝,也是一雙繡著虎頭的學子,腰間各自別著一條白色腰帶,將兩人身子束縛得凹凸有致。
兩人都是眉目如畫,艷若秋水,臨安身材高挑,摸樣較寧國要清秀了幾分,寧國身子不長,摸樣水靈可愛,都是細腰翹臀,娉娉婷婷,各懼美色,難分上下。
但臨安虛長了兩歲,如今已經十五歲了,女兒家發育的早,那衣衫包裹下的酥胸,已經初成規模,在那腰帶的束縛下,臀部豐盈,**修長,比年紀較小,摸樣還有幾分青色的寧國多了幾分女人的味道,顯得要好看了幾分。
兩人這低頭他,與水池旁踢打一個黃色的蹴鞠,這蹴鞠在戰國時候就已經興起,但說道大發光彩的,還是因為劉邦的女兒,據《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鬥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至此,蹴鞠就開始流行與中國,經唐、宋、元發揚光大後,到住院站登基之處,聽聞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沒有完全禁止,豪門大戶,宮中都有不少人終日以蹴鞠戲耍。臨安與寧國兩人性子活潑好動,對這蹴鞠極為喜愛,所以長在宮中習練,久而久之蹴鞠之術也頗為高超。
兩個年紀相當。都是性格外向、機靈活潑的女子,加上二人對那些什麼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實在沒多大的興趣,直到玩起了蹴鞠,平日在空中組織一些小比賽,讓宮女丫鬟也參加,玩得高興時,倒也不亦樂乎,如此一來也打發了宮中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