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自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如今是軍中與徐達並肩的二號大將,在軍中威信極高,有他一句話軍中自然無人敢異議了。再者,朱元璋與常遇春結成了聯姻,那就是將來,朱標的要娶常遇春的長女,單是這一點就足夠了。
常遇春能在短短數年爬上這個位置,除了不但立下赫赫戰功之外,也不是一個蠢人,聽了朱元璋這麼問,自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他並沒有急著應答,而是沉思了片刻,才上前抱拳道:「大王子乃馬王妃嫡出,符合立嫡之說,故此,大王子當為儲君!」
「不錯,立嫡立長,那祖宗道統所在!」李善長一錘定音的道。
聽了這一句話,蕭雲就知道今天朱標的世子就算是確定了,立嫡立長,道統所在!他不知道這有何種意義,卻知道他的力量所在。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如果哥哥的母親為妾(妃嬪),但弟弟的母親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嬪)的兒子為太子。如妻(王后)沒有兒子,就只能立妾的兒子(在這中間仍然以妾中較為貴的一人的兒子為太子),不管其年齡如何。歷史上的商紂王就依據此規定,當上國君的。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啟。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啟為太子,但有大臣據法力爭,說:生微子啟時商紂王的母親為妾,生紂王時其母為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為太子。
李善長這話一出,蕭雲就知道大局已定了,這句話的份量,比起後世名人語錄還要厲害得多,果然朝廷不少人開始呼喊了起來。
這些雖然對大局已定局面來說,無疑是多餘的,但能收到這個效果也的確不錯,至少朱元璋算是滿意了,他瞇著雙眼看了一眼朱標,目光柔和,沉吟了許久,道:「孤子朱標,馬氏所生,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世子,自今日起昭告天下!」
「吳王英明!」群臣一陣呼喚,聲勢也極為嚇人。
蕭雲也裝模作樣的抱拳行了一禮,眼角的餘光瞟了一眼朱標,這個十一歲的孩子,略顯蒼白的臉上沒有露出任何的表情,只是溫順的朝朱元璋做了一輯。看得蕭雲心頭一歎,或許,他不做世子會更好。
心頭的一等一的大事別解決了,朱元璋一雙三角眼算是露出了一絲笑意,對著群臣微微點了點頭,大殿上也是一片祥和的氣氛。
好一會兒,朱元璋才擺了擺手,略帶喧鬧的聲音立即安靜了下來:「今日除商議確立世子一事之外,還有一事,與張士誠有關,據孤昨晚收到的消息,張士誠得知自己湖州、嘉興、杭州盡失,獨餘尺寸之地。雖誓死拒敵,卻也怕我大軍壓境,特意遣送使者送上和書,想投誠孤王——?「
朱元璋此言一落,剛剛安靜的金鑾殿,再一次響起一陣喧嘩,這件事可以說比立世子要大得多了,如今的張士誠連番的潰敗,往日這傢伙,北占泰州、高郵、淮安、濠州、泗州(今江蘇盱眙),直至濟寧(今山東濟寧),南占湖州,西到杭州、紹興,東邊到海。整個勢力範圍,沿東海北部海岸和黃海南部海岸,呈一個長方形地帶,足有二千餘里。想不到才一年多的功夫,緊緊只有一個平江,讓人唏噓之餘,不免生出了痛打落水狗的念頭,眾臣交頭接耳紛紛議論了起來。
「徐將軍,你平日與張士誠交戰最多,這件事,你怎麼看,其中可有詭異?」朱元璋望著徐達問,對於這個昔日一起長大的夥伴,曾經為自己一命換命的兄弟,他由衷的信任。
徐達思索了一會兒,上前道:「殿下,張士誠當年一十八人起義,據守高郵而稱帝,當年脫脫百萬大軍攻打高郵,此人背水一戰,卻贏得那一場勝利,足見此人有些血腥,此番前來投誠,恰好是我金陵大軍二十萬將士即將兵臨城下之時,依微臣看,這只怕不是偶然,平江易守難攻,比當年高郵過之而無不及,且城中糧草充盈,將士還有五萬,加上這些年張士誠在蘇州一帶盤踞多年,民心所向,若是不趁機攻下平江,一旦讓此人投靠了韃子,我金陵則是兩面受敵,韃子實力猶存,難以剿滅,倒是與我金陵城局面不利,依微臣看,張士誠投誠一事,需得謹慎對待。」
「娘的,徐達就是徐達,果然謹慎啊?「蕭雲聽了連連點頭。
堂上眾人也紛紛點頭。
朱元璋「嗯「了聲,眉頭微微皺了一下,掃了一眼群臣,目光落在了劉伯溫的臉上,安豐一戰,龍灣一戰,以及鄱陽湖一戰,總算讓他見識了這個書生的能耐,說他有諸葛孔明,唐朝魏征之才,一點不是假話。
朱元璋道:「此事,劉先生如何看?「
劉伯溫臉上神色淡然,聽了朱元璋的問話後,才慢悠悠的道:「徐元帥之言並不道理,平江城池堅固,張士誠盤踞多年,如今不過是失守了杭州、湖州、嘉興等地,實力雖小了許多,卻多了一份必死之心,一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心念,一旦任由平江坐視不理,難保我金陵城不是下一個脫脫,故此,微臣看來,江南一統勢在必行,張士誠也罷,方國珍也好,唯有一一誅滅,方可讓江南真正一統!」